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 / 2)

中華道家說,人在道中,而不知道之存在,好象魚在水中,而不知水之存在一樣。所以許多人生活之中,到處都有\"道\"的存在,可\"百姓日用而不知。\"

自古以來,得道者昌,失道者亡。凡是曆史上一切有作為的人物,也許他不知\"道\"為何物,或者也許不了解中華道家,他的所作所為,一定符合於大道。

道是\"一\"之上,形而上的形而無上,不可言說者,為體。德是道所衍生的萬物一切,事物的存在規律,為用。

道是客觀的,它是萬物的基礎,道與自然是同一的,它就是自然。老子說,\"道法自然\"。\"道之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夷希微\"三者混而為一,它是沒有形狀的形狀,無物卻有象。道是真正的混沌,混沌是客觀存在的,它是無序的有序。\"無\"和\"有\"是道的別名,都是客觀的。道創生了萬物,而且養育萬物,道對萬物\"生之畜之\"。

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象泛濫的江河,到處流淌,上下左右,四麵八方,都有道的存在。道無時不在,\"自古及今,其名不去\",道是永恒存在的。道的普遍性決定了它的巨大的包容性和蘊含性。\"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它把大江大海都能包容,可見它的普遍性與無限性。\"上善若水\",\"水幾於道\"。水是普遍存在的,當然道也是普遍存在的了。

道的運動過程是周而複始、循環往複的。道永恒存在,運動不息,循環運行。\"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道從起點離開,越離越遠,達到一定限度,又返回來。它\"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循環往複的運行,沒有衰敗的時候。它總是從起點開始,最終又回到起點,形成一個圓圈。這與太陽一天的視運動形成的圓圈是很相似的,也與一個太陽年的周期類似,二者存在著同構性。東西南北的方位順序,與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相認同。空間聯係著時間,時間聯係著空間,時空是統一的。從時間可以認識空間,從空間可以認識時間。

道是一個複雜矛盾的統一,最大的矛盾莫過於陰與陽的矛盾,這類似於黑格爾的肯定與否定的矛盾。\"萬物負陰而抱陽\",\"一陰一陽謂之道\"。陰與陽是道的功能和屬性,而道是二者的統一。與此相聯係的是\"無\"與\"有\"的矛盾,這二者是道的別名、道的化身。它們是相輔相成,相互轉化的。沒有\"無\"就沒有\"有\",沒有\"有\",就沒有\"無\"。此外,還有一係列矛盾關係,諸如:難易、禍福、強弱、剛柔、美惡、善與不善等等。

無為是道之子,它是道的本性,道的體現。天道自然無為,道\"無為而無不為\"。它什麼也不做,但是什麼都做成了。天得到它,變得清朗;地得到它,變得寧靜。無為的思想貫穿《道德經》全篇。老子把道的自然無為,轉化到人身上,要求人們象道那樣自然無為。他指出\"為無為,則無不治\",人們隻要堅持無為的原則,什麼事情都能辦好。

虛是道的狀態,它無形無象,無處不在,沒有邊際。它又無時不在,無始無終,它是最大的虛空。它產生出萬物,也是萬物的宗主;它裝載著萬物,永遠也裝不滿。它的作用無窮無盡,道虛的作用就是無的作用。它能化解萬物的矛盾,協調萬物的關係,與萬物混而為一。

天地萬物都是由”道“生出來的。”道“字的本義是運動的源頭,即太陽,上帝。這就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即終極真理。

人類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明道”,成為上帝。像太陽那樣發光發熱,照亮人間,無私奉獻,溫暖他人。

大而言之,即宇宙、天地、萬物、人類,何處非道之所在。\"大道\"之大,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但是無所不在。身為人,應當知道、明道、得道、守道。得道不失,乃可\"長存\"。

簡言之,\"道\":

一.宇宙萬物產生和發展的總根源;

二.自然規律;

三.人類社會的一種規則、法則;

四.道是客觀的,普遍的,循環往複的,對立統一的,無為的,虛的。

五.\"道\"是宇宙哲學的最高範疇、終極至理。

\"道\"作為世界之不同於一般的\"有\",也不同於一般的\"無\",它既有\"有\"的一麵,又有\"無\"的一麵,道是\"有\"與\"無\"以及一切萬事萬物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