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登科”將相“和”(3 / 3)

1988年3月進入了論文選題與寫作階段,處於學術研究開花結果的關鍵時刻。為了從理論和實踐上全麵提升論文的質量,在資金緊缺的情況下,我和鄭永強赴清華大學找徐秉業教授指教,花費了三周多的時間下到北京20多個大小模具廠家和科研單位做實際調查和收集,白天出勤,晚上主要由鄭永強獨立分析和整理資料,一般都忙到深夜。在彙總資料的基礎上,會同徐秉業教授一起,確定選題為《手表殼體衝孔模凸模壽命的力學分析及合理設計》。4月初回校後,立即由鄭永強執筆完成了開題和可行性報告。接著就按預定的程序開展課題研究與寫作。

在進行課題研究的過程中,花費精力最多的有兩項工作:

第一項是關於高強度模具鋼常規機械性能測試方法問題。

由於條件的限製,該項工作不能在校內進行。為此,鄭永強曾多次到西安交大、西北工業大學等名校調研,得知當時國內對該項工作尚處於空白。為了搶時間,在西工大實驗室老師們的協助下,鄭永強親自查閱了大量的國外有關文獻,親自對實驗條件和方法進行重新設計,整天泡在實驗室裏,吃冷饅頭、方便麵是常有的事,實驗室的工作人員說:“你太累了。”他卻高興地說:“我就喜歡這樣的工作節奏,不下苦工夫,哪會得成果。”常言道:“肯刻苦學習和工作的人總能實現自己的願望。”

經過將近一個月的辛勤勞動,親自動手,以超常的勇氣與智慧,出色地完成了CY12MOV模具鋼的拉伸試驗、壓縮試驗和扭轉試驗。數據處理結果表明與實際基本吻合。

第二項是借助於微機對新凸模進行合理設計以及實際使用效果的驗證。這是一項接近尾聲的工作,也是最辛苦最關鍵的一局,弄不好就會前功盡棄。對鄭永強來說,肩上何止千斤擔,簡直就是一座山。他怕試製失敗。鄭永強懂得人生的黃金季節,人生能有幾回搏?應用科學在飛速發展,要決心拚一下,因此他在起跑後即開始衝刺,把全部的身心撲在陝西省表殼廠生產車間裏,夜以繼日、堅忍不拔、任勞任怨地進行攻關。他主動向技術人員、工人師傅請教。經過兩個多月的苦戰,終於試製成功了。試衝結果凸模壽命提高了2至2.5倍,既提高了生產率又降低了生產成本。此時,鄭永強麵對成果,他確實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和被社會承認的欣慰,但是他沒有如醉如癡,沒有孤芳自賞。他作過這樣的表白:“黨和人民把我培養成研究生,我有義務把學到的知識奉獻給人民,服務於社會。”

1989年3月課題研究工作初步完成,開始步入論文寫作階段。他沒有卷入學潮,他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地反對學潮,並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當時的環境下,除了日常教學工作,主要集中精力進行撰寫畢業論文。但是由於積勞成疾,永強更瘦了,顴骨愈加突出,醫生說他得了胃下垂。他的師母王金鳳看到眼裏心如刀割,有時把永強請到家裏給他做碗他最愛吃的雞蛋麵,並配合他新婚的妻子黨敏玲,保護好永強的身體。

但永強對妻子的關愛有時不太理解,每當給他改善生活時,他卻說:“父母親年紀都大了,在農村生活很艱苦,省點錢給父母花吧。”在這種情況下,考慮到他的身體現狀,我曾勸他把工作先停下來,畢業答辯時間可以推遲。他總是說:“我還年輕沒什麼,累不壞,要跟紅軍萬裏長征相比,我所處的條件實在太好了,還是繼續幹吧。”他就是憑著一股血氣,以過人的精力,進軍的精神,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出色地完成了畢業論文的寫作。

文章論述清晰,字跡工整,有百多頁。其質量在當年研究生畢業論文中排在前列,並順利地通過了畢業答辯。

在教學工作中,做學生的良師益友,這是鄭永強的座右銘。

他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忠誠教育,治學嚴謹,教書育人;他不但注重尖子生的培養,而且也決不輕視差等生的轉化工作。對差等生他不歧視、不冷淡、不譏諷、不挖苦,而且努力發現心靈“閃爍的火花”,及時表揚和鼓勵,促進其轉化。學生生病住院了,他親自買來東西到醫院探望,問寒問暖,補習功課。鄭永強是一個隻知耕耘、不圖采摘的辛勤園丁。他曾說過:“一個教師,要得到學生最真誠的敬仰和愛戴不是靠職業的權威,也不是靠考試的牽製,而是靠自己崇高的情操,豐富的智慧,嚴謹的工作,有一顆永遠忠於黨的教育事業心。作為一名教師,他的宗旨就是奉獻,無私的奉獻。”

1989年7月鄭永強結束了碩士研究生學業,繼續留校任教。但過不久,適逢鹹陽市政府招聘公務員,鄭永強的父母主張讓他出外闖一闖。後經正式考核,鄭永強被選中了。先是在農業科任科員、科長,最後出任鹹陽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在這期間我們之間的工作聯係少了,但在情感上交流卻很頻繁,他每年臘月二十九都會來我家給我拜年,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師生關係。

鄭永強是父母手下的唯一男孩,記得他參加公務員考試因為成績優異,調到鹹陽市政府工作後,由於工作忙,怕照顧不了父母,把老人從老家接到身邊。當時已年過花甲的老父親為了緩解家庭經濟壓力,竟然背著他,給自己找了份負責清掃街道的臨時工作,而且一幹就是七八年。在此期間,他看在眼裏,痛在心上,卻沒有利用自己手中的職權為老父親重謀一份更舒適的工作。兩位老人的生活一直很簡樸,他為官是不是清廉,這是顯而易見的。

1997年以後,黨組織派遣鄭永強到永壽縣任職,重點搞扶貧創業致富。幾年之後繼而又到革命聖地延安就職。據我了解這兩次工作的變動,都得到了他父親的支持。鄭永強的父親是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戰士,教子從嚴,鄭永強在成長過程中受父親的影響很深。2003年鄭永強的孩子在體育運動中負重傷,曾委托我照料了一個多月,他每逢從延安休假回來,都要探望一次,對子女管教很嚴,他經常教育孩子說:“好好學習,長大做一個正直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的好學生、好同事和我永別了,沉痛的心情難以消散,他沒有虛度年華,在有生之年,他把青春和精力都用在黨的事業上了。他雖然走了,但他的身影將永遠浮現在我的記憶中。

2005年7月24日(作者係陝西科技大學教授。1936年4月生於河北省豐南市,1963年畢業於南開大學數學力學係力學專業、九三學社社員。)

扶貧幫困執政為民的楷模巨永安我叫巨永安,是永壽縣監軍鎮古屯村的一名殘疾人。我家裏共有五口人,上有年過八旬的父母,下有我大哥去世前留下的一雙不懂事的兒女,我本人因為自小下肢癱瘓,終身未娶,其家中貧困狀況可想而知。我家裏因為沒有勞力,光景過得特別?惶,連吃飯都成了大問題。為此,我好多次感到悲觀絕望,甚至都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心。就在這時,一位聽說是縣裏最大官的鄭書記走進我的家門,問寒問暖,送錢送物,促膝談心,幫這幫那,使我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氣。想想這幾年我家的光景一天比一天好起來,我除了感謝黨,感謝政府外,自己覺得更應該感謝的還是像自家人一樣關心、照顧、經常來看望我們一家老小的鄭書記呀!他真是共產黨的好官,我們老百姓的貼心人啊!

說句實在話吧:假如沒有鄭書記,哪會有我家的今天呀!

我和我家人之所以能夠活著走到今天,這一切都是與鄭書記無微不至的關懷、幫助分不開的呀!

我們全家人這輩子都不會忘記。早在他剛來永壽縣當縣長的時候,就經常帶領有關部門的同誌來我家扶貧慰問,不光是送錢送物、送米送油,還用他那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態度與我交朋友,把黨和國家對我們老百姓的關心、溫暖,送到我們家每一個人的心窩裏。特別是一到農忙時節,他就派人幫我家夏收和秋播,在他的精心安排、照料下,我們家再沒有發生過任何困難,我心裏也再沒有為屋裏揭不開鍋、地裏沒有勞力幹活發愁過。為了幫助我們家早日擺脫貧困,鄭書記先後三次拿出自己的800元工資,幫我家渡過當時的難關。他見我們家沒有勞力,幹不成別的營生,還特意掏錢為我家買來一隻布爾山羊叫我養著,光那隻羊當年就為我家增加了2000元收入。兩個孩子的所有學雜費,也都是在他的協調幫助下給全免了。這還不算,每逢過年或六一兒童節時,鄭書記都要親自把孩子接到縣城裏去,用自己的工資為孩子買來新衣服和許多學習用品。

直到今天,孩子們還念念不忘鄭書記,有時竟忍不住問我:鄭伯伯啥時候還會再來看我們哪?我們全家人真不敢相信,鄭書記這麼好的領導幹部,怎麼說沒就沒了呢?鄭書記就跟我們家裏的人一樣,永遠都會活在我們全家人心裏的。

特別令人感動和難忘的是在鄭書記離開永壽,到延安當領導走了以後,他也沒有忘記我們這個老弱病殘的爛家裏的窮人,一抽出時間,就隔三差五地從延安那麼大老遠的地方,給我們寄錢寄物。尤其難忘的是2003年八月十五中秋節那天,他沒有急著跟自己的老人和親屬相聚團圓,而是帶著愛人和兒子千裏迢迢跑到永壽窮山溝裏來看望我們一家,還給我年邁的父母和幼小的孩子帶來許多衣服、書本和慰問品。當時那種感人的情景,至今我還記得清清楚楚,人家城裏的大幹部一家三口與我們全家五口人都盤腿坐在我家的土炕上,拉家常,說貼心話兒,問寒問暖,關心備至,壓根就把我們當成自家的親戚了。我母親望著因工作忙又瘦了許多的鄭書記,心疼地拉住他的手說:

“聽人說延安那地方可窮了,又那麼遠,你一個人在那裏工作,可不容易呀!”

鄭書記就微笑著對我母親說:“那都是過去了,現在黨的富民政策好,如今延安變化可大啦!街道寬闊,公路筆直,老區人民都很和氣,而且還通火車啦,幹啥都挺方便的,早不像你在電影裏看到的那情景和模樣啦!不信的話,等有機會我帶你去延安看看就知道啦!”

聽鄭書記如此一說,我母親激動地拉住鄭書記的手老淚縱橫。

鄭書記專程從延安回來帶著愛人、孩子到我家過中秋節的消息一傳開,全村人都感到歡欣鼓舞,村裏人見了我就說:“現在像鄭書記這樣的官太少了呀!一個堂堂的延安市委副書記,那樣大的官,都調走這麼些年了,還念念不忘自己原先包扶的一個貧困戶,真是少見啊!”

更使我難忘的還是2005年元旦前夕,就在鄭書記遇難前不久,鄭書記還從延安給我們家寄來了200元錢。當時,一收到彙款,我們家人都激動地落下了眼淚。鄭書記遠隔千山萬水,公務那麼繁忙,卻還念念不忘我們這些默默無聞的窮百姓,讓我們拿這些錢過一個好年,可他卻顧不上自己家裏的老人、愛人和孩子,夜以繼日地為延安的老百姓工作著、操勞著,一心為百姓,唯獨沒有想到他自己。說實話,我們家能夠遇到這麼一位好領導、大好人,真是我家前世修來的福分呀!

這麼多年了,我打心眼裏敬重、愛戴鄭書記呀。在我眼裏,他是那麼忠厚簡樸、平易近人,壓根就沒有半點官架子。他每回一到我家,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樣,脫鞋上炕,跟我母親拉家常,給我寬心鼓勁,對孩子問這問那,他隻要一來,我們家就充滿了歡聲笑語,甚至連房子都顯得亮堂了。記得他時常鼓勵我說:“有難大家幫,治家要心齊!”這句話至今還牢牢銘刻在我的心裏。

當聽到鄭書記遇難的消息後,我們全家人都驚呆了,全村沒一個人相信這是真的。這麼好的幹部,我們老百姓舍不得呀!

天哪!他怎麼說走就走了呢?現在,每逢我在電視裏看到,全國各地正在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情況,就禁不住想起鄭書記來,鄭書記不就是代表共產黨員先進形象的好官、好人嗎?我為失去這麼一位好領導、好兄長感到萬分悲痛,也感到萬分惋惜。當鄭書記去世的消息傳到我們縣上後,許多人都說,像這樣心裏始終裝著咱老百姓的好領導,從中央到地方,真應該好好宣傳宣傳呀。

2005年5月10日鄭永強永遠活在我們心中(2006年1月)

資源與環境信息化工程研究所師生鄭永強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薛惠鋒(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6年1月12日一年以來/我時常會想到你/你的音容笑貌/總給人溫暖的感覺我問自己/這是為什麼/是我刻意地去想你嗎/但用得著去刻意地想一個人嗎我明白了/是你活在了我的心裏/像一個身邊的朋友/總會常見麵的一個朋友/長我近二十歲的兄長/這聽起來/是不是有些不真實我說不是/因為你沒有長者的傲慢/你沒有官員的習氣/你沒有陌生人的不聞不問你帶給人的/是兄長的風度和力量/是好官的平易和親近/是朋友般的問候和關注一年以來/我總是能想到你/就像你還在身邊/就像你不曾離去一年以來/我總覺得該為你做點什麼/所以半年前/我寫了一小段文字紀念你所以十天前/我和你的朋友一起到墓地去陪你/所以這個時刻/我用笨拙的文字來捕捉我頭腦中的你還記得/入學時你的平常隨和/交流時你的方正率真/探討時你的謙虛深刻難忘卻/噩耗傳來時的不知所措/鞠躬告別時的傷心流淚/護送英靈路上的聲聲歎息一年了/所有的思緒正在交融/百般的情感已經彙集/隻為了心中的你——我的好兄長注:鄭永強離開我們一年了,但家人、朋友們的記憶和懷念讓他的生命仍在延續。能作為鄭永強的朋友,我覺得很幸運,因為他帶給了我太多值得珍惜和發揚的精神財富。周總理生前寫過一首《離別詞》,我覺得放在鄭永強兄長身上非常合適,讓我把這首詞也當作對他的紀念吧!

生離死別/最是難堪事/離了牽腸掛肚/死了毫無輕重/何如做個感人的離別生死參透了/努力為生/還有努力為死/便永別了/又算什麼?

寇曉東(博士生)

2006年1月12日很久沒有逛過研究所的BBS了,今天偶然看到寇老師發布的這段紀念鄭老師的短詞,又將我的思緒拉回到一年前的那個寒冷冬日……還記得那天,那個在副104室讓人悲傷的打到區長手機上的電話,短短的幾分鍾,卻讓人領會到了生與死的距離竟然如此的接近,前幾天還站在台上唱歌的人卻永遠無法再見到……擦幹眼淚,模糊的視線中鄭書記的身形依舊。

——還記得嗎?他在百忙之中,驅車50多公裏專程迎接我們這些學生赴延安社會實踐,沿途不辭辛勞向我們講解延安的曆史、現狀和未來,隻是為了我們這些莘莘學子能夠多了解延安,多關注延安;

——還記得嗎?他幾乎每個周末的清晨6點趕到西安,坐在火車站的候車室裏看書,隻是為了等到8點聽研究所的一場學術報告,第二天又趕回延安;

——還記得嗎?他勤於思考,將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提升到學術的高度來研究,元旦假期在研究所與同學討論自己的研究成果,隻是為了為“紅色資源富集區”的延安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還記得很多很多,這些記憶是令人悲傷的,但同時又是一種力量的升華,這種無形的力量不斷地推動我們,讓我們時刻提醒自己,能否珍惜自己生命中的一年一月、一日一時,不要浪費別人夢想但卻無法得到的機會!

這些,才是鄭書記留給我們最珍貴的財富!

林波(碩士生)

2006年1月12日記憶中抹不去難忘的延安之行忘不了鄭老師的高尚人格死者已矣,生者仍痛追憶鄭老師樸實、真誠、勤奮的品德讓我們更加懂得生命的意義、生活的真諦讓我們更加懂得珍惜珍惜生命、珍惜親人、珍惜朋友……

蔡琳(碩士生)

2006年1月12日從寧靜的清晨到日落的黃昏,轉眼間,已是一年。時常會想起鄭老師的音容笑貌,仿佛他從來就不曾離去。記憶中最深刻的是他慈愛而堅定的目光,有挑起萬頃重擔的剛毅,也有春風拂麵的溫情。

鄭老師,一位治學嚴謹的兄長,一位為民排憂的清官,一位真誠可親的好人。你走得太匆匆,祈願你在遠方安詳從容。

離別太匆匆/天涯想望/江山萬裏/同門情意深在憶往昔/相探討/互勉勵/此景依在腦海傷情時/心無淚/別時路上倍斷腸(碩士生)

2006年1月12日永難忘懷——鄭老師一年過去了,依稀仿佛還在昨天;

去年的這個時刻,一個噩耗傳遍了研究所——鄭老師走了,您走的是那麼的匆忙,以至於我們都無法相信,都不敢相信,都不願相信。

延安之行,依然記得您平靜的言語,依然記得您和藹的微笑,依然記得您善良的秉性……當生命從繽紛走向凋零,逝去的歲月卻日漸清晰。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這是何等的徹悟!

今世的滄桑,已無法改變,就讓所有的渴望和企盼播在來世。我們一定化悲痛為力量,以您為榜樣,勤勉做事,寬厚為人。願鄭老師安息!

趙鋒(碩士生)

2006年1月12日一年前,我們尊敬的鄭師兄離我們遠去了。

我們懷念他,因為他在世關懷我們;

我們懷念他,因為他刻苦的治學精神;

我們懷念他,因為他為研究所的無私奉獻;

難忘鄭師兄可親的音容笑貌;

難忘他無時無刻對研究所師生的關心;

難忘他伴我們的一段歲月;

難忘……祝鄭師兄在遙遠的天國一路走好!

張秋花(碩士生)

2006年1月12日記憶中的鄭老師是那麼的熱情、誠懇、和藹可親。

那年春天,在去往延安的大客車上,鄭老師用生動幽默的語言向所有的師弟師妹們介紹延安的曆史與今天。

那年元旦,鄭老師和我們一起布置晚會場地,一同唱響對大家的祝福《新年好》。他的揮手、他的微笑,他勤奮而忙碌的身影,一切都是那麼的曆曆在目,一年以來,仿佛鄭老師從來不曾離去,他永遠活在每一位朋友、親人的心裏。

雒雪芳(碩士生)

2006年1月12日時間過的真快,轉眼鄭老師離開我們已經一年了。和鄭老師交往不多,但印象裏他總是那麼親和、熱情。

天妒英才。祝願鄭老師在天堂好好安息,更祝願鄭老師的家人一生平安!

郭鵬(碩士生)

2006年1月12日時間凝固在那一刻,讓我們深深懷念你。

你的為人、為事,永遠是我們的榜樣。

曾記得:

我們去延安考察,你不辭辛苦、悉心關懷,用心介紹聖地的發展和前景。

然而,這一切都成為記憶。

願你在天國安息!

江萬軍(碩士生)

2006年1月12日憶悼永強同誌鄭宏科鬥轉星移,眨眼之間已過一年。2005年1月12日,永強同誌在西安開完省上的一個會議返回延安途中,遭遇突如其來的車禍,不幸離世,他就這樣匆匆走了,走得那樣突然。噩耗傳來,作為和其曾在鹹陽市政府辦公室工作的同事和朋友,為之震驚,感到十分痛惜和遺憾,畢竟他還年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許多未竟的事業,還有應盡的義務沒有盡。

我和永強同誌共事是從1990年到1992年那一段,時間雖不長,但印象深刻。他是從當時的西北輕工業學院考任進市政府辦公室工作的。那時,他還是一個不到30歲的英姿勃發的年輕小夥子,充滿著青春活力,盡管有著大學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的學曆,但他始終保持著勤奮好學和謙虛謹慎的傳統美德。我當時在辦公室任科長,他先做科員,後又任副科長,他對我非常尊重,不恥下問,我們關係一直十分融洽,合作非常愉快。

當時科室人少,但工作量很大,經常要組織會議,下鄉檢查,加班加點起草報告和材料成為家常便飯。他來後,工作勤奮,充滿朝氣,奮發向上,很快完成了角色的轉換,適應了崗位工作,熟悉了新的環境和工作範圍。他工作總是搶著幹,自覺加班加點,從開始幫我抄材料,逐步到最後自己獨立完成。工作十分認真,材料總是寫得工工整整再送領導審閱,校對材料幾遍後才簽字付印。一般辦公室跑腿的事,他都爭著幹了,每天早上他總是提前到辦公室,打掃衛生清潔環境,把辦公室安排得井井有條,成為我工作上十分得力和放心的助手。不管是科室安排的事,還是政府辦公室和分管市長交付的事,他都能正確領會意圖,圓滿完成任務。同時,他還是個熱心腸,樂於助人,誰有事,隻要他知道,總是熱情的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

所以大家對他辦事,覺得靠得住,感到放心。記得1991年市政府領導曾交付一件公務要到北京去辦,我當時走不開,讓他去,隻有幾天時間,他就順利地完成了,領導感到很滿意。那一段時間,我們科室的工作,在整個市政府辦公室應該是最突出和讓領導滿意的,科室同誌們之間的關係最為融洽,和主管市長、秘書長的配合十分默契,和市政府辦公室各科室的關係也很密切,那種工作和生活的和諧氛圍至今令人難以忘懷。當時市政府領導、秘書長、辦公室主任和大夥都予以充分的肯定。正因為這樣,永強同誌的人品和才能也被大家所認可。時間不長,他就任為副科長。在我1992年10月被市委派往長武縣擔任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之後,他即被任為科長。後又被任為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1997年11月至2001年6月分別任永壽縣縣長和縣委書記。2001年7月後又先後被省委任命為延安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和市委副書記。他是我引為自豪的同事和朋友。

年輕的永強同誌因不測之禍不幸離去,他帶著未竟的事業走了,同時還帶著作為兒子、丈夫、父親未盡完義務的遺憾走了。作為曾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和朋友,感到惋惜。但他的優良品格和美德將永遠被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謹以此文,作為對永強同誌去世一周年之悼念。

(作者係鹹陽市人大幹部)

在西工大學習的日子張涇周鄭永強同誌擔任延安市委副書記工作期間,勤勉敬業,清廉高潔,為延安的經濟建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展現了一位好幹部的責任感和上進心。而他在西北工業大學就讀博士研究生期間的點點滴滴,則讓我們能夠從另一個方麵了解一個更為豐富、更為立體的鄭書記。

鄭永強同誌於2002年10月參加西北工業大學博士研究生考試,以優異成績被西北工業大學資源與環境信息化工程研究所錄取,次年9月入學攻讀係統工程博士學位研究生。在就讀博士研究生期間,鄭永強同誌堅持工作學習兩不誤。他工作繁忙,往往是周末也不休息,忙完工作就馬不停蹄地趕來上課和學習。如果有考試,不管多忙、多勞累,他都會處理完工作後不辭辛苦地從延安趕過來。

很多次,早上8點考試,前一天繁忙的工作後,他連夜乘火車從延安奔赴西安,清晨6點鍾到達,離考試進場還早,就候車室坐上一個多小時。這一個多小時他也不願浪費,總會拿出課本來,認真溫習。很多人奇怪連夜奔波之後,為什麼他不找個賓館休息一下,鄭永強同誌笑著回答:“在哪裏看書不是一樣,何必增加開支?再說太舒服的地方,會消磨人的意誌!”於是,候車室內的溫書成了他每次趕來考試時的慣例,即使是寒風凜冽的冬天,他也沒有進賓館休息的習慣。“國家經費緊張,能省則省。”他說。周末和休息日,鄭永強同誌很少休息,總是會趕過來補課、解答疑問。老師們對這個好學的學生印象深刻。

朋友勸他:“平時那麼忙,放假就安心歇歇吧!”他詼諧地回答:

“要安心,就不能歇;歇了,又怎麼能安心呢。二者不可兼得啊。如果一天能當成兩天用就好了。”時間對他來說,總是不夠用。

很多讀研的同學都沒想到,這位爽朗謙和的同學竟然是延安市委副書記。而鄭永強同誌也從來不搞特殊化,他說,回到校園裏,他就隻是一名普通的學生,任務就是盡可能學習知識,僅此而已。

2003年12月底,研究生課程英語第一次考試,那天正值鄭永強同誌有一個重要會議。當天一開完會,他立刻趕到學校的考場,剛好趕上考試。考完試,連休息和吃飯的時間都沒有,買了一碗涼皮和一瓶礦泉水帶上,就即刻坐火車又趕回延安去了,重新投入工作中。他是這樣的忙碌和辛苦,但他從沒有誤過一次考試,在校期間他的每門課程的成績都很優秀。同時,他也沒有因為讀研耽誤過工作。真是工作學習兩不誤呀。

鄭永強同誌在學習期間,還多次參加西北工業大學資源與環境信息化工程研究所舉辦的各類學術研討活動,積極發言、認真討論。

鄭永強同誌殉職前,正在為畢業答辯的博士論文做積極準備,他的論文題目是《紅色資源富集欠發達地區發展係統研究》,反映了他對將來工作的係統思考和對讀研期間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在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認真思考與準備後,他擬定了論文提綱和框架並多次和大家討論,虛心請教,認真修改,一絲不苟。為了集思廣益、精益求精,又在西北工業大學資源與環境信息化工程研究所論壇發布了論文提綱,廣泛征求同學意見和建議。直到出事前一天,開完省上一個會議後,還約同學一起商談討論了論文的篇章結構……可是最終,他卻沒能完成他一直為之努力的學業;也沒能完成他為之奮鬥的事業——延安市的地區發展係統研究工作。

鄭永強同誌離開我們已經半年了,可是回憶起來,他的音容笑貌並不曾有一點模糊。他爽朗的笑聲,親切的談吐,廉潔的工作作風,嚴謹的學習態度,宛然就在眼前。而對和他一起工作和學習過的人來說,鄭永強同誌從來沒有離開過。因為“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他是“壯誌未酬身先死,精神猶在勵他人”。

(作者係西北工業大學副教授、博士生)

一位坐長途汽車的書記王明升鄭永強書記在陝科大工作時,和我愛人是同事,那時我就認識了他,他和黨敏玲結婚後,一直住在交警支隊家屬樓上,我們成了鄰居,交往自然也就增多了。我第一次見到他時,沒有什麼讓人難忘的特別事情,交談也是很普通的幾句話,但他極具人格魅力,使我由衷地產生了敬仰之情。人和人初次接觸時可能會掩飾,隨著時間推移,最初那種炫目光彩就會暗淡下去。可鄭永強書記是一座蘊藏豐富的礦山,常常在不經意中就能夠從他身上感受到可貴的品質,並且受到熏陶。他待人率真親切,感情純樸。

坐長途車的書記他在永壽擔任縣委書記的一個夏天,我出差從永壽交警大隊返回時,順便打個電話問候了他一下,他一聽高興地說:“下午我去市上開會,順便坐你們的車回去。”我開玩笑地說:“書記有專車呢,還坐順車,我們的車況又不好。”他卻認真地說:

“縣上窮,財政緊張,這車來回的過路費就要繳好多錢,能給縣上省點算點,不管開會、上班、回家隻要有順車我都坐,不管車輛好壞,總比坐長途車好。”說到坐車我就想起了幾次周末和他電話聯係時,他還在長途車上呢。2000年過春節,臘月三十下午4點鍾,我在樓下碰見他,他一副要出遠門的樣子,就問了一句:“車呢?其實我這樣問完全是多餘的,因為樓下沒有等他的車。他說:司機忙碌了一年,也要過年,我坐長途車去永壽,這樣省人、省車、省過路費,‘一坐三省’,多好呀,而且一個多小時就趕到縣裏。”說完,就和我告別了,當時他是縣委書記,望著他匆匆忙忙的背影,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在這一年8月份的一個星期天上午,大雨滂沱,我在樓道看見他夾著雨傘下樓,沒有等我詢問,他就匆促地告訴我要趕回永壽去。

我知道他又去坐長途汽車,就提出要送他,他說:“送到長途車站就行了。”我和他相交十餘年,他大多數情況下是極隨和親切,但在一些事情上,他十分固執,寸步不讓,誰也擰不過他,我不敢堅持,隻好把他送到大雨如注的車站。我在車上故意說:

“你給縣上省錢,卻要耗費我的汽油。”他詼諧地說:“在市上工作的幹部應該給貧困縣多作一點貢獻。”然後,他的神情陡然嚴峻起來,憂心忡忡地對我講:“這場大雨繼續下下去,我可擔心山坡上的群眾、低窪處的群眾呀!”

我聽到鄭永強書記不幸去世的消息時,我怎麼也不能相信這樣一個精力充沛的血肉之軀會不辭而別離開他熱愛的土地。

學者型幹部鄭永強書記酷愛讀書,在空閑時間裏,總是手不釋卷,隻要他是去外地開會回來,就能看到他從車裏抱出一摞書。他對書店情有獨鍾,常常拉著我一起去逛書店,有時我也會購買幾本書,等到下次見麵時,他就會談到這幾本書,見解新穎獨特,體會頗深。他擔任著領導職務,十分繁忙還能抽出時間精研細讀書籍,這種過人精力真是令人驚訝。

2002年,他著手準備報考博士研究生,一些認識他的人感到不解,認為他已經是學者型幹部了,平常又在勤奮讀書,知識足夠用了,還需要再學習深造嗎?我了解他,對他的決定一點都不感到奇怪,他不止一次地對我說過這樣一段話:領導幹部要正確貫徹黨的政策,帶領人民群眾走上富裕之路,要作出科學決策,而科學決策隻能來自於知識。在談到一些地方領導決策失誤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個案時,他往往掩飾不住激動的心情,痛心疾首。他是一個對黨的利益高度負責的人,是一個與人民的利益血肉相連的拳拳赤子,絕不允許自己發生過失。

鄭書記的英語相對薄弱一些,他就下工夫攻讀英語,還專門請了一位英語家教,在一年多時間裏,隻要他回到家裏,就能聽到他背誦英語的朗朗書聲,這一年他已經42歲了。2002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取了西北工業大學資源與環境信息化工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職務再升質樸的本色不變鄭永強書記住在交警支隊家屬樓上後,我們這個單元變得幹淨了,在星期天休息時間裏,他把樓道從頂層一直打掃到底層,然後提上一桶水,用墩布拖一遍,樓梯扶手也擦得幹幹淨淨。舊式樓都是從樓道上傾倒垃圾,經常堵塞,鄭書記就爬到又酸又臭的垃圾箱上,一把一把地將堵塞的垃圾往出掏,直到把垃圾道捅開,然後將掏出的垃圾裝箱,運到樓下。他的胳膊也時常被垃圾箱的鋼筋劃破。有一年夏天,垃圾道又被堵塞了,西瓜皮、果皮腐爛變質,惡臭難聞,許多人捂鼻而過。鄭書記從縣上回家後二話未說,就去捅垃圾箱,一幹就是一個多小時。

鄭書記的職務一升再升,但他質樸的本色一點都沒有變化。

他平時生活樸素,吃飯非常節儉。有時我們幾個朋友一起在外麵吃飯,剩下的飯菜他就會讓大家打包,拿回家下頓再吃,有的朋友開始不習慣,覺得剩飯打包很丟人,他就跟我們講我們國家現在還很窮,講了他在有的農村考察時,發現有的地方人民生活還很貧窮,農村的好多孩子都上不起學。我們應該從小處做起,該節儉的還是要節儉,可以將節省下來的錢資助貧困戶。還說現在很多農村孩子由於家境貧困,即使考上大學,也上不起,等自己的學業完成了,他準備每年都要資助一名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

鄭永強,他是延安市委副書記。在我們眼裏已經是大官了,但他毫無官架子,平易近人,非常謙虛。對人從沒有地位高低、貧富之分。不管是誰隻要有困難,他都會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幫。他還經常默默無聞地去做一些別人不知道的好事。比如,夏天、冬天由於用電量增大,樓道的保險絲容易燒斷,他經常拿上手電筒將保險絲換好,為這他還在家準備了一卷保險絲,以備經常應急。樓道裏的燈泡閃了,也經常是他自己買新的燈泡換上。在樓下要是碰見誰手裏提的東西多,他也會主動上前幫忙。夏季,經常停水,要從樓下提水,他總是給自己家提水時,幫樓上年老體弱的人捎上一桶水。

鄭永強,他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平常人看來,他是在做好事,但在一個對他了解很深的人眼裏,這正是他高尚品格的自然流露。這些平常瑣事就像是一條清澈的溪流,從他樸素的心靈裏潺潺流淌出來。這也正是體現了一個優秀共產黨員所具備的高尚素質,值得我們每一個人來學習。

(作者係鹹陽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車管所副所長)

群眾利益無小事郭建軍我曾與鄭永強同誌同住鹹陽市交警支隊家屬樓,都在二單元,我家二樓,他家住六樓。時任永壽縣縣長的鄭永強,非常平易近人,對人很熱情,不管什麼時候,碰到家屬院的人,都會禮貌地打招呼,特別見到老人,總要問候幾句,拉拉家常,大家對他的印象都非常好。

人們常說一件小事、一個細節往往能反映一個人的品質,鄭永強同誌的優良品質正是在點點滴滴的小事上體現出的。記得有一年,我由於工作原因外出幾個月,有些家務活要靠年邁多病的老父親去幹。有一天,家中沒有煤氣了,父親正準備將煤氣罐拿到樓下去換,可是年邁多病的父親怎麼扛得動?隻能一點一點地挪,這時正趕上鄭縣長上班,看到這一情景,二話沒說,把手中的包交給我父親,扛起空罐就下了樓,然後從樓下又將滿罐扛到我家,還把閥門都給換好。當時老父親感動地拉著鄭縣長的手說:“麻煩您了!”鄭縣長卻說;“建軍不在家,這點忙我應該幫,以後家裏有什麼事,隻管叫我一聲,鄰裏鄰居不用客氣。”說完連口水都沒顧上喝就去上班了。就這樣,我家幾次換煤氣罐,都是鄭縣長幫忙給換的,這些雖然都是小事,卻令我們全家難以忘懷。其實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

單元的垃圾道堵了,鄭縣長就會不顧垃圾的惡臭和髒,用雙手去掏,直至清理幹淨,樓道髒了他會從六樓掃到一樓、公用保險絲斷了、電源跳閘了他都會去修,身為領導幹部的鄭永強同誌對這些事其實可以不管,也可以視而不見,但他卻沒有那麼做,他始終把關心群眾擺在第一位,充分體現了一個領導幹部、一名共產黨員的優秀品質。

以上都是些生活中的小事,但從這些小事可以看到一個領導幹部能把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去做,把群眾的小事當作大事去抓,肯定也會把黨和人民交給他的工作盡職盡責地去完成。

鄭永強同誌遇難後,我把這個不幸的消息告訴了80歲的老父親,老人相當難過,兩眼閃著淚光說:“多好的一個人啊!就這麼走了,太可惜了,如今這樣的好同誌,好幹部太難得了。”

借此,我們在這裏深切地懷念鄭書記,緬懷他的音容笑貌,回憶和他在一起的點點滴滴,感謝他對我們的幫助。我們將永遠記住這位黨的好幹部,人民的好書記!

(作者係鹹陽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幹警)

2005年7月10日修好的鋁壺馬積財口述李小衛整理我是一名退休的民警,每天早上都去打開水,提起那個修補過的鋁壺時,心裏就一陣陣感動,特別是在鄭永強書記剛去世的那段日子,我總是抑止不住眼圈發紅,湧出淚花,這個鋁壺讓我和鄭書記結下了一段情緣。聽說鄭書記去了,我禁不住眼圈發紅,退休後,我每天都到院子裏打開水,一提起手中的這把鋁壺,我就想起那件難忘的往事。

那還是2000年秋天的一個早晨,我家的鋁壺壞了,但自小家境貧寒的我,過慣了苦日子,大半生養成的節約習慣,舍不得扔掉,就拎著鋁壺在院子裏轉悠,尋思著看誰能把它修好。

恰好這時鄭書記也下樓來打開水,看見我左右為難的樣子,就問我咋啦?我便說是鋁壺壞了,可不知道在哪兒能修?鄭書記便安慰說:“別急!我找人幫你修好……”說完,就急匆匆將水提回家後,從車棚裏推出自行車,接過我手中的水壺,騎上車子出了家屬院。

我當時愣住了,等到回過神來,懊悔不已。永強那時已經是永壽縣委書記,平時工作多忙呀,好不容易回家一趟,想多幫妻子幹點家務活,說說貼心話,我卻不知輕重地讓人家幫我出去修理鋁壺,我真是老糊塗呀!

但後來又一想,我之所以將自己的難處告訴鄭書記,還不是因為他這人待人忠厚熱情,誰有困難都主動去幫誰?記得他和敏玲結婚後,就住在我們交警支隊家屬院裏,星期天隻要他回家休息,大家就經常看見他在做好事,雖然他家住六樓,樓層高了相對要比下麵樓層幹淨得多,他完全可以不管那些閑事的。可鄭書記卻不這麼想,他打掃樓梯,每次都總是從六樓擦洗到一樓。有回正逢三伏天,樓上的垃圾道堵塞了,腐爛的瓜果皮臭氣熏天,誰見了都捂住鼻子,沒有人願意出頭幹這種髒活兒。還是永強挺身而出,打開垃圾蓋兒,彎下腰,挽起袖子,趴在垃圾道邊兒,用雙手親自掏,花了一個多小時才把垃圾道兒捅開了,但他也被臭氣熏昏了過去,被妻子敏玲送進了醫院。

他還在鹹陽市政府工作的時候,樓道裏的燈不亮了,他便不聲不響地及時換上新燈泡。電閘的保險絲壞了,也是他爬上去裝好的。遇見停水的時候,他從高層下樓來提水,總是提著兩隻水桶,給自己家提一桶,再給年老體弱的鄰家送上一桶。永強從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到成長為一名領導幹部,鄰居們誰不說他是個待人誠懇、樂於助人的大好人呀!

在黨的教育培養下,雖然他的職務一升再升,可他農民兒子的本色一絲一毫都沒有變!無論在鹹陽市政府當科長、當辦公室副主任、給領導當秘書,還是到永壽縣當縣長、當縣委書記,甚至後來到了延安當上市委副書記了,他還是那樣,一心想的都是別人,唯獨沒有想到自己。

就說修鋁壺這件事吧,那天當我望著鄭書記急匆匆遠去的背影,內心真不是滋味呀!大約過了兩個多小時後,鄭書記滿臉是汗地把修好的鋁壺送到我家,我顫抖著雙手接過水壺,當時感動得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了。恰巧,這時屋裏來了三位客人,等鄭書記走後,其中一人不解地問:“你對這位修理工還真客氣呀?”當我告訴他們幫我修好鋁壺的人不是修理工,是永壽縣委書記時,幾位客人全都驚訝不已,連聲說:“這樣的人,可真是共產黨的好官啊!”

真的!這樣的好幹部,老百姓是永遠都不會忘記的。直到今天,我還舍不得將鄭書記幫我修好的這把鋁壺扔掉,一直都還用它提開水,即便哪天我走不動了,不能提開水了,我還會把它珍藏在我家裏,想鄭書記了,就看它一眼,心裏也好有個念想啊……

(馬積財係鹹陽市交通警察支隊退休民警,李小衛係鹹陽市交警支隊幹警)

春風吹過大地——悼念摯友鄭永強鄒維剛高養歌春風吹過大地,他走了不帶走一片雲彩,不帶走一縷陽光,春風吹過大地,滔滔涇水為他垂淚,滾滾延河為他哭泣,綿綿青山為他肅穆,巍巍寶塔為他默哀春風啊,你慢些吹,請在大地上多留一會兒,請為他捎去果園紅紅的蘋果,請為他捎去山澗清冽的泉水請為他帶去一束飽滿的麥穗請為他帶去一枝金黃的油菜花春風啊,請告訴他山坡上已經綠意盎然田野裏已經果樹成行廣袤的熱土鏤刻著他的足跡淳樸的鄉親銘記著他的笑語春風啊,請放慢腳步輕輕地輕輕地走過別打擾他靜謐的睡眠他太困太累了讓他在大地溫暖的懷抱裏香甜地做個夢吧。

(作者係鹹陽市公路局幹部)

一位市委副書記的遺物左繼清鄭永強同誌於2001年下半年以前曾任永壽縣縣長、縣委書記之職,後調任延安市委工作,因車禍不幸遇難。在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那封來自永壽水泥廠工作過的家住乾縣大牆鄉扶村的傷病老工人的我,給鄭書記的一封從禮泉縣郵局發的掛號信。我以為鄭書記不一定能親自看到。後來我從永壽縣民眾的歎息中得知鄭書記遇難了,經過多方打聽,還得知自己的信被鄭書記保存在他的書櫃裏,於是我就放聲痛哭,請求有關部門,將鄭書記同誌的遺物——自己給鄭書記的信內容公開於眾,以悼書記之靈,以激生靈之心,讓黨的好幹部、百姓的好兒子鄭永強的名字永留世上。

下麵是哭聲親愛的人們,我也不知道我們的鄭書記何時、何地遇難的,反正是永遠離開了自己所熱愛、所奉獻的事業,按老百姓的話說:好人命不長呀,天沒長眼!我2002年元月20日給鄭書記的信,他生前以一個市委組織領導者的身份還保存著,一個平民百姓胡言亂語的信他還保存著……誰想竟變成了他遺物的一部分,他生前看著信的時候在想什麼?親愛的人們,你們心裏明白了嗎?

在永壽工作期間,他和別人不同。他作為縣委書記,對百姓,怎麼都“牛”不起來,隻要不是開會或下鄉工作,在縣委裏,無論你是投資者,還是平民百姓,不費周折,很快就會找到他。吃罷飯之餘,他在大院裏漫步,甚至在大街上漫步,早上在院內鍛煉身體,他從不把自己藏到讓群眾找不著、問不到地方。記得那一次,他接待我時,我說國家企業暴徒逼打我開假過磅單,致我身心受損,落下終身殘疾。生活無著落,廠裏不管,不給生活費,不給我繳養老保險費,使我變成了好像無國籍的外國人。如果我為資本家賣命,資本家也會把我當成“忠實的狗”,而偏在永壽的國企,他們卻把我一腳踢成“喪家之狗”。誰想鄭書記聽了我的訴說後,突然站起來,文人的音調很不平常:“這是企業領導的素質問題,更是企業體製沒有改革到位的問題,像你這樣的悲劇在永壽以後將不再發生,我會建議縣委縣政府決策研究這個問題的。”誰知道,這次接待竟然是我和鄭書記最後一見:鄭書記調去延安工作了……已在延安工作了,還想著永壽縣的改製,還想著永壽縣的老百姓幹嗎?還將一個平民老百姓的信保存著,難道不正說明你覺得從永壽走得太急,許多國家和人民的事還沒做完嗎?你隻知道默默地奉獻,不知道回報,不圖名,不圖利。

曆史是一麵鏡子,人民群眾心裏有一杆秤,誰的品德怎麼樣,誰是人民的公仆,老百姓會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傳說,世世代代會牢記在心裏的,為他會樹一塊永不磨滅的心碑的,這是誰也無法左右的曆史。黨的好幹部、人民的好兒子鄭永強同誌,雖然離我們而去,但人民將這個默默無聞、盡心盡職、心裏裝著百姓的“鄭永強”的名字上永遠寫上一個耀眼的“活”字。

(作者係永壽縣一位病退工人)

沉痛悼念我的老師楊曉波當我聽到鄭老師出事時我正在外地,一件本不該發生的意外事故竟然發生在自己親密和尊敬的人身上,我一下子驚呆了。

因為在他出事的前一個月我們才約定年後在延安見麵的,我打電話給同學和老師,企圖從中得到否定的答案,然而這一切竟然是真的!我的嚴師、益友,永遠地離開了我。

回想我們在一起的樁樁往事,仿佛昨天剛剛發生一樣,他走得太匆忙了,人生的路才剛剛起步,他的事業才展開壯美的畫卷。

記得他剛剛分配到陝西科技大學時是我們材料力學課的老師,也許是家庭環境和教育,使他一開始便顯現出了樸實無華,以仁愛知心待人的思想品德。當時我是該課的課代表,在頻繁的接觸中我深深感到他專業底子深厚,勤奮刻苦,愛護學生,生活儉樸。他曾經伴我走過了最艱難的日子,給我安慰,給我勇氣。直到今天,一閉眼,他便回到我的眼前。

那是20年前的事。

由於我幼年喪失父母,又家境貧寒,雖然已經是嚴冬可我仍無禦寒的棉衣,早晨上課時,我凍得瑟瑟發抖,鄭老師在我進教室時就發現了這個情況,下課後他留住我,讓我中午到他房間去一趟,當時我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想這想那就是沒有想到他會那樣做:我一進他的辦公室,他便拿出了剛剛在一個小時前買的棉夾克,給我穿在身上,當時我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感動得竟不知說什麼好。這件事在現在看來也許算不上什麼,但在當時,我一個貧寒書生,在寒冬裏得到了鄭老師的一片溫暖,就像田地裏久旱的禾苗得到了甘露一樣,那是一片情,一位老師對學生的一片心啊!

春去秋來,我畢業後參加了工作,但是我和鄭老師之間的聯係一直未斷,每年總要見幾次,特別是後來他到了領導崗位後,盡管工作忙,但他仍然經常打電話詢問有關我的情況,關心我的生活和工作。他任永壽縣委書記時,有一件事讓我記憶猶新。

那是初夏的一個星期天,我們約好在永壽見麵。原想星期天能好好玩一玩,誰知道他竟拉上我先是看了他們準備開發的一大片槐樹林,大片大片的槐花在山間開放,空氣中彌漫著槐花特有的香味,他不停地講著什麼時候辦“槐花節”,如何開發旅遊和農家遊,如何宣傳和引導等等,我從他的臉上看到的是他對永壽的未來充滿了信心和希望,仍和十幾年前一樣,非常關心別人,關心當地的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從山上到山下,又看了他們引進的南非布爾山羊新品種,從他和當地農民的親切談話中,我深深地感到,他的心思全在農民身上,在農民的家裏,農民過上好日子是他最大的願望。

去年年底前我們通電話約定年後去延安見麵,誰知不久他便走了,走得那麼倉促和突然,以至讓我久久不能回過神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一言一行,仍然在我的麵前浮現。

來路短,去路長,恩師一路好走!

(作者係1985年畢業於陝西科技大學的學生)

後記2006年1月12日是我的丈夫鄭永強辭世一周年忌日。一年前的那一天對我來說,是我有生以來最陰冷、最悲痛、最刻骨銘心的難忘日子。

在永強離開我後,我就想:一定要在一個恰當的時候,我靜靜地守在他的遺像前,就像他活著的時候一樣,緊緊拉著他夜以繼日為事業精心籌劃而勞累的雙手,輕輕揉著他不辭辛苦為百姓東奔西跑而疲倦的雙腳,然後依偎在他雖不寬厚卻很溫暖的胸前,向他訴說,訴說他離別的這些日子裏,我對他的思念,我在精神世界和現實世界裏所經曆的一切。盡管他已經離開我整整一年了,但我始終忘不了他的音容笑貌,忘不了他對我的深情厚意和悉心嗬護,忘不了他日日夜夜為了百姓操勞而疲憊忙碌的身影,更忘不了我們夫妻之間那種彼此不需要任何語言承諾的心靈默契和信任、鼓勵與互愛。

轉眼,一年過去了。在這365個日日夜夜裏,我把滿腹的牽掛化作筆端流淌的深情,填滿每個難捱日子的空白。不知不覺又是新的一年來臨,而桌上的書稿已是厚厚一大摞了。我用手撫摸著這些用我的血淚與真情凝成的文字,這些流失的歲月和往事,不覺心潮澎湃,感慨萬千。永強你聽到我的聲音了嗎?

你在那邊還好嗎?沒有我的照顧,你要自己多保重。我會照顧好老人和孩子,照顧好我自己的,你就放心吧!

我要告慰永強的是,在這度日如年、悲痛之極、苦悶彷徨的一年裏,我們家得到了自上而下來自各方麵無盡的撫助和關愛,或好話暖心,或問寒問暖,或端茶送飯,或鴻雁祝福。

同時,我要真誠地感謝培育永強成長的各級組織和省、市領導;感謝永強曾經工作過的延安市、鹹陽市、永壽縣各位領導和同誌們;感謝養育之恩的涇陽縣父老鄉親們;感謝賦予他學識和智慧的恩師和同窗好友們;感謝多年來在他身邊工作的同誌們、朋友們;感謝給予我體貼入微照顧和關心的鹹陽市公安局、鹹陽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鹹陽市公安局車輛管理所的領導和同誌們;感謝在痛苦難捱的日子裏悉心幫助我的朋友們;感謝我敬重的左鄰右舍和兄弟姐妹們;感謝一切給予我關愛、鼓舞和力量的人們,雖然不能一一羅列,但我和孩子永遠會記住你們的,並深鞠一躬:真的謝謝了!

我還非常感謝這一年來為我提供資料的朋友們;感謝幫助、給予支持、關心和指導的朋友們;感謝編輯、作家雷國勝先生在百忙中給予我寫作方麵的指導和幫助。

對所有關心、幫助、愛護我們的朋友,我永遠心存感激。

我想通過我的努力,讓更多的人能真正走進鄭永強的內心世界,了解他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希望朋友們能喜歡這部書,因為它是我和鄭永強近20年夫妻生活的真實縮影,同時更是一位妻子對亡夫英靈的最好祭奠。

由於個人水平有限,所以書中難免會有一些不妥和不足之處,敬請大家諒解。

願我的好丈夫鄭永強的在天之靈安息吧!

黨敏玲2006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