第八節 兩授上將垂青史一代風範勵後人(3 / 3)

洪學智同誌以其卓著功勳彪炳史冊,更以其堅定的理想信念、頑強的革命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質、優良的思想作風,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共產黨人無私奉獻的光輝楷模。

洪學智同誌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對黨和人民耿耿丹心,對革命事業無限忠誠。他15歲參加革命,16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長達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終保持著火一樣的革命熱情、鐵一般的革命意誌。他說:“我一參加革命就有獻身的準備,再苦再累,甚至麵對死亡,都毫不畏懼,心裏坦坦蕩蕩,視死如歸。”他是在槍林彈雨中成長起來的高級將領,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年輕時曾被譽為“不怕死的好連長”,擔任中高級指揮員後仍身先士卒,將生死置之度外。當革命事業遭受嚴重挫折,鬥爭形勢異常險惡,特別是個人在黨內政治鬥爭中蒙冤受屈之時,他對黨、對人民始終忠貞不渝,對革命事業必勝的信念沒有絲毫動搖。1937年,他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時,因許世友等人的所謂“反革命事件”受到株連,被判刑關押;1959年,受彭德懷錯案株連,被降職轉業到地方工作;“文革”期間,他慘遭迫害,失去了工作權利和人身自由,最後被遣送到農場勞動改造。長期的不公正待遇沒有使他意誌消沉,他把個人前途與國家民族命運緊緊連在一起,堅信黨的光明前途,堅信正義事業必勝,在鬥爭中愈挫愈勇,意誌百煉成鋼。

洪學智同誌具有堅持原則、實事求是、剛正不阿、寧折不彎的高貴品質。在大是大非麵前他總是旗幟鮮明,立場堅定,從不趨炎附勢,從不考慮個人得失。1959年廬山會議時,他堅持認為彭德懷信中反映的問題是實事求是的,並沒有錯。在彭德懷遭受錯誤批判的大氣候下,他以沉默相抗,拒絕揭發批判彭總。“文革”期間,造反派逼迫他揭發彭德懷的問題遭到他的斷然拒絕。他說:“一個真正的共產黨人必須敢於堅持真理,堅持原則,尊重事實,秉公直言。如果見風使舵,陷害同誌,編假話,造謊言,那就不是一個真正的革命者和共產黨人,隻能是一個投機分子。”1976年,“四人幫”倒行逆施,禁止全國人民悼念周恩來總理。剛從農場返回工作崗位的洪學智同誌冒著極大的政治風險,組織吉林省石化局召開追悼大會,設靈堂吊唁周總理。他說:“有什麼問題,我一人頂著,大不了再到農場去勞動改造。”這種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堅持真理的勇氣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一位革命家的風采。

洪學智同誌具有密切聯係群眾的優良作風,是黨的群眾路線的模範踐行者。在川陝蘇區時,他就因擅長做群眾工作而聞名,至今在東江、旺蒼壩、盧子廟、建章河一帶仍流傳著洪主任動員群眾參軍支前和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文革”期間,他被下放農場勞動改造,雖年近花甲,一兩百斤的重擔照樣挑,什麼髒活、苦活、累活樣樣不落人後,不論誰有困難,都會伸出援助之手,很快就與當地知青和農場職工建立了深厚友情,大家親切地喚他“老洪頭”。洪學智同誌十分關心基層官兵疾苦,堪稱愛兵模範。長征途中翻越夾金山時,他要求“同誌之間要團結友愛,一人有難大家幫助,不讓一個傷員留在山上”。他發現有6名戰士倒在風雪中,已經停止呼吸,他不忍心將他們留在雪山上,堅持將他們帶到山下,經搶救,5名戰士先後蘇醒。改革開放初期,在軍費緊張、供需矛盾異常尖銳的情況下,他把“保生活”視為頭等大事,竭力保障官兵的生活水平,提出了“斤半加四兩”的夥食標準。他多次告誡總後機關幹部要時刻想著基層部隊,尤其不能忘記駐守在條件最艱苦地區的基層官兵,要想方設法為他們排憂解難。他要求前往邊海防部隊調研的幹部:“每個邊防點必到,每個設防島必到,真正弄清楚情況,切實解決問題”。他一貫注重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忠實踐行了我黨我軍的宗旨,深受廣大群眾和全軍官兵的愛戴。

洪學智同誌具有共產黨人的優良品德,始終保持著勞動人民的本色和普通一兵的本色。他出身貧寒,從小就養成了克勤克儉、任勞任怨的良好習性,長期的革命生涯更陶冶了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他戰功顯赫,位高權重,卻謙虛謹慎,嚴於律己。他生活簡樸,清正廉潔,不管在哪個工作崗位,從不花公家一分錢,從不以權謀私。他每次到部隊檢查工作時,都是到食堂與幹部、戰士一起用餐,並主動結算費用。一次秘書忘記結算夥食費,回京後他反複詢問是否已把錢寄給部隊。他對家屬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要求十分嚴格,不允許他們有任何特權思想。他十分注重培養子女獨立生活的能力、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艱苦樸素的作風,告誡他們要與群眾打成一片,不能當“新貴族”。他一生樂於助人,“文革”期間,雖身處逆境,還經常資助貧困職工和知青。他動員全家資助貧困大學生的事跡,在北京大學傳為佳話,鼓舞許多老幹部紛紛效仿。他耄耋之年仍在為“扶貧工程”和“希望工程”奔走,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念念不忘尚未脫貧致富的老區人民和山區失學兒童。

洪學智同誌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卓越的理論貢獻,他的軍事實踐和軍事思想豐富了我軍理論寶庫。他參加革命前隻讀過3年多的小學,文化程度不高,參加革命後十分珍惜黨對他的培養和一切學習機會,文化水平和軍政素質提高很快。戰爭年代,他曾先後在抗日軍政大學和東北軍政大學任教,進一步夯實了理論根基。他一生頻繁轉換工作崗位,在軍隊從事過軍事工作、政治工作、教育工作和後勤工作,領導過國防工業;在地方做過群眾工作,從事過農業機械工業、重工業和石油化學工業。不管從事什麼工作,他都滿腔熱忱,刻苦鑽研專業知識,勤學好問,很快從外行轉化為內行,在本職崗位上創造出一流的業績。豐富的實踐經驗,紮實的理論根基,敏銳的思維能力,嚴謹的治學作風,使洪學智同誌在軍事科學領域成就頗豐。他先後主持編寫了《抗美援朝戰爭後勤工作經驗》叢書、《當代中國軍隊的後勤工作》、《軍事後勤曆史叢書》,並撰寫了《抗美援朝戰爭回憶》和《洪學智回憶錄》。上百萬字的《洪學智後勤工作文選》集中體現了他對我軍後勤工作的卓越建樹。洪學智同誌不愧為我軍現代後勤工作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洪學智同誌的光輝一生為我們樹立起了一座不朽豐碑,值得我們永遠景仰!他的崇高風範將鼓舞和激勵我們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征程上奮勇前進。

(劉成軍,軍事科學院院長、上將;孫思敬,軍事科學院政治委員、中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