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模塊提綱
一、中國飲食文化的概念
二、中國飲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三、中國飲食文化的研究內容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認識、了解中國飲食文化中的概念和意義,掌握中國飲食文化的特征與研究內容;增強對學習、弘揚中國飲食文化重要性的意識。
能力目標
通過本模塊內容的學習,能夠掌握學習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性與學習方法,從而加深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理解與把握。
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最有特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曆史以及五千年的文明史與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
一、中國飲食文化的概念
由於中國飲食文化內涵的豐富性與複雜性,用一句話來給中國飲食文化確定一個概念,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為,文化本身就具有不同的蘊涵與理解,而飲食文化隻是文化的一個分支。在了解飲食文化的觀念之前,我們需要先簡要了解一下文化的含義。
1.文化的含義
關於“文化”的含義,各國學者提出了眾多不盡相同的看法,據《大英百科全書》統計,世界上僅在正式的出版物中給文化所下的定義就達160種之多,可謂眾說紛紜,見仁見智,莫衷一是。這也顯示出了文化的豐富性與複雜性。
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先後給文化下了兩個定義:一個是“文化是一個複雜的總體,包括知識、藝術、宗教、神話、法律、風俗,以及其他社會現象。”另一個是“文化是一個複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裏所得一切的能力與習慣。”都是非常寬泛的“大文化”的概念。
著名文化學者顧康伯在他的《中國文化史》自序中則持更寬泛的表述觀點:“夫所謂文化者,舉如政治、地理、風俗、宗教、軍事、經濟、學術、思想及其他一切有關人生之事項,無不畢具。”梁漱溟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則認為,文化“是生活的樣法”,“文化之本義,應在經濟、政治,乃至一切無所不包”。在梁啟超尚未寫成的《中國文化史目錄》一書中,列有28個幾乎囊括中國民族生活全部內容的“篇”,其中便有一個獨立的“飲食篇”。由此看來,在許多文化學者的研究中,已經自覺或不自覺把飲食列入了文化研究的範疇。
“文化”一詞,在我國是古已有之的。不過,它不同於近代的概念。在我國曆史上,“文化”一詞用來指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所施行的“文治”和“教化”的總稱。在先秦典籍中,雖時而見到“文”、“化”二字,卻還沒有粘成一詞。《周易》中有“……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句子,可以說是對“文化”最為有意義的解釋,而且兩個字已有靠近的趨勢。
所以,文化可以從兩個方麵進行詮釋: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意識形態(如思想、道德、風尚、宗教、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學術等)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組織和製度;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曆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
2.中國飲食文化的概念
文化有廣義的文化與狹義的文化之分,而飲食文化是文化大範疇的一個分支。從這樣的意義上看,飲食文化也有廣義飲食文化與狹義飲食文化之別。
(1)廣義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是一個近代的新名詞,其內容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哲學的普泛的概念,是介於“文化”的狹義和廣義二者之間而又融通二者的一個不十分清晰的文化範疇。
按照這樣的理解,廣義的中國飲食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過程中,以飲食對象為主要內容,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積累起來的總稱。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於中華文明的曆史悠久。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養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征諸多因素的影響下,我國勞動人民創造出了彪炳史冊的中國食品加工技藝與別具特色的菜肴烹調技藝,並因此影響到了人們社會的各個層麵,諸如政治哲學、思想觀念、審美情趣、民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2)狹義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是一種以滿足人類生命生理需求為首要目的的實踐活動,無論是從人類社會史的角度,還是從專門應用學科的角度,飲食文化應該有一個具體的概念,這就是狹義的中國飲食文化。
從這樣的意義看來,中國飲食文化應該是指由中華民族社會群體在食物原料開發利用、食品製作和飲食消費過程中積累形成的技術、科學、藝術,以及以飲食為基礎延伸形成的習俗、傳統、思想和哲學。簡單地說,就是中國人的食物生產和飲食生活的方式、過程、功能等內容組合而成的全部飲食事象的總和。
中國人的飲食行為,如果從寬泛的社會生活層麵看,是與人類的文明進程、文化積澱關係最為密切的文化內容。眾所周知,中國人一向熱情好客,大家圍在一起吃一頓“大鍋飯”似乎更能增進彼此的感情。在宴席酒桌上,好客的主人則會一再地給客人夾菜,熱情之狀溢於言表。古人雲:民以食為天;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飲食確實是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內容。一談到中國飲食文化,許多人會對中國食譜以及中國菜的色、香、味、形讚不絕口。中國的飲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譽的,華僑和華裔在海外謀生,經營最為普遍的產業就是餐飲業。
3.中國飲食文化的意義
世界上有影響的、人口在千萬以上的民族就有近百個,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背景與生活特色等特點。任何一個民族的特質,往往能夠形成一種獨特的飲食文化。由於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曆史有長有短,疆域麵積有大有小,經濟實力有強有弱,民族人口有多有少,以及社會構成、宗教信仰、政權性質和經濟結構等方麵的差異性,就形成了世界各國、各地區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類型,呈現出不同的飲食風格與飲食習俗。
(1)中國飲食文化內涵豐厚 從人類曆史的發展脈絡來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170多萬年,從蒙昧未開的生食時期到自然用火熟食,再到有意識的烹飪並發展為科學烹飪,是經過了漫長的經驗積累與文化積澱的。至今,已經形成了十幾個大菜肴體係、擁有不低於6萬多種傳統菜點,以及不勝枚舉的麵點、小吃,更有五光十色、流光溢彩的各色筵宴和地方風味。因此,在世界民族之林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而且,中國飲食文化內涵豐厚,涉及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係等。從更加寬泛的視角來看,中國飲食文化與科學技術、地域經濟、民族宗教、食品食具、消費水平、民俗禮儀、教化功能等多角度、多層麵有著密切的聯係,展示出了不同的文化品位,體現出了不同的使用價值。
(2)中國飲食文化影響深遠 中國飲食文化雖然沒有孕育發展出像現代營養學的科學體係,但自古以來所形成的“五穀為養,五菜為充,五畜為益,五果為助”的飲食平衡理論與實踐,卻養育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群體,證明了它具有不可估量的曆史意義與科學價值。中國飲食文化還講究“色、香、味、形、器”俱全的審美風格。“五味調和”的飲食境界,“水火相濟”的烹調之妙,“娛腸和神”的美食養生觀,有著不同於世界其他各國飲食文化的特征與本質。由於曆史發展過程的種種原因,中國飲食文化除了在本國的豐富發展外,還通過各種傳播方式先後影響了與之相鄰的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的代表與發源地之一。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特別是意大利、英國等),以及美洲、非洲和大洋洲。而中國的素食、豆製品、茶飲、造醬、釀醋、麵食、藥膳、陶瓷餐具等,幾乎傳播到了世界各地,有著深遠的影響。
二、中國飲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國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國之一,久遠深厚的曆史文化孕育出內涵豐富的中國飲食文化。在中國飲食文化的每一個層麵和領域中,無不凸顯出鮮明的民族特性。大致來看,中國飲食文化有以下幾個特征。
1.飲食審美特征
中國的飲食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講究菜肴的美感,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肴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麵的,無論是一個胡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我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麵”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鹹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而風味流派的形成就是建立在以飲食口味為主要審美內容的基礎上的。
中華民族在飲食生活中一向很重視菜肴食品的味道,並一直把它作為衡量美食的最高標準。從曆史發展的角度看,中國人素以飲食的“味”為核心,並以此作為衡量食品質量的第一標準。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把各地烹飪的風味流派稱做“幫口”。口就是口味,口味相同或相近的群體飲食體係就是“幫口”,這是區別不同風味流派的重要標誌。對飲食味道的重視,就必然導致烹飪水平的不斷講究與提高,因此就能夠生產出各種各樣的美食來。所以,就中國飲食文化對食品的追求來看,飲食無不以為“味”之本,由此食品的味道就成為飲食的靈魂所在。以中國菜肴的烹飪而言,調味就是一種藝術創造活動,故有“五味調和百味香”的理論與實踐。在五味調和的過程中,不同滋味的妙合,其實質就是相存相依,而非相敵相斥。正因如此,才可以使食品發生“口弗能言,誌弗能喻”的“精妙微纖”的味覺變化體驗。從飲食消費者的角度看,學會“品味”,才是懂得飲食的關鍵所在。因此,飲食“品味”在中國就是一門審美藝術。並由此外延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諸如人情之味、文章之味、詩詞之味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味外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