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3)失蹤的鐵錨(1 / 2)

風和日麗,海上風平浪靜,微微的海風熏地人心曠神怡。在這樣深秋初冬的日子裏,有這樣的好天氣實在難得。雖然是到海上來打撈凶器鐵錨,但那幾乎是潛水員的任務,我幫不上一點忙,此行對我來說差不多就是一次短暫的出海旅遊。

馬教授看我心情不錯,說:“看來你很喜歡大海。”

我說:“對,她胸懷廣袤,波瀾壯闊,令人無限向往。”

“我也喜歡大海。”馬教授說,“不過咱倆有所不同。”

“有什麼不同呢?”我問。

“據我觀察,當你置身一個房間的時候不喜歡關著門。”他說。

我想了想,說:“對,而您恰恰相反,不喜歡開著門。”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咱倆都患有一定程度的強迫症。”

“願聞其詳。”我說。

“你這種強迫症狀叫做幽閉空間恐懼症,屬於場所恐懼症的一種,患者害怕密閉或者擁擠的場所,置身於這些場所會發生未知的恐懼,嚴重的甚至會出現焦慮和強迫症狀,一旦離開這種環境,患者的生理和行為都會迅速恢複正常。”他解釋。

“嗯,在狹小或封閉的空間裏,我會呼吸急促,感到窒息。”我說,“這種病症有什麼根源嗎?”

“恕我大膽猜測,你一定有一個不愉快的童年。”他說。

“哦?”我心裏咯噔一下,說,“怎麼看出來的呢?”

“幽閉症的起源常常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也許某一次,也許長期,在某一個封閉或狹小的空間裏承受著某種恐懼。這種恐懼在他成長之後深深植入到他的心裏,並被壓抑入潛意識當中,但是每當他置身於封閉或狹小的空間裏的時候,這種恐懼便像條件反射一樣把潛意識當中的恐懼呼喚出來,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不快。我想你必定在你的童年裏有過在封閉狹小的空間裏承受恐懼的經曆。”

我的心情沉重起來,童年的經曆的確令我傷感。我眼睛裏噙著淚花,問:“還有嗎?”

“不說了吧,也許觸痛你的傷處了。”馬教授說。

“不!請說下去。”我堅決地說,“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對我來說這也許是一次宣泄的機會,說不定更有利於我的強迫症狀的矯正。”

馬教授想了想,沉默了片刻,說:“你的家庭不夠和睦,也許你的父母為著某些事情經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你崇拜你的父親,你在情感上站在你的父親這一邊,你想拜托你的母親。”

想到父親,我的眼淚就落下來了,我說:“別說了,到此為止了,你是怎麼知道這些的?”

“你有超常的視覺把握能力,尤其是對人的麵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他說。

“這跟家庭和睦不和睦有什麼關係呢?”我問。

“我做過研究,通常在一個充滿火藥味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更能具有把握別人麵部表情和肢體語言的能力。這是因為這個孩子必須依靠父母的表情和肢體來判斷他們的喜怒哀樂,比如是不是即將吵得不可開交,是不是即將責罵或體罰自己。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家庭暴力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更加敏感。”他不緊不慢地說。

我整理了一下情緒,攤開雙手說:“你似乎知曉別人的一切。”

“知道別人容易,知道自己最難。給你一個作業——剖析一下我馬克,一個月之後完成。”他笑笑說。

幾個潛水員輪番潛入海底搜尋那個靠邏輯推導出來的鐵錨。他們都攜帶水下鏡頭和水下對講機,歐陽雲天通過實時錄像和水下對講機來指導他們搜尋。一整天都過去了,原定一平方公裏的搜索海域擴大到幾平方公裏,毫無所獲,除了孫教授釣的魚。

“是不是計算有什麼錯誤?”馬教授問歐陽。

“不可能,除非地球發生了什麼重大變化,導致洋流規律變化。我想隻有一種可能,我們之前的邏輯推理出現了錯誤,必須推倒重來。”歐陽說。

馬教授沉默了,開始思索到底什麼地方出現了錯誤,幾分鍾之後說:“我們的前提有漏洞。”

“什麼漏洞?”我問。

“我們的前提是說屍體被鐵錨墜入海底後,因為某種原因屍體和鐵錨分離,然後被洋流移動到被打撈上來的海域,還有另外一種可能。”馬教授說。

“什麼?”歐陽問。

“那就是屍體被鐵錨墜入海底後,並未和鐵錨分離,隻是在漁民打撈的時候才把屍體和鐵錨分離開來。”馬教授謹慎地分析。

“這麼說就不存在什麼洋流的問題了,鐵錨就在屍體被打撈上來的位置!”我說到。

“極有可能!”馬教授說。

就這樣,第二天我們聯係了海城公安局東門分局,確定了屍體被打撈上來的準確位置,便又前往那個位置去打撈了,但忙活了大半天結果還是一無所獲。

“是什麼地方除了問題呢?”隻聽馬教授嘟囔著,不知他是在問我們還是在自問。我、孫教授和歐陽都麵麵相覷,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