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誦,是漢語詩文的口頭表現方式,是中國傳統的讀書方法,也是重要的創作方法。吟誦在中國古代各類學校口傳心授,代代相傳,流傳至今。

古人把上學叫“讀書”或“念書”,說明“讀”和“念”在學習上的重要性。古人所說的“讀”和“念”並不是默讀,而是大聲的“吟”和“誦”。通過這種大聲的“吟誦”,才能更好地掌握詩文的含義,並有助於理解和記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漢語是一種聲調式語言,詩文有其內在的節奏和韻律,它們都具有聲韻之美。“吟誦”正是通過聲韻之美來表達詩文的內在含義,是將知識的學習變成審美的愉悅,將文化的接受變成藝術的涵泳。它調動了人的全部感官,符合現代科學所揭示的認知規律,是古人總結的最佳學習方法,並有陶冶性情之妙。

所以古人深知詩文之美要依靠聲音的傳達。劉勰說:“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沈德潛說:

“詩者,以聲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揚抗墜之間。讀者靜氣按節,密詠恬吟,覺前人聲中難寫,響外別傳之妙,一齊俱出。”古人亦深得“讀書之樂”。曾國藩說:“君子有三樂。讀書聲出金石,飄飄意遠,一樂也!”能從書中讀出金石音樂之聲,令人飄飄而意遠,何能不樂!

但是要體會讀書的樂趣,也要識得“讀書之法”。漢詩文自古有一套相對固定的讀法規矩,很多字音的長短高低、輕重緩急,句子篇章的起伏跌宕、節奏韻律,都是有規矩的。這“讀書之法”就是我們所說的“吟誦”的基本要領。它大體包括兩個方麵:第一是字的讀法,包括對漢語平仄四聲發聲方法的基本掌握,誦要字正音準,吟要依字行腔,以及對雅言文讀葉韻(某字改音,以協調聲韻)方法的運用。第二是句篇的讀法,誦要隨義變化,吟要依義行調,以及對格律節奏韻律章法的理解,詩有起承轉合,文有章法氣脈,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讀法。

掌握了二者,再學習一些吟誦發聲的基本技巧,我們便可以通過吟誦之美,深入體會古詩文的含義,進入古詩文的境界。

學習和繼承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是建設中華現代文明的重要方麵。要更好地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還要有與之相配的學習方法。這是吟誦經過近百年的衰微而重新興起的原因,也是它重新受到人們喜愛的原因。

首都師範大學中華吟誦教育研究中心近年來一直致力於吟誦的搶救、整理、研究與推廣。我們采錄和整理了上千位老先生的吟誦,在古籍文獻中尋找有關吟誦之法的記載,在唐文治、趙元任、葉聖陶、朱自清等眾多前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上,與吟誦界當代學者們共同研討,總結了吟誦學習的基本方法,在全國中小學推廣,受到了廣大師生的歡迎。

現在,我們在多年吟誦教育實踐的基礎上,集當今吟誦界之主力,推出“中華經典吟誦”係列圖書,旨在為當下吟誦學習提供參考的樣板和相關的知識。這是一項新的嚐試,受學力和水平所限,謬誤之處在所難免,望讀者批評指正。

趙敏俐

2014年5月於首都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