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
生活是一部書,婚姻是其中的一個篇章,一個人很難逃脫這一篇。
為了愛走到一起,為了一種責任結合在一起。
一個人在一個崗位上擔負的責任太長了,就會疲憊,所以國家才製定了退休政策,婚姻沒有可逃離責任的依據,也沒有硬性的規定必須斯守到死,歲月會改變感情,也會改變人的命運、性格、目標,我們崇尚“白頭到老”的愛情,也希望自己的愛情在婚姻裏“共白頭”,這種理念是正確的,堅定不移的行為也是高尚的,但是如果你委曲求全地過日子,外和內分地相守那是痛苦的,朋友你願意彼此痛苦一生嗎?
朋友我祝福您的未來、希望您的婚姻永遠是幸福、快樂的!
@@愛與非愛
真愛是對所愛的人、所愛的事業不舍得丟棄一絲一毫。真愛是愛情之樹深紮於泥土之下茁壯的根係,沒有強烈的外力破壞,它是不會輕易泯滅的。她是一種完全發自內心的願為對方的快樂與幸福付出的心態,一種不由自主地想把對方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提供情感和身體保護的強烈的衝動,因而及至所能的寵她(他),心疼她(他),不管事實上自己是否比對方更強大。真愛是無條件的,無私的。真愛是愛人病痛時恨不得替她(他)去痛的一種心情,真愛是“隻要她(他)開心,我願意做一切”的固執,真愛是把她(他)看做是世界上最脆弱、最需要嗬護的人。
非愛行為,心理學上有一種界定,說現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種行為叫做“非愛行為”。就是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的非愛性掠奪。這種行為往往發生在夫妻之間,戀人之間,母子之間,父女之間,也就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之間。
夫妻和戀人之間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麵:一個對另一個說:你看看,我就為了愛你,放棄了什麼什麼;我就為了這個家,才怎麼怎麼樣,所以你必須要對我如何如何。
不少母親也經常會對孩子說:你看看,自從生了你以後,我工作也落後了,人也變老變醜了,我一切都犧牲了,都是為了你,你為什麼不好好念書呢?
所有這些,都可以稱為非愛行為,因為,它是以一種愛的名義所進行的一種強製性的控製,讓他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
有一個英國的心理學女博士,寫了一本如何為人父母的書。她在書的開頭說了一段非常好的話。她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隻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通俗地講:非愛行為,即以愛的名義進行的一種強製性的控製,讓他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
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很現實的問題,想起總是有人抱怨為什麼自己把所有的愛、付出都給了一個人卻被背叛、被不理解……諸如此類的問題。尤其是發生在親人、愛人之間的,更為明顯和突出。
愛,人類最偉大的感情存在,可是過於愛,或許就是一種束縛,不論對自己而言還是對給予的那一方。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密的人中間,也應該保留。即使再親密的兩個人,也不可能完全被另一個同化,那麼適當的距離就是一種美麗,更是一種信任。俗語說:“戲裏有的世上就有”。你看,電視劇中經常男、女主角對於另一方,打著愛的名字,卻進行著種種行為、思想上的過度幹涉,陳詞濫調的說“我是為了你好……”“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意願,你的觀點可能有道理,但何必非要對方強迫接受呢?難道這樣就是愛嗎?……這樣的感情所要求的絕對和完整,真的很恐怖,令人感到手腳都被你捆住了。
禪宗所推崇的最高境界:“花未全開月未圓”。盛開的花朵總就是凋零,月圓後就會殘缺。所以,在下多年來一直對所有的人、對所有的事都保持平和的心態的原因;因為,我喜歡把歲月沉澱起來,積澱最深的人生感情,不管是友情還是愛情、或者是事業的成敗,我追求的不是轟轟烈烈,而是真誠相待,隨遇而安!因為今年才三十五的我,一生還有充足的時間去麵對;但也不能無味而無為,我知道,像我這樣的性格是無法讓別人在乎的,也很少有人感覺到我的溫存和眷戀。我覺得“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就喜歡這樣淡淡的,一天一點積累,如此就好。
我們都知道,愛代表著一種責任,愛是一種無條件的付出和犧牲,愛是永無止境永不失落的,愛不是不要回報,然而,愛的回報就是給予對方永遠的快樂和幸福。而對方的快樂就是自己的快樂,對方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不管是愛情中的愛如此,親情、友情中的愛也是如此。
人活著,無非是希望自己過著快樂和幸福的生活。而能和自己心愛的人在一起,能為自己所愛的人付出就是人生的一大快事。當你愛一個人時,你也是希望她過得快樂和幸福,而隻有她快樂幸福所以你才快樂幸福。如果你的付出和犧牲不能給對方帶來快樂和幸福,說明你根本就不了解對方,說明你根本就不懂得愛對方,說明你們根本就不適合在一起,而當你無論如何改變愛的方式這都不能令雙方快樂和幸福時,說明你們根本就不適合相愛。此時,彼此可以給對方的隻有互相的祝福了。因為祝福也是一種愛,當你對她的愛隻剩下了祝福,那就是你們該放棄的時候了,那就好好的互相祝福吧,讓你們最後的愛繼續,讓你們各自去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愛。
愛沒有對與錯,隻有適合否?願意否?快樂否?當你們已經不能在一起時,不是她沒有選擇你,也不是你拋棄了她,而是快樂沒有選擇你們,幸福沒有選擇你們,愛情沒有選擇你們。所以不要煩惱,也不要悲傷,你們應該互相祝福,希望各自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愛。如果當你失去對方時感到痛苦,那麼證明你根本不是愛她,你隻是想占有她,而當你的占有欲不能得到滿足時你才會痛苦。當你愛一個人時,你應該想到的不是對方能給你什麼,而是你可以給她什麼,你可以給她所需要的感情嗎?你可以給她快樂和幸福嗎?你可以快樂著她的快樂幸福著她的幸福嗎?隻有這樣的愛才是真愛,隻有這種愛才能營造和諧的氛圍,才能建立幸福的和諧家庭。
如果不能在一起,相互祝福的愛就是愛的真諦。
愛情是很公平的,隻有先付出後才能得到,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隻要你覺得愛對方,你就想好先付出吧,隻想得到,不想付出的人最終總是最痛苦的。隻要你為了你愛的人真心的付出,那麼你的愛就是真愛,不是你擁有的真愛,而是你付出的真愛,你創造的真愛。如果沒有人願意付出,那麼怎麼會有人得到呢?所以,那些真正得到真愛的人往往總是那些願意無私的付出真愛的人。因為,真愛就在你心中,隻有和別人一起相互付出、分享的真愛,自己才能感覺得到,自己才能享受得到,因為真愛是無私的,真愛是用來付出的而不是索取的;總之,愛由心生,愛可以止一切恨,要得到真愛就要記住:用讚賞去視角人,用心靈去與人交流,用愛去寬容,用語言、技巧去獲得!
@@龍溝村的兒子——葉樹元
四川省三台縣劉營鎮是該縣的農業產業示範區,是四川省麥冬種植栽培基地,劉營鎮是遠近聞名的經濟強鎮,但是在這個強鎮裏貧窮仍然存在,在場鎮的右側沿一條剛修建的機耕路進去約6.5公裏淺溝的山坳裏,就是一個貧困落後、水資源嚴重缺乏的村落——龍溝村。
龍溝村地質由黃泥土和鵝卵石構成,這種土質是無法讓麥冬生長的,所以,龍溝村比其他村窮,也是該鎮最貧困的自然村。1955年葉樹元就出生在這裏的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1972年,剛滿十六歲的葉樹元聽“大人”們說部隊裏有吃不完的大米飯和白麵饅頭,就積極要求去當兵,當兵八年退伍回到了家鄉。但這裏的貧窮落後仍然沒有改變,他憑著自己過硬的駕駛技術,得到了地方黨組織和領導的認可,被先後安排在國家單位工作。
多年來,葉樹元不管做什麼工作,也不管在哪裏工作,從來沒有丟掉過一直酷愛的攝影事業,所以經常利用節假日去少數民族聚居地采風,民族地區封閉和落後深深地震撼著他的心靈,他一直有一個願望:等自己有了能力,一定要幫助這些孩子,幫他們走出大山,走出閉塞,走出貧窮,更要走出無知……每當回想起少數民族地區貧困的孩子,他背著家人毅然決定資助一兩個想上學而又上不起學的孩子。
92年的秋天,葉樹元開始給涼山州希望工程指揮部寫信,請他們介紹一個急需幫助的少數民族孩子。承諾將盡自己最大努力幫助這個孩子完成他所有的學業。多年來他在自己經濟並不寬裕的情況下,克服了重重困難,在資助這些貧困孩子上學的同時結下了很深的父子感情,她們對葉樹元都有一個共同的稱呼——阿爸!孩子的家人和孩子愛他信任他,成了葉樹元能夠長期堅持幫扶貧困孩子的動力源泉。
十四年來他幫助了幾個不同民族共18個孩子,他的事跡得到社會的讚同,引來許多媒體的爭先報道,葉樹元的慈善事業得到了許多單位、個人的欽佩和讚許、支持,都願意為他本人解決一些需求改善他的生活條件,可是,他每次都謝絕了別人對他個人的關心,總是抓住這些機會請別人多關心,那些有誌用知識改變命運的貧困家庭孩子,總是對相關單位和個人講自己家鄉的貧窮、落後狀況,並請求給予幫扶,經過他的努力得到了三台縣交通局的幫助,現在已將該村的狹小土路,改建成了可以讓拖拉機、卡車開進去的寬敞的機耕道了,其次,葉樹元還將自己苗圃圓裏的100多株天竺葵樹苗栽在道路兩旁,希望長大後保持好路基土層。另外,還爭取到水務局的支持,為龍溝村安裝山洪排放的水泥管道,避免村民房屋和新建道路被毀。他為了機耕道兩旁的樹能順利成長每隔10多天都要去看管、挑水、給樹苗澆灌,如果自己沒有時間就請人幫忙照顧,他為什麼這麼做的呢?因為,這裏有的人還是不理解他,還有人損壞剛栽的樹苗,他知道貧窮導致的無知隻有靠自己的行動來感化他們,與其過多的講道理不如自己身教。
葉樹元的這些善舉得到了家鄉大多數人的支持和愛護,得到了該村“兩委會”的大力支持和讚揚!據龍溝村支書賴書記介紹:葉樹元2006年推薦為“感動中國候選人”;09年榮獲“慈善中華行傑出貢獻人士”稱號;龍溝村出了這個個大善人,對教育龍溝村人有了真實的楷模,對外宣傳龍溝村的民風名俗有很好的推動,有識之士可以放心來考察龍溝村可開發的資源。
@@“品德”之爭
記得在讀小學時有一本課叫《思想品德》,伴隨著歲月的成長,曆經許多的挫折之後我才明白,“品德”對有的人而言並不是可以作為高尚人生的取舍,在這個競爭很強烈的世界裏,有許多德才兼備的人,他們處在社會的低層,他們錯過了許多次能成為“人中龍鳳”的機會。
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通常在進步的機遇來臨時都是使用正當的進取方法,但往往這些人才都會招人嫉妒,反而被那些品德差、工作能力差的所淘汰,為什麼呢?1、人才都自信,都過於信任同事、領導,就是在這種很相信的輕信中,被那些無才無德的人所愚弄;因為,你有才有德大家都明白,領導也清楚,你招人嫉妒、被人在領導麵前言傷你、挑撥離間你那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當你回過神來也隻有發悶,最多寫幾篇雜文發泄一下怨氣;2、往往那些無才無德的人都有一個特長:拍馬屁一流幹實際工作不入流,領導也是人是人都喜歡聽好的、都有所愛好,這些缺德的人就會利用領導的喜好,取得領導的讚賞和認可,隨機就給了他中傷那些德才兼備的人的機會,在領導前說甲能力不行、乙工作不行、丙人緣不行等等周圍的人都讓他說個遍,就是不說自己,因為人無完人,不可能每個人都沒有被他有可說的地方,所以,領導一聽本也不信,但心細一想也是有一定道理,就在最後領導決策時一想都不行就他可以,當然就能讓這些奸詐小人得逞;3、領導即便是清醒也會用一些品德低下的人,為啥呢?很簡單,在管理中有一個管得住和可以製約中層和基層的辦法,就是用矛盾製約矛盾推進正常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