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廬山會議後,洪學智同誌受彭德懷冤案株連,翌年調離部隊到吉林省工作。“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他遭受關押批鬥,1970年被下放農場勞動改造。他始終堅持原則,與林彪、江青集團進行了堅決鬥爭。1972年在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親自過問下,解除了勞改。1974年任吉林省石油化工局局長。
1977年8月,在黨的十一屆一中全會上洪學智同誌任中央軍委委員,9月任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主任。1980年1月,他再任總後勤部部長,後任中央軍委副秘書長、總後勤部部長兼政治委員。他堅決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政策,努力清除“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嚴重破壞,使全軍後勤工作很快步入正常建設軌道。1988年,他再次被授予上將軍銜。1990年,被增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93年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2006年11月20日,洪學智同誌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安徽是洪學智同誌的家鄉。他19歲告別故土,隨紅軍遠征,但始終牽掛著大別山這塊紅色土地,牽掛著為革命作出巨大犧牲的老區人民。新中國建立後,洪學智同誌先後7次回鄉,並在政策允許的情況下,竭盡全力為家鄉人民辦實事。得知家鄉旱災嚴重、人民生活極其困苦,他想方設法調配幾卡車紅薯幹送來,以解燃眉之急。了解到老區地方病流行嚴重,他協調有關部門派遣醫療隊,並要求“醫療隊要到當年紅軍待的時間長、對革命貢獻大、現在又艱苦、疾病多的山區去”。直至晚年,他仍然為家鄉的建設發展傾注心力,滿懷熱情地培養教育年青一代。洪學智同誌對家鄉人民的真摯感情和親切關懷,我們將永遠銘記在心!
百年滄桑,英名永垂。洪學智同誌是安徽人民的驕傲和自豪,他的卓著功績和崇高精神,永遠是激勵江淮兒女開拓進取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紀念洪學智同誌,就是要學習他的革命精神、優秀品質、高尚風範,使之在江淮大地上發揚光大,轉化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奮力建設美好安徽的強大動力,不斷開創各項事業新局麵。這是我們的曆史責任,也是對老一輩革命家最好的紀念。
我們紀念洪學智同誌,就要學習他堅持理想、對黨忠誠的堅定信念。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在近80年革命生涯中,洪學智同誌始終忠誠於共產主義理想,忠誠於黨和人民的事業,顧全大局,無怨無悔,矢誌不渝。1959年後,他身處逆境,降職到地方工作,但他襟懷坦蕩,總是說“參加革命不是為當官,有利於革命的事我就幹”,一如既往做好本職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間,他遭受迫害,但他的意誌堅定如初,對黨和國家前途的信心沒有絲毫動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央決定裁軍百萬,他旗幟鮮明地表示“錢少要把事情辦好,人少要把工作做好”,要求全軍後勤建設堅持在經濟建設大局下行動。我們學習洪學智同誌,就要像他那樣,始終堅定理想信念,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變、政治立場不移、政治方向不偏。當前,尤其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精神,進一步加強理論武裝,樹立大局意識,嚴守政治紀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我們紀念洪學智同誌,就要學習他勇於開拓、務實創新的進取精神。縱有千難萬險,也要勇往直前,這是老一輩革命家在戰火硝煙中砥礪的寶貴品質。洪學智同誌一生勤於思考,善於創新,不管麵對多大難題,都能夠迅速掌握情況、把握規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解放戰爭期間在東北,他在強攻德惠的戰鬥中,第一次指揮步兵、炮兵、坦克諸兵種協同作戰,為我軍進行正規攻城作戰取得了經驗。在廣東,他指揮發起萬山群島戰役,創造了木帆船打軍艦、以劣勝優的奇跡。在朝鮮戰場,他臨危受命,在沒有製空權和頻繁遭受洪水襲擊的極端困難條件下,領導創建了“在保障中進行戰鬥,在戰鬥中實施保障”的誌願軍新型後勤保障體製,建立起“打不斷、炸不爛、衝不垮”的鋼鐵運輸線,粉碎了美軍策劃的“絞殺戰”。我們學習洪學智同誌,就要像他那樣,麵對困難敢於擔當,關鍵時刻勇挑重擔,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不斷研究工作特點、推動工作創新、打開工作局麵,作出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時代的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