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治標先治本,治窮先治愚”。永強深知作為一個地處偏僻的山區貧困小縣,要使群眾擺脫貧困,發展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尤為關鍵。麵對當地群眾文化水平低、觀念相對陳舊的客觀現實狀況,不下決心把教育搞上去,那麼,無論你有多麼大本事、規劃多麼宏偉,其結果都隻能是一句空話。
1998年,麵對當時該縣“窮縣辦教育,災年搞‘普九’”
的嚴峻現實。他不等不靠,為了在全縣迅速形成一個“全民辦教育,教育為全民”的良好氛圍,永強在百忙中,擠出時間,親自撰寫了《科教興縣教育先行》《堅持科教興農壯大農村經濟》等十多篇理論文章,為振興該縣的基礎教育搖旗呐喊,同時還指導開辦了《永壽政訊》專刊,及時總結經驗、傳遞信息、統一思想、指導工作。
為了解決當時“普九”經費投入嚴重不足的實際困難,鄭永強除了全縣動員、號召大家共同參與外,還具體采取了財政撥、個人捐、銀行貸、施工隊墊等多種辦法,有效地拓展了籌資渠道。為了籌措資金,他親自跑遍了全縣所有鄉鎮,先後主持召開了11次協調會、現場會和解剖會。對鄉鎮“普九”工作實行一票否決。在發動全縣群眾積極參與“普九”工作的同時,永強為了給全縣人民帶頭,曾經向全縣18萬人民群眾發出了“如果一個月內籌不到300萬元,我就辭職!”的鄭重承諾。後來,經過他四處奔波、多方努力,還不到一個月,永強果然順利籌集到了300萬元,他的這一舉動,不僅兌現了自己當初的承諾,為各級幹部集資建校作出了表率、帶了個好頭,而且還以實際行動向永壽縣人民交上了一份令全縣群眾敬佩、滿意的答卷。
為了解決長期存在的教師工資拖欠問題,永強兩次主持召開縣委常委會和政府常務會議,三次主持召開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會議,通報情況,逐鄉鎮依次兌現。當我有次問他:“你幹工作咋這麼著急呀?”永強一臉嚴肅地說:“這可是為老百姓辦的大事,我能不急嗎?”
在永強廢寢忘食、不計個人得失的強力推動下,就在省政府對“普九”工作還沒有來驗收前,永壽縣的教師工資問題就得到了徹底解決,以前拖欠教師的所有工資全部發放到位。這幾年來,該縣累計為“普九”籌集資金5200萬元,新建教學樓42棟。
1999年,永壽縣順利通過了省政府的“兩基”評估驗收,並授予該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縣”稱號;永強本人也獲得“市雙基工作先進個人”稱號,還受到了中共鹹陽市委、市政府的表彰獎勵。
“農業要增產,科技是關鍵”。這是永強到永壽工作後,對幹部、群眾經常說的一句話。長期以來,由於當地農民思想保守,觀念陳舊,依然沿襲著靠天吃飯、憑借大田收獲的傳統農耕模式,科技含量相對較低。對待這一落後情況,永強看到眼裏,急在心上。1998年春節剛過,他便第五次走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園,向專家、教授請教、取經。
後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李生秀在對外人誇讚永強時,還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他說,當時鄭書記進門的時候由於天氣太冷,他被凍得臉色發青,渾身打顫,連說話都有些磕巴了。永強的舉動和誠意,深深感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於是,在他的邀請下,李生秀、曹斌雲、曹社會等許多知名專家、教授,先後來到永壽指導農民發展農業科技。
也就是在這年的年初,永壽縣召開了該縣曆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人數最多、普及麵最廣的全縣農業實用技術推廣應用會議。從此,拉開了永壽縣農民學科學、用科技的序幕。至此,果園滲灌、配方施肥、病蟲防治、高接換頭、果實套袋等一些先進農業科技才相繼在這片貧瘠落後的土地上被推廣使用,並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全縣蘋果優果率一下子由原來的21%提高到46%,全縣地膜小麥的種植麵積也從無到有,並每年都穩定在10萬畝以上。
永壽有30萬公頃天然草場,發展畜牧業的自然條件真可謂得天獨厚。永強上任不久,就先後到毗鄰縣麟遊及周邊省市考察調研,仔細分析畜牧業發展走勢,認真研究畜牧業市場發展規律,大膽提出把發展布爾山羊為主的畜牧業,作為繼蘋果產業之後的又一重點骨幹產業來抓。永強得知陝西大禹公司欲投資布爾山羊產業的信息後,立即帶領有關人員前去叩門招商。
為了追憶永強,最近我特意去了一趟永壽。那是他曾經工作過的地方,也是給我留下很深印象的地方。記得2005年12月30日下午4點多鍾,我一到了永壽,永強昔日的朋友、同事們,就在百忙中抽出時間紛紛來看我。他們一見到我,就像親人似的問寒問暖,更像朋友似的表達出一種對永強的深切懷念。
王偉平副縣長說,永強在永壽工作時,非常關心同誌。當時我管農業,每到五一前後,遇上烤煙生產中的移栽季節,經常放假也回不了家,為此,妻子對我意見很大。就瞞著我,給鄭書記打電話詢問:“別人都回來了,偉平為什麼不回家?”鄭書記這人,很會做家屬的思想工作,也很幽默,他和顏悅色地告訴我妻子說:“烤煙是我們縣裏引導農民致富的主導產業,連我這個縣委書記都整天在地裏鑽著呢,他管農業的副縣長能回家嗎?你要對你這口子不放心的話,那也好辦!你動員他別當這個縣長了,回家抱孩子去!”後來,我的妻子來永壽看望我,鄭書記親自招待我妻子,並問寒問暖,有什麼困難提出來組織幫助解決。
這時,張和平副縣長也插話說:“永強豈止五一節不回家,育苗、起壟、移栽、大田管理、采摘、烘烤,整個烤煙生產過程,永強時時、事事、處處都惦記著呢,秋播時節,是每年的國慶節前後,他哪年國慶節回家過?沒有!啥事情他都要親手抓,否則,他不放心呀!”
張和平副縣長更是深有感觸地說:“永強這人就是這樣,他是個實在人,要求同誌們幹工作一是一,二是二,實實在在的,不允許有絲毫的怠慢和馬虎,他常說,我們向農民負責,就是向黨負責呀!”
吳起副縣長說,他是1997年11月份,跟永強一塊兒來永壽工作的。當時他負責分管教育工作,作為一個貧困縣,底子薄,欠賬多。他親眼看到永強為了改善教學條件,搞好“普九”。
教育,不分白天黑夜,無論天陰下雨,隻要是教育上的事兒,他都要親自去跑,親自去辦。當初,他在全縣幹部會上拍著胸脯表態發言:“如果一個月內籌不到300萬元,我就辭職!”後來,經過他四處奔波、多方努力,還不到一個月,鄭縣長果然順利籌集到了300萬元。要不是他對全縣群眾立下軍令狀並付出實際行動的話,永壽的教育工作哪會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在那麼差的條件下,走在了其他縣的前頭呢?就憑這一點,永壽的老百姓和子孫後代都永遠忘不了我們鄭書記的!
最後,我還見到了黃縣長,當時雖然他還沒有來永壽工作,也沒有和永強在一起共過事。但關於永強的為人和在這裏所做的一切,他卻聽到了不少,也能感受到永強對永壽這片貧瘠的土地有多麼深厚的感情,更能體會出永強在這裏時的工作動力全都是緣於他是個農民的兒子,所以他才會有如此大的勇氣和毅力,團結帶領一班人把永壽的各項工作都搞得有聲有色、紅紅火火的。
寫到這裏,我禁不住為大家對永強的公正評價和真摯感情所深深打動了。還有什麼比口碑更堅固的豐碑呢?現在,雖然永強已經離開了我們,但我作為他的妻子,作為你們的朋友,我還是要替他再一次地感謝大家,謝謝你們對永強客觀公正的評價!
此時此刻,我除了說一聲“謝謝”之外,還能再說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