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代價必然意味著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損害,但代價的付出應以不損害大多數人的利益為前提。三是社會的穩定與正常運行。在保證社會穩定與正常運行的限度內,一定的代價付出可以由社會消解、吸收;一旦超過這個限度,社會將無能為力,這樣就必然會引起衝突和動亂。四是代價的合理補償。這裏涉及到代價的付出會不會影響社會發展的持續性的問題。如果進一步的發展已對前期的代價做了充分的迅速的補償,那麼,在此限度內,社會發展將會順利推進。
為了把代價控製在度的範圍內,就必須對代價進行合理的調控。代價調控的首要前提是確立社會發展的代價意識,使人們充分認識到,發展必然會產生代價,隻有以較小的代價付出取得較大的社會效益,發展才能順利推進。為此,在行動之前,必須對代價進行成本預測和效果預測;在實踐過程中對代價進行及時的反饋,以便對發展目標、發展方式等進行必要的修正,使發展目標、發展方式和發展手段的選擇更加科學化,從而對代價進行有效的抑製。通過對代價的合理轉換和有效取舍,以付出代價最小的發展方式追求最大成效的發展。
淺析區域差異對區域經濟的影響鄭永強(西北工業大學資源與環境信息化工程研究所陝西西安710072)
差異是用來對現象和事物進行比較,反映現象和事物在質和量方麵的不同的概念,是一種客觀判斷。區域差異在區域分析時經常使用,表示區域之間在經濟發展中的多方麵差別,如區域之間在經濟發展條件、經濟總量和結構、資源配置效率等方麵的差別。區域差異具有普遍性和動態性。差異在各個國家之間、一個國家和各個地區之間廣泛存在。不同區域間的差異有程度上的不同,有的表現明顯,有的表現不明顯。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一些差異會出現,另一些差異則會消失。
一、對區域差異的認識區域經濟運行的目的是提高資源地域空間配置效率,增加區域福利。區域經濟發展是實現這一目的主要途徑。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觀察,區域差異既包括區域經濟發展條件差異,又包括區域經濟發展條件的組合差異和效率差異。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麵進行分析。
1.區域自然差異區域自然差異包括區域在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等方麵的差異。區域地理位置差異是指某一區域與其他區域的地域空間關係。由於區域具有不可重疊的地址特征,每一區域必然處於不同的地域空間,區域的地理位置差異也就必然存在。
不同區域有不同的自然地理位置和經濟地理位置,區域地理位置對區域的經濟結構、生產力布局、生活方式有重要影響。
自然條件是區域經濟活動賴以進行的自然物質基礎。區域自然條件差異是指不同區域的經濟活動在依賴大自然方麵存在的差異。它對各區域的自然資源種類及其發展變化、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有長期的影響。如氣候狀況直接決定農、林、牧、漁業發展的比例、重點和生產效率;地形地貌、人口密度決定了交通運輸業和城鎮的布局;自然資源稟賦直接影響不同區域產業投資的重點和投資的分配比例,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各個區域經濟發展的水平和方向。
自然資源(包括可再生資源與不可再生資源)是自然界中,基於當前生產力及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可以被人類利用的自然物質和自然能量。特別是不可再生自然資源是大自然經曆了溫長的成礦周期形成的,一般開采消耗之後很難得到補充和更新。
自然資源最重要的特性在於它的有限性、區域性和整體性。
區域在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和地理位置方麵的差異構成了區域的自然差異。區域的自然差異具有三個特點:一是區域的自然和地理條件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二是這種條件是自然形成的,可以保持不變或變化很緩慢,是一種靜態的區域差異;三是這種條件對區域經濟發展有長期的、綜合的影響。它將在長時期內直接地或間接地影響到區域的生產成本和投資能力,影響到區域的產業結構和地域結構。
2.區域製度差異經濟學中的製度有其特定含義。一般地講,製度主要指用來規範人們行為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組織以及人們為達到某種目的而實行的一係列規則、手段和方法。經濟製度則是指那種有關生產、交換、分配、消費活動的決策及其實施的各種組織機構、規則、手段和方法。一切對經濟行為和經濟活動有直接和間接影響的製度性因素都可以包括在經濟製度的範疇之中。
經濟製度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決策機製、信息提供和協調機製、財產權、目標體係和激勵機製。製度變遷的動力是降低交易費用和為經濟主體提供更有力的激勵。對一國範圍內的不同區域而言,主要的經濟製度是相同的,但由於各區域自然、曆史、文化和經濟、社會條件不同,在基本製度穩定的同時,各種具體製度在不同區域會呈現出某些差異,而這又會引起區際交易費用差異和對經濟主體的激勵差異,從而影響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和經濟福利增進。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東部地區利用有利的區位條件,麵向國際市場,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東部地區的民營企業迅速發展壯大,從而使東部地區的所有製結構中,國有經濟的比重下降,民營經濟比重上升並成為許多地區GDP的主要貢獻者。西部地區由於曆史原因,國有經濟所占比重較大,市場機製發育程度低,民營企業數量少、規範小,在所有製結構中,民營經濟比重較小,這種所有製結構方麵的差異直接影響到東、西部地區市場經濟體製的發育程度,使兩個區域在交易費用和對經濟主體激勵方麵也存在明顯差異。東部地區市場機製發展較為成熟,交易費用較低,經濟主體所受到的激勵也大於西部地區,結果是東部地區資源地域空間配置效率、經濟發展水平和速度均高於西部地區。
3.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區域經濟發展是指某一區域實現經濟現代化的過程,其內容不僅包括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而且包括區域社會經濟結構的改進和福利水平的提高,它是一個綜合的技術、經濟、社會變革及演講過程。不同區域在不同的曆史階段,其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通常我們又把這種不同的發展程度稱作發展差距。區域在經濟發展方麵的差異包括經濟總量和經濟結構方麵的差異。這種差異雖然反映的是不同區域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現狀差異,但其形成是一個曆史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量和結構差異可能縮小,也可能擴大。
區域經濟發展總量差異表示區域之間在經濟發展水平、存量資產總量方麵的差別。區域經濟結構差異主要是指區域之間產業結構優化和高度化程度的差異。由於產業結構的演進與不同的社會、經濟、技術條件和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在特定的經濟和技術條件下,各產業處於自己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總有一些產業比另一些產業發展更快。因此,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產業結構不同的區域,其經濟發展水平、速度和質量也會不同。區域產業結構演講就是區域產業結構優化與高度化的過程。產業結構高度化,是指在產業結構優化進程中,那些代表經濟、技術發展方向,能有效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競爭力的產業部門,逐步起主導使用的一係列經濟活動與過程的總稱。具體而言,包括在不同產業部門之間,由農業向工業、由輕工業向重工業、由“一、二、三”次產業向“三、二、一”。
次產業、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與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化;在同一產業內部,由粗加工、淺加工向深加工轉化,由低附加值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轉化。產業結構高度化是產業結構優化的本質內容和核心。它不僅指現有產業結構下各產業結構總量的擴張,也不僅是產業結構的協調程度提高,而是指產業結構發生結構性變化,能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演進。
應當指出,不同區域自然條件、製度與經濟發展的差異是相互影響變化著的。自然條件的差異對區域經濟發展總量和結構的影響,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呈逐漸減弱之勢。在經濟欠發達時期,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較好的區域,市場經濟發展較快,通過區際貿易來彌補本區域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不足的能力也較強。因此,越是發達的區域,自然條件的差異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越弱,而資金投入、科學技術、人口素質、市場機製方麵的影響力越強。此外,不同區域自然條件方麵的差異也會因製度的差異而擴大或縮小。高效率的製度可以彌補區域在自然條件方麵的不足,降低區域內部和區際之間的交易費用,推動區域產業結構優化與高度化,進而提高整個區域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總之,區域差異,既包含區域經濟發展的條件,又包含了這些條件的組合和利用效率,它們既揭示了區域經濟發展差異性的原因,其本身也反映了這種差異性。
二、區域差異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區域差異對區域經濟活動具有明顯的、長期的影響,在不同條件下這種影響會表現出程度上的差別和某些變化。
1.影響區域經濟活動成本和勞動生產率區域差異對區域經濟活動的成本和勞動生產率有重要影響。
首先,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稟賦對區域經濟活動成本和勞動生產率表現出直接的影響。馬克思曾經說過:“撇開社會生產的不同發展程度不說,勞動生產力是和自然條件相聯係的。”“勞動的不同的自然條件使同一勞動質量在不同的國家可以滿足不同的需要量,因而在其他條件相似的情況下,使得必要勞動時間各不相同”。各區域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稟賦差異直接影響到區際經濟活動的生產成本和交易費用,導致區際間的勞動生產率差異和經濟活動成本差異,使同一勞動可以獲得不同的產出,或提供相同的產品和勞務需要不同的勞動。其次,區域製度安排差異會導致對不同區域經濟主體激勵和交易費用節約的差異,從而導致區際勞動生產差異,影響資源地域空間配置效率。
2.影響勞動地域分工水平區域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稟賦差異是生產的勞動地域分工的自然基礎,而區域製度安排和經濟發展狀況是勞動地域分工的社會經濟基礎。不同區域在自然方麵的差異會產生不同的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活動成本,從而形成不同種類的產品和勞務,從而導致生產的勞動地域分工。或者說,生產的勞動地域分工不過是對上述條件的適應性反映。馬克思曾指出:
“不同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找到不同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因此,他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也就各不相同。這種自然差別,在公社互相接觸時引起產品的相互交換,從而使這些產品逐步變成商品。”勞動地域分工的基本特征是某一區域專門生產某種(類)產品或產品的某一部分。由於區域差異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在不同區域生產同一產品的投入產出效果差別很大,而經濟的發展和技術進步又不斷創造出新的社會需求,在市場機製的作用下,某一具體的經濟活動會不斷向最有利的地域空間集中,從而推動勞動地域分工的深化和發展。區域差異越明顯,勞動地域分工水平越高。
3.影響區域生產力布局生產力布局包含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是生產力的地域空間分布,二是生產力的地域空間組合。二者相互區別、相互製約,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從而形成一個由點、線、麵和網絡組成的多層次、多側麵、縱橫交錯的網絡係統。生產力布局作為生產力的地域空間分布和組合,本身是由不同層次的因素組成的係統,是各具特色的生產力因素在特定的結構方式和數量配比下,在適當的時間和地域空間形成的能夠創造特殊產品和勞務的有機總體。區域差異對區域生產力布局有著重要影響。區域生產力布局限性既是一個自然過程,又是一個社會過程。區域自然差異直接影響到生產力的地域空間分布,而區域製度安排和經濟發展差異,對區域生產力的地域空間組合和效率又有關鍵影響。不同區域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決定著不同區域生產力的初始布局。
以上經濟和製度差異首先影響生產力基本要素在特定地域空間的聚集效果;其次影響生產力布局賴以存在的社會結構,特別是所有製結構、企業產權結構和治理結構;再次影響生產力係統各層次之間的關係;最後影響到生產力預期目標的實現程度。區域差異對區域生產力分局的影響既有直接的,又有間接的,它不僅影響到生產力布局的現狀,更影響到生產力布局的發展趨勢。
4.影響區域產業結構演進產業結構是指按產業部門分類形成的社會生產結構。產業結構優化是指通過產業結構的適當配置和有序演講,使各產業部門之間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保持合理的質的聯係和量的比例。產業結構作為具有一定性質和組合形式的產業子係統的集合,其形成和發展內生於產業結構內部的矛盾運動,而產業結構的具體形式又受到各種外部條件如政治、經濟和社會曆史條件的影響。
區域產業結構是以區域差異的存在為前提、在發揮區域優勢的基礎上形成的。區域自然差異對各具特色的區域產業結構形成有直接作用。如交通便利的區域容易發展起外向型經濟,自然資源豐富的區域具有發展資源密集型產業的有利條件。區域產業結構的具體形式同樣受到各種外部條件如政治、經濟和社會曆史條件的影響。區域產業結構優化與演進的邏輯前提是一定的產權安排。特定的產權關係不僅製約著產業結構的演進路徑,而且製約著產業結構的發育。產權安排首先形成一定的利益格局,在此格局基礎上形成的任何產業結構都是以保證這種利益格局的實現為前提。社會各個利益主體的關係是相對固定的,居統治地位的利益集團是經濟活動的主體,在產業結構演進中起主導作用,產業結構發育與演進主要是各產權主體尋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結果。區域經濟的不同發展水平和速度是區域產業結構演進的經濟條件。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各區域具有不同的主導產業和產業結構。因此,區域差異直接影響到區域產業結構的形成和優化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