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性行業中,醫藥行業R&D投入和廣告投放力度最大,位居行業之首。2001年底我國醫藥製造業共有3488戶企業,全年實現產品銷售1924.4億元,每萬元銷售的R&D投入為78.1元,在行業中位居首位。而醫藥製造行業當年的廣告費用支出61.1億元,每萬元銷售收入的廣告費用達到317.7元,是我國工業行業廣告投入水平的9倍。就醫藥行業的總體發展來看,在廣告宣傳上屬於明顯高投入行業。在一定程度上講,醫藥、醫療行業和產品是中國廣告產業中最大的拉動力量。根據其他相關資料顯示,在中國廣告花費前10位廣告主中,有8位是藥品和類藥品的生產廠商;在工業主要行業R&D投入力度上,前5位產品係列中,屬於藥品和類藥品的占到3位。這標明,中國的醫藥、醫療產品和企業既是R&D投入主力行業,又是對中國廣告行業拉動最大的產業類別和部門。在各個行業進行比較中發現,電子行業R&D投入高於廣告投入量。在對我國38個行業比較分析中發現,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2001年共投入67.1億元的R&D費用,其投入費用量居行業第一。而每萬元銷售收入廣告費用則僅僅為31.2元,僅僅為醫藥行業的10%,總體低於我國工業企業平均的廣告投入水平。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中國電子行業經過十幾年的快速發展之後,已經開始注重產品技術的先進性、穩定性,加大了在技術創新和產品技術含量上的提升工作。很值得關注的是,快速消費品的廣告投放是廣告市場的主要力量。在廣告投放力度上,日用品中的快速消費品類與健康有關的藥品和類藥品所花費的廣告費用位居前列。2001年中國飲料製造業、食品製造業和煙草加工業的廣告總費用達到93.9億元,每萬元銷售收入廣告費用開支分別為296.9元、167.9元、97.4元,其廣告投放力度僅次於醫藥行業。盡管有著國家政策的限製,煙草行業當年的廣告投入量為17億元,屬於廣告高投放行業。
統計數據顯示,2001年我國的工業總值中,新產品產值的比例為9.7%,比2000年提高0.3個百分點。而以工業企業現有的產出規模,提高0.3個百分點就相當於增加產值286億元。國有企業新產品產值的比例達到12.3%,比工業企業平均水平高2.6個百分點,僅從這一點就可看出研發投入對生產的直接推動作用。增加企業研究費用的投入,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配合適度的廣告宣傳,是工業企業發展重要途徑。因此,將“我國2001年工業主要行業R&D投入力度”“2001年工業主要行業廣告投入力度”與“2001年工業主要行業產品R&D投入力度”做一比較可以看出,在工業主要行業R&D投入力度和廣告投入力度之間具有正相關。如果從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劃分角度進行分類的話,我國生活資料產品的廣告投放量遠遠大於生產資料產品的廣告投放量。
6.3.4廣告市場完全開放後中國廣告政策的兩難分析
由於中國的廣告市場本來就存在著區域分布廣但短期內發展迅速,規模小但潛力很大的特點。而如果從廣告信息的供求方,即廣告主廠商和消費者群體角度講,市場經濟的條件和社會心理都尚欠成熟。在國外廣告公司業務進入中國時,中國廣告產業環境發生很大變化。這必須引起我們的關注,在這裏需要對我國台灣地區廣告業開放情況做一回顧,其經驗和教訓必須引起我們反思:我國台灣地區曾經發生過的在廣告市場開放的1985-1986年,台灣地區由於經濟市場對外全麵開啟,隨即在大批國外跨國企業集團公司進入的同時,國際廣告公司也迅速進入廣告市場,結果是台灣地區許多廣告企業瞬間倒閉,剩餘下來的一部分廣告公司經營規模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時,在台灣的實力性廣告公司基本上都是國外廣告公司這種現象在東南亞國家經濟開放時也十分普遍。由於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廣告經營者對發展中國家廣告市場的進入和占領,使後者本來就很脆弱的廣告業麵臨巨大的市場衝擊,因而也就更加無力協助本國的廣告主及其他經濟主體參與國際市場的產品競爭、促銷競爭、廣告競爭。況且,相對來說,在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因為廣告認知意識、廣告經營意識、廣告促銷觀念和廣告管理製度的滯後,造成對於廣告市場、廣告產業的不重視。一般來說廣告行業在發展中國家都是較少受到國家政策保護的第三產業之一,這也就造成基本上都是各國第三產業中開放最早的行業之一。國內學者張紀康認為,廣告行業本身因受地域約束的程度很低,廣告行業產品―廣告服務又帶有很強的國際相融性,所以,從中長期角度而言,它屬於不該受政策保護的、國際化趨勢較強的行業市場之一。但是因為曆史條件的限製,各國市場經濟發展的起點不同,也就造成了廣告經營企業的經營實力、經驗的很大差別。所以,在發展中國家,保持在廣告市場上國內外企業的相同競爭起點還是很有必要的。就我國而言,政府在入世後提升我國廣告企業核心競爭力、專業水準執行力是首要性任務。由於中國加入WTO到完全履行相關條款,給予了中國廣告企業以5年時間的政策保護期,然而就在這個時期,我國國內近一些地區開始曾經采取貿易保護和市場保護的措施,保護自己的廣告業和廣告市場。如果從保護國內外廣告行業市場競爭相同起點的角度出發而出台一係列政策、措施是可以理解。但是如果純粹采取消極的保護方式,盡管在短期內可能會有所獲,而從長遠發展角度講這些地區的廣告企業會因缺乏競爭能力,在一個地區難以形成強而有力的行業合力。此外,還有一種傾向認為應該給予外商投資廣告企業以更高的標準,在廣告代理能力、固定廣告客戶、注冊資本、年營業額等方麵做出高於國內廣告企業的要求,在國際廣告媒體刊播的收費價格上也要明顯高於國內。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種導向的效果和必要性不僅頗值得懷疑,而且這實質上是與WTO的平等原則相矛盾的。因此,我們認為中國政府對廣告市場的幹預、保護、引導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具體戰略與策略的結合,方式、方法與初衷意願的結合。中國這幾年經濟發展穩定,國產商品的質量、品種和市場占有率在相當一部分消費品,特別是耐用消費品行業有明顯的上升,這為國內廣告企業的振興提供了非常好的機遇。盡管中國廣告市場本身的發展調整正向有利於我國廣告經營企業的方向發展,但政府政策的目標、方式、手段還是應當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加以調整,以真正加強中國廣告經營企業在國際、國內廣告市場上的競爭力。
由於中國廣告業起步較晚,同時又受製於國內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中國的廣告業處於全球廣告產業鏈的低端,“無論是市場規模與產業集中度,還是廣告公司產品質量與運作模式,都呈現出新興市場的不成熟性”。加入WTO對於中國本土成長起來的廣告公司來說麵臨著要麼被擠對到市場狹小範圍,生存空間受到限製,要麼被外資廣告公司收購,從而借勢、借殼做大市場。就前者而言,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悲壯之感,而後者盡管自身機會有很大發展,但是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相悖。從短時間看,在中國加入WTO後,尤其是在近年處於後過渡期階段,外資廣告公司會有大的上升空間,而本土性廣告公司會遇到一定的挫折。而如果從長遠看,顯然對於中國廣告業是利大於弊。況且國外來華注冊的廣告公司所帶來的政策上的先進理念和經營中的先進意識,尤其是對中國轉型期的廣告產業政策調整、完善和健全具有積極意義。作為中國多元化經濟發展的一極的外資廣告公司、合資廣告公司與本土發展起來的各類經濟成分的廣告公司一道,共同促進著中國廣告業的繁榮,其本身也屬於中國廣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