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什麼是全麵服務管理(1 / 2)

經營的目的不僅僅是賺錢。賺錢永遠隻是結果而不是目的。隻要把你的事業做好了,錢自然地追隨你而來。如果把賺錢當做目的,往往就賺不到錢。我要追求的境界,是常人所達不到的,那就是“共享愉悅”。

——(日本)堤義明

提供服務是任何企業存在的理由

服務是所有企業高度關注的一個問題。號稱“日本人的臉”的日本著名實業家堤義明說過一段話:“經營的目的不僅僅是賺錢。賺錢永遠隻是結果而不是目的。隻要把你的事業做好了,錢自然地追隨你而來。如果把賺錢當做目的,往往就賺不到錢。我要追求的境界,是常人所達不到的,那就是‘共享愉悅’。”可以說,“共享愉悅”是服務追求的最高境界。換而言之,任何企業當不能夠展現出服務性時,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我們來看幾個事例:

老字號製鞋企業內聯陞在創立之初就脫穎而出,是因為它的服務寶典——《履中備載》。“履”就是鞋的意思,這本書講了鞋的什麼事情呢?關於所有京城大官和做過鞋的富商貴人們的腳的情況、對鞋的喜好以及做鞋買鞋的經曆。內聯陞的重要顧客的鞋樣與鞋模子。通過這本書,內聯陞還要推算顧客鞋的磨損周期,主動提供上門定製服務。這老字號百年前的服務恐怕連現在很多大企業都難以達到。

已經離開我們的“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是賣米學徒出身。16歲勤奮的王永慶帶著父親借來的200元錢開辦自己的米店。當時正是台灣的日據時代,麵對享有特殊保護的日資米店和眾多擁有了固定客源的本土米店,王永慶的小米店如何突出重圍?是王永慶以無微不至的服務闖出了自己的天地。

那時的台灣,大米摻雜米糠、沙粒和小石頭的情況比比皆是,買賣雙方都見怪不怪。而王永慶能夠創新服務,做到每次都把雜物挑揀幹淨,還主動送米上門,並且免費給顧客淘陳米、洗米缸。顧客得到實惠,一來二去就成了回頭客。一下子,王永慶的米店從一天賣米不到十二鬥,變成了一天賣出去一百多鬥。幾年下來,米店生意越來越紅火,王永慶順勢創辦了一家碾米店,完成了個人資本的原始積累,走向了“經營之神”的道路。

有人說,王永慶終其一生無論經營什麼產業,都是在“賣大米”:始終把握顧客需求,努力提供優質服務。

而現代,中國大陸美名遠揚於海外的海爾集團,除了產品的質量之外,被世人津津樂道的不也是它優質的服務嗎?這些都是製造業和工業企業的例子。作為以服務為主要產品之一的餐飲業,“服務”對企業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關鍵的問題是,我們如何看待服務?

優秀企業如何看待服務

作為一個優秀的企業,通常這樣看待服務:

1.服務是信仰,服務也是技術手段

對於任何餐飲企業來說,服務是核心競爭力之一。每個員工、從上至下都應該以服務為信仰。什麼是信仰?信仰首先是一種人格魅力。在服務的過程當中,因為有了信仰,才能處處洋溢服務的精神與氣氛。可以說,服務的境界是“於無聲處見真情”。

信仰最終要落實在實處。可惜的是,很多餐飲企業忽略了對服務技術的研究。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小故事來了解技術的重要性。

張三每天下班回家都很晚,而在回家的路上總有一條野狗試圖對他發動襲擊。在經過幾天的對峙之後,張三想到一個辦法,就是撿一塊石頭拿在手裏,當野狗撲上來時,能夠用以投擲自衛。可是當石塊擲出後不久,野狗便反身追來,張三隻好落荒而逃,而且一路提心吊膽,擔心野狗尾隨攻擊。於是第二天張三便拿了五塊石頭,可是情況是一樣的,當石頭用完,野狗便欺身而上。第三天,張三背了一個書包,裏麵裝了很多石頭,可是野狗便遠遠地盯著他,趁他不注意才撲上來,而沉重的書包反而阻礙了張三自衛。幾次對決之後,疲憊的張三反而激起了野狗的憤怒,終於在不注意時被野狗咬了一口。受了傷的張三回到家裏,痛定思痛,認為自己對付野狗不能再使用投擲石塊的方法了。經過慎重考慮,他找到了一根結實的棍子,然後輕鬆地提在手裏,這樣回家的時候,不僅不擔心野狗伺機撕咬,甚至還給了野狗一棍子,打得野狗自此不敢來犯。

張三的故事帶給我們什麼啟示呢?就是解決問題不能始終使用同一種方法,狀況在不斷變化,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要變化。就如同餐飲企業的服務,當國外在研究服務數據化或者試圖將6Σ的概念引入服務業時,中國的餐飲企業還停留在“服務第一、顧客至上”的虛無境地,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就像很多的餐飲企業在實現連鎖之後,分店越開越多,菜品可能沒有出現什麼大的問題,可是顧客卻感覺菜品越來越不好吃?究其原因,是因為服務不符合顧客的需求,導致顧客不能擁有良好的消費體驗,因而流失了很多顧客。所以,對於服務的技術研究始終都是一個餐飲企業除了對菜品的技術進行研究之外,更為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