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光緒宣統:帝國隕落2(1 / 3)

第四節蟊賊袁世凱:此權臣非彼權臣

1895年12月16日,袁世凱(1859—1916年,字慰亭,號容庵,河南項城人,北洋軍閥創始人和首領,帝製複辟分子)來到了天津小站。此時的他,望著4000多名將士,心理充滿的是對於自己未來美好的憧憬。他費盡心機,終於得到了重用的機會,終於可以施展他的抱負了。在這樣一支軍隊裏,也走出了對於以後的中國曆史有著巨大影響的“北洋軍閥”。

然而,夢想的開始卻不是一帆風順的。這支原屬於淮軍(而老袁本人最初也投靠過淮軍)的將領們,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裏,更不用說聽從他的指揮與調遣了。窘境是由跟隨他一起來的馬三俊打破的。馬三俊首先表明,自己是深受李鴻章的重托而來,這在將領麵前提高了袁世凱的地位。之後,袁世凱又不斷用白花花的銀子收買人心。不久,袁世凱在這裏培養了一批親信死黨,這支軍隊成為清廷所要依仗的重要力量。袁世凱也成為了新式陸軍的創辦人之一。小站練兵給了袁世凱表現能力的機會,有了建立羽翼的條件,也使他獲得最有權勢的人對他的重視。當然這是指慈禧太後和當時的重臣榮祿。而對於袁世凱而言,這一切隻是剛剛開始。

不久,康有為、梁啟超為了維新競相奔走。眼看時局對光緒帝極為不利,他們選擇了求助於當時對於變法極為讚成的袁世凱。袁世凱一直就是這樣一個人,總是讓處於敵對的雙方不能對他完全信任;而另一方麵,卻又處於兩方都爭相拉攏的位置。而他可以權衡利弊,作出最優選擇。對於當時深夜來訪的譚嗣同,他義正詞嚴地說,殺榮祿就像殺一條狗一樣容易。而第二天,他就立即趕回天津向榮祿告密。袁世凱進一步取得了慈禧和榮祿的信任。而這無疑成為日後無數維新誌士對他痛恨入骨的原因。也包括日後的攝政王載灃,因為正是袁世凱害死了他的哥哥光緒帝。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他通過“新政”的旗號,發展了北洋工礦企業,修築鐵路,整頓地方政權,以及開辦新式學堂,很快形成了一個實力雄厚的北洋軍事政治集團,尤其在朝中形成了有利於自己的人際關係網絡。然而忽然有一天,一切都改變了。1908年光緒、慈禧先後辭世,一直對他懷恨在心的載灃要殺他以除後患。最後因足疾為由,他被強行免去一切職務。看到詔書的他,卻還是連聲高呼“天恩高厚”,畢竟自己的性命保住了。他木然地回到家中,麵對家人的哭哭啼啼,手足無措。他倉皇地逃到了天津,試圖進入租界,以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他隻是還不能接受自己一下子從天上忽然跌入穀底的現實。

“百年心事總悠悠,壯誌當時苦未酬。野老胸中負兵甲,釣翁眼底小王侯。”這是此後他在河南老家過著隱逸生活時的感觸。這三年,他開始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時刻準備著東山再起。或許他已經看穿了這官場,總須有個勝敗,而他,不想這樣就輕易出局。

1911年武昌起義又給了他重新出山的曆史契機。他傾注全部心血訓練出來的軍隊,在關鍵時刻選擇了對他的絕對效忠。他的士兵們在小站練兵時,每次吃飯的時候都會高喊:“飯是誰給的?是袁宮保。”這樣的結果,是士兵隻知道效忠袁世凱,不知道到效忠清王朝。很快,段祺瑞、王世珍、段芝貴等北洋高級將領,也表示了對於袁世凱的絕對服從。而清廷不得不對他作出最大的讓步,給予他軍權,並任命他為內閣總理大臣。

在清廷與革命派之間,袁世凱是調和者的角色。而他,也要做最後的勝利者。他決定利用革命勢力要挾清廷交出政權,以清廷為工具逼迫革命勢力就範。當然這也不僅僅是他個人真的可以掌控一切,而是那個時代的社會就是恰好配合了他的策略。

辛亥革命的勢不可擋,不僅僅使清廷受到了極大的震動,社會的其他階層也為之一振。立憲派們不安,因為他們希望有一個能夠迅速結束動亂,穩定政局,能夠在戰爭之後迅速重建和平與秩序的人物出現。外國人不安,因為他們懼怕革命派真正掌握政權之後,會給他們的既得利益或是未來獲取更多的利益帶來麻煩,他們畢竟是不喜歡中國真正走上民主共和的。而作為最普通的老百姓大眾呢,他們更關心的,不在於掌權的是皇帝還是總統,隻是他們是不是可以有一份安穩的生計。而這時候,袁世凱出現了,而且是輕而易舉地獲得了各方勢力對他的好感。當然他也有著勝算的籌碼,他有孫中山沒有的財力、武力以及帝國主義的支持。

而對於革命派和清政府而言,他也是二者溝通的中間人,並且雙方都對他給予了很大的希望。他對清廷說,我會保證皇室以後依舊享受優待,而且每年有四百萬兩的生活費以及尊號。他對孫中山說,共和是最好的國體,我永遠讓中國不再出現君主專政。

就這樣,他成了最後的贏家。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他成了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從此開始了北洋軍閥對中國的統治。後來的孫中山常常後悔自己對於政權的拱手相讓。然而,這不僅僅是“讓”或是“不讓”的結果,這是那個時代曆史的選擇,社會的選擇。

這位大清的重臣,還是做了曹操,欺負了孤兒寡母。這位革命派人眼中的拿破侖、華盛頓,還是背叛了民主與共和,為複辟帝製傾其所有。

坐上總統之位的袁世凱,很快開始他新的計劃。他於1913年派人刺殺了宋教仁,鎮壓了二次革命(這還是他擅自向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團大量借款而爭得的資本)。為了能當上正式大總統,他在國會選舉時,派出拱衛軍司令李進才,率數千軍警、流氓、地痞,改穿便服,打著“公民團”的旗號,把國會圍得水泄不通。袁世凱親信梁士詒,則高價收買了一百餘名議員組成禦用公民黨,更是積極地為他拉票、活動。從早上八時到晚上十時,議員們忍饑挨餓,連續投票三次,終以七百零三票中的五百零七票讚成,選出袁世凱為正式大總統。這大概是世界上最無賴的選舉。

1914年5月,袁世凱又宣布廢除具有民主主義精神的《臨時約法》,撤銷國務院、國會,成立政事堂和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通過這次改組,他迫使支持過自己的進步黨人退出政府和內閣,剝奪了段祺瑞等人的軍權,集軍政大權於一身,開始實行獨裁統治,做“無冕君主”。

如果在這樣一個時刻,他還懂得收斂自己的野心,或許他最後的命運不至於遭到眾叛親離,成為獨夫民賊。隻是權力的欲望衝昏了他的頭腦。他想做皇帝,想享受天子的龍威,想把江山傳給他的子子孫孫。而他身邊的人,對於他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有人把他的死說成是“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陳湯”。上聯“六君子”,中藥湯頭名,這裏借指楊度、孫毓筠等六人,他們於1915年8月14日組織“籌安會”,慫恿袁搞“君主立憲”,使袁大發皇帝癮,這樣就使他得了“不治之症”。或者同時也指“戊戌六君子”,正是他們的鮮血染紅了袁世凱的發跡之路。下聯“二陳湯”也是一種中藥湯頭名,由半夏、茯苓、甘草組成,這裏借指袁賊的心腹陳樹蕃、陳宦、湯薌銘三人。但討袁護國運動一興起,他們便背袁倒戈,先後在陝西、四川和湖南宣告獨立,使倒行逆施的袁眾叛親離,失去了最後地盤,最終無可奈何,一命嗚呼。

從1914年年底,袁世凱就開始進行複辟帝製的活動,並於1915年5月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中的大部分條款,以取得日本政府和軍方對他複辟帝製的支持。如此喪權辱國的條約,隻能讓世人對於他更加的痛恨。不久,袁世凱又唆使一些北洋官僚政客,出麵組織籌安會和請願團,加緊了複辟帝製的活動。至12月11日,禦用的參政院推戴他為“中華帝國大皇帝”。袁於次日發布接受帝位申令,接受百官朝賀;並改民國五年(1916)為洪憲元年,改總統府為新華宮,準備於1916年元旦正式加冕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