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斯大林在乎自己形象增高美容(2 / 2)

《攻克柏林》的導演齊阿烏列裏是這樣在銀幕上塑造斯大林的高大形象的:“在《攻克柏林》這部電影裏特意使斯大林出現在一個極高的大廳裏,沉思默想著軍事戰略———在他身旁除了中央委員會負責一個‘特殊’部門工作的波斯克列貝舍夫將軍外,廳裏別無一人,兩旁是一排空椅子,格外襯托出斯大林的孤獨而偉大。”

為斯大林創造了“偉大”的媒介形象是先走運後倒黴的,米哈伊爾·格洛瓦尼1936年在大型革命曆史影片《偉大的曙光》中扮演斯大林這個角色。樣片送到克裏姆林宮審查,放映過後,經過一段令人窒息的沉寂,斯大林說話了,他沒說影片,也沒說演員,而是幾乎自言自語地說:“真沒想到,我這個人還是那麼富有魅力。好,很好。”———從那一刻起,格洛瓦尼成了蘇聯影壇一顆燦爛逼人的當紅影星。1946年,格洛瓦尼在曆史巨片《宣誓》中扮演斯大林,受到斯大林的召見,這部影片偽造曆史,虛構了列寧逝世,斯大林接受臨終囑托,成為列寧正宗嫡傳的情節,格外合斯大林的意。當格洛瓦尼趕到斯大林的別墅時,他那身《宣誓》裏的戲裝———製服上衣,高腰皮靴、翻毛皮領大衣,把迎在那裏的大小官員們都嚇呆了。但斯大林卻非常賞識他的裝束,他握著格洛瓦尼的手說:“現在,你算把我研究到家了。”在宴會上,斯大林看著格洛瓦尼的臉提議:“為人民領袖斯大林,幹杯!”斯大林和戴高樂一樣,常常用第三人稱談論自己,喜歡把斯大林當做另外一個人,一個存在於自己信念中的形象,向他來表達自己的愛戴與敬慕。因為扮演斯大林,格洛瓦尼四次獲蘇聯文藝界最高獎———斯大林獎金,一次獲得蘇聯政府最高榮譽獎章———勞動紅星獎章。1950年,根據斯大林的建議,格洛瓦尼被授予“蘇聯功勳人民演員”的稱號。他飾演的《難忘的1919》、《宣誓》等影片中的斯大林形象,成了斯大林影視媒介形象的經典,他得到的恩寵無以複加。赫魯曉夫上台後,格洛瓦尼被清除出銀幕,凡有他扮演斯大林鏡頭的膠片都遭到剪除,他在淒涼的晚年曾問自己,也問他人:“演斯大林就這樣,要是演希特勒又會怎樣呢?”

記恨“小胡子”形象是影射自己

《列寧和衛兵》的故事曾被選入中國的小學語文課本。故事情節是:斯莫爾尼宮的一位哨兵特別忠於職守。一天他執勤,列寧因沒帶通行證,他說啥也不讓進去。這時來了一個留著小胡子的人,對衛兵說,這是列寧同誌啊……這個不知分寸、蠻橫粗暴的留小胡子的人,遭到列寧的訓斥;哨兵,受到了列寧的表揚。《列寧和衛兵》是作家左琴科創作的《列寧的故事》這組作品當中的一篇。發表前,作者的朋友中有人提出,那個留山羊胡子的人,容易使人聯想到被稱為“紅色恐怖的教父”捷爾任斯基。左琴科被這一“聯想”嚇得要命,便把山羊胡子改成小胡子,卻沒提防還有一位留著小胡子的斯大林。而且很多人知道,列寧一直認為斯大林“是個粗暴的人”。斯大林果然對號入座,認為小胡子是影射他,遂記恨在心。反法西斯戰爭結束,“小胡子”斯大林騰出了手,便來算這一筆舊賬。斯大林罵左琴科是“無思想性的傳教士”,“毒害青年”。肖斯塔科維奇的《見證》為左琴科“小胡子”的故事提供了另外一個版本:“在左琴科的故事裏,這個粗漢是個大胡子,審查人員說這胡子不能要,不然人們會以為他是我們的主席米哈伊爾·加裏寧。於是,左琴科去掉了大胡子,但是留下了小胡子。斯大林看了之後很生氣,他認定這是諷刺他。”(據《人民網》)

編輯/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