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麵反映武漢老區建設艱辛曆程,總結老區扶貧和發展模式、經驗教訓,謳歌老區生態文明建設與和諧進步的成就,提升武漢鄉村旅遊形象和品質,武漢作家協會、武漢市老區建設促進會聯合編撰了《綠是青山,紅是生活》一書。
武漢革命老區分布在黃陂、新洲、江夏、蔡甸4個新城區,涉及現在27個鄉、鎮、街的710個行政村,地域占4個城區的60%,現有人口93.5萬。
多年來,武漢市委市政府一貫重視、關心老區的建設發展。在老區建設投入、農業項目和農業產業化、農村學生教育、農村勞動力培訓及就業等方麵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並製訂了武漢革命老區發展規劃,出台了《武漢市革命老區三年行動計劃》,對革命老區發展作出了戰略部署。十八大之後,武漢市的老區建設進入新的階段,在生態文明建設和兩型社會建設的進程中,通過“美麗鄉村村落”的建設,推動紅色旅遊、曆史文化旅遊、賞花旅遊、鄉村休閑旅遊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革命老區呈現生態青山綠水、生活紅紅火火的新氣象。
武漢革命老區的建設和發展理應進入作家的視野。2013年10月,武漢市老領導袁善臘倡議作家們到老區走一走、看一看,並用散文或報告文學的形式反映老區的進步和發展。這一倡議得到劉醒龍等作家的積極響應。為方便作家深入老區采訪,武漢市老區建設促進會迅速設計了作家行走老區的線路。11月,武漢作家協會提出了組織編撰《綠是青山,紅是生活》一書的方案,12月12日在武漢召開了有30位作家參加的“老區尋夢”啟動儀式,每位作家根據方案選擇了自己行走的方向和路線並於2014年1月開始分頭采訪和創作。
武漢作家的老區行,以及創作,除了得到武漢市老區建設促進會的關心外,還得到了所在區、鄉鎮、企業的大力協助。這裏特別要感謝武漢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陳漢橋,武漢市文聯黨組書記呂兵,蔡甸區委宣傳部郭笑撰、高池、蔡永,新洲區委宣傳部易金蓮、羅誌超、霍華先,江夏區委宣傳部蔡明貴、王夫之,以及黃陂區文聯周大望、江夏區作協熊明澤、新洲區文聯塗棣喜,等等的鼎力支持。
《綠是青山,紅是生活》的采訪和創作過程,不僅僅是對老區曆史和建設成就的講述,也是作家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的一次藝術實踐。參與此次活動的各位作家,懷著對老區人民的深情,力圖客觀反映武漢老區建設、老區發展的新景象;反映企業和企業家參與老區建設、艱苦創業的精神風貌,用有溫度的文字描述老區的新生態、新生活。
武漢市老領導袁善臘審閱了全部書稿,主編劉醒龍對編撰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武漢作家協會南卿承擔了大量的組織聯絡工作。
湖北省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吳華品先生十分關心本書出版,特請湖北省書畫院研究會會長、湖北省書畫院院長楊斌慶先生為本書題寫書名。
在此一並致謝!
編者
2014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