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中或許都有一個淨土般的世界,但往往隻是夢想、幻想和妄想,現實再美好也總有瑕疵,因而夢是稍縱即逝卻又永恒的。
慧遠的夢是什麼?他的夢曾是安家樂業娶妻生子、也曾是問道天下與民熙熙,而如今是佛卷青燈眾生極樂。但現如今南北對峙,慧遠所在的廬山雖和平安定,但由於流民的增多,需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慧遠一介布衣,如何安置和管理這麼些流民?慧遠曾打算向江州刺史桓石秀寫信,希望其能出麵安置這些流民,但桓石秀乃是玄學名士,對這流民之事並不放在心上,又由於桓家與朝廷的特殊關係,慧遠也不敢輕易行動。倒是由於慧永這一層關係,桓石秀也曾幫過一些忙,但流民實在太多,桓石秀又抱恙在身,因而江州流民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慧遠也曾寄希望於朝廷,因而特地前往建康,慧遠當然見不到皇帝,便去拜訪了會稽王司馬道子。司馬道子是當今皇帝的親弟,年紀雖不大,卻頗有才幹。雖然如今朝廷由謝安掌控,司馬曜卻也暗中依靠司馬道子。司馬道子喜歡結交僧侶,也對慧遠人品及學問非常崇敬,司馬道子口頭上答應了慧遠,卻在朝中並沒有多提這事。東晉朝廷雖仍是司馬家族當政,但立國的根基卻是南北方世家大族,司馬氏必須平衡北方士族和南方士族的利益,僑置州郡多設置在以前揚州江北一帶,也就是現在的徐州、兗州、青州等。而荊州、江州以及揚州南部卻很少僑置州郡,這些地方屬於南方士族的主要利益所在,朝廷也不敢輕舉妄動。這次桓玄來訪,慧遠倒是希望通過桓玄把這件事告知桓石秀乃至桓衝,但桓玄年紀尚小,有些事並不好開口。
孫恩的夢是什麼呢?孫恩雖自小便是天師道人,承載著家族在道教中的使命,但孫恩本人卻對修道成仙沒有什麼興趣,反倒對繁華的建康有莫名的向往。他的叔父孫泰雖無官職在身,但在建康頗有勢力,常常往來於高官貴胄之間。孫恩也在建康待過一些時日,甚至在建康最有名的青樓望月樓還有個貌美如花的知己。這件事孫泰是知道的,但並沒有幹涉。孫恩雖然也不過二十幾歲,但是其在家族中的地位卻很重要。對於此次來廬山,孫恩並沒有多大興趣,他對佛教根本看不上眼。
而陶淵明也有一個夢,但那個夢不是很清晰。他曾不止一次夢到一片桃林,就像尋陽桃穀一樣,卻又比桃穀更美,更幽遠,仿佛遙不可及。或許就是慧遠大師所說的淨土世界。不過並非佛陀的淨土,而是百姓的淨土。仿佛有一束光,水麵蕩漾,桃花在溪中流淌。仿佛有一座山,茂密的森林,怪石嶙峋,其中山頂有一塊大石,像一個守望的老人。其實陶淵明祖上,也就是陶侃,並非華族,庾亮曾當眾罵陶侃為溪狗。當時南方還有很多尚未開化或者開化未久的部族,其中一支被稱之為五溪蠻,五溪蠻主要分布在武陵一帶。世人對陶侃的來曆並不是很清楚,隻是有傳聞說陶侃是五溪蠻出身,庾亮的嘲笑也由此而來。陶淵明知道自己的曾祖父並非華族,但也不清楚到底是何來曆。當年陶家內亂,很多事都被堙沒了。那麼陶淵明經常做的那個夢,與家族有關嗎?這樣的問題陶淵明當然找不到答案。他又想起了陳歸女,短短的幾天,他沒有想到自己竟會這般牽掛她。其實當時陳歸女暗示過他,讓他帶她離開,但他沒有這麼做,他覺得自己不能給陳歸女幸福和安穩,況且在老家還有一門親事。陶淵明選擇逃避,正是因為他想要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