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指以農曆為序的傳統節日。源於四季自然氣候變化與農事活動的中國傳統節日,實質上是圍繞祈求豐收與慶豐收這兩大主題展開的。春季祈生殖、夏季驅疫蟲、秋季慶豐收、冬季慎儲備。人們以最虔誠的信仰、最精美的飲食、服飾、工藝品,慶祝節日。流行至今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都是農事節日的延續。
節日起源於農業民族的生產、生活需要。遠在八、九千年前,中國就有閻羅王殿了農業,到7000年前,南北方的農業已出現了分野:北方為粟作農業,南方為稻作農業。農作物有一定的生長規律:春種,夏耕,秋收,冬藏。為了定季節,在特定的季節從事特定的生產活動,人們把不同季節中的特定時間定為節日。為了標明這些特定時間,人們借助於對天氣、星座變化的觀察,創造了天文曆法。在殷墟甲骨文中已看到古代完備的曆法紀年。《逸周書·時訓》已記載了二十四節氣,《淮南子》、《漢書》、《四民月令》、《宋書·曆誌》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記載。仰韶文冥界地獄化的太陽紋,共有十二道光芒,當是一年十二個月的反映。夏代曆法《夏小曆》已有各月晨昏北鬥鬥柄的指向。《尚書·堯典》中有“四仲中星”歲時的劃分。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節氣。後發展為八節——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在四季的終點“至”的基礎上,又加入了更明確的時間限定“立”,即起點。到了戰國時期,根據太陽在黃經上的位置,將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按一年氣候變化過程,分五天一候,三侯為一氣,一年便有四季、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三百六十天(約數),在此基礎上發展了傳統節日。在計時方麵,商代以天幹計時,周代以圭表測影計時,進一步明確了冬至,夏至,還定出了“朔日”。與二十四節氣同時並行的節日,主要表現在各季各月朔望之間。定節日的標準之一是以月的朔望圓缺為記。朔為“上日”,是各月之初一,又稱“元日”,正月朔日謂之元旦,是舊曆新年之始,為一歲最早的節日。望日月圓,為月之十五。上元節是一年的第一個望日,大慶大祭,後發展成“元宵”節。
宗教信仰對節日的產生也起了很大作用,是形成節日的主要原因之一,幾乎所有節日都充斥了宗教的內容。遠在舊石器時期已經產生了原始宗教,以巫教為其核心。鬼神信仰的普遍,使人們經常通過巫一人神中介,祈求神靈保佑。經常舉行這種祭祀活動,久而久之,形成一些節日。人類最初信仰自然神,自然崇拜在節日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禮記》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七夕節祭牛郎織女星,中秋節拜月神。二月二“龍抬頭”,臘月二十三祭的灶神原本發端於火神。
地獄變相人物特寫總之,節日的起源是十分複雜的。從最初農業生產的需要,到人類生活其他方麵的需要以及某些曆史事件,都是形成節日的重要因素。
節日在商周以後進入發展期。隨著知識分子的出現,科技文化的進步,節日隨之發展。原始時期的節日較少,內容不豐富,宗教色彩濃重,各地節日時間不一。在這一時期以後,節日被禮俗化,某些節日成為國家盛典。例如上巳節,在三月上旬巳日,人們到河邊沐浴,進行消災求吉的祓禊活動、祭高禖、浮卵、聚餐、野合及其他娛樂活動。這本是全民性的求偶、求育節。帝王則利用上巳日舉行郊祭,率領九嬪、官臣前往。於是上巳節成為國家主持的生殖崇拜的盛典。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奔者不禁,上升為禮的高度,成為古代為社會增加人口作出貢獻的行為準則。隨著禮儀的形成,秦漢時期,中國的主要節日除夕、元旦,人日、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陽已成習俗,趨於定型。歲時節日,在中國沿著農事祭祀、宗教習俗、民族傳統三條線索向前發展,它們往往互相滲透、影響,融合成民俗節日。清明節湘西苗族三月三上的“棕包腦”原始巫舞始於周代,古稱三月節。《淮南子·天文訓》:“春分後十五日,到指乙,為清明。”農諺說:“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農村從此進入農事大忙階段。在投入農忙前,人們到祖墳前去掃墓祭祖先,以祈求祖先鬼保佑豐收。清明節前一、二日的寒食節本是古代禁火忌日,與晉文公重耳追悼介之推的傳說祭日相附會。大致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為一,變成清明節的一部分。秦漢時期盛行的陰陽五行說,歲時節日加入了陰陽五行的成分,出現了正月正(元旦)、二月二、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樣的重日節日。金、木、水、火、土與四季及年形成金秋木春、水冬、火夏、土年的相應關係,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過程。人們嚴格地說明了一年四季的特性,並根據這些特性在不同的季節舉行不同的宗教節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