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即包拯,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生於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卒於宋仁宗嘉祐七年(1060年)。中進士後任知縣,升天章閣待製、龍圖閣直學士、廬州知府、開封府尹、禮部侍郎等,是北宋著名清廉剛直之官。以包拯這個曆史人物為影子的《包公案》,本身也有一個發展過程。萬曆中朱氏與耕堂刊行的《包龍圖判百家公案》,署錢塘散人安遇時編輯,10卷100則,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短篇公案小說專集,可惜文字粗糙,張冠李戴、神仙怪異之事太多。在此基礎上稍作加工的,明末有聽五齋評點本《龍圖公案》,清代流行繁、簡兩種版本。道光年間,北京說書藝人石玉昆在說唱《龍圖公案》時,又吸取若幹民間傳說而不斷豐富完整,當時有人筆錄其說唱(略去唱詞)之章回小說體而成《龍圖耳錄》。光緒五年,問竹主人據此抄本潤色編訂為《三俠五義》,又名《忠烈俠義傳》,顧名思義,俠義小說成分已大大超過公案小說成分。《龍圖耳錄》可讀性很強,前48回寫包公身世及眾多破案斷案故事;後72回寫眾俠客義士保護顏查散剪除襄陽王叛黨,與包公無關,甚至與公案不大相涉。
我社出版《中國古典小說普及文庫》收入的《包公案》,隻取《龍圖耳錄》前半部,加以標點、整理,力倡“原汁原味品經典,賞心悅目讀名著”,以滿足廣大讀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