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馬爾庫斯,我的孩子,對於道德上的善,我想經過以上的論說你大概在整體上已經有一定的了解了。柏拉圖說:“如果我們的肉眼可以看到道德,那麼這個道德就會激起我們對智慧的渴求與熱愛。”具有道德的事物有四種來源:一、對真理的充分明晰的探索和延伸;二、建立秩序井然與各盡其責的社會;三、擁有包含崇高、堅忍、不屈不撓等因素在內的偉大精神;四、言行穩重,節製自律。
這四種源泉中每一種都有與其相對應的責任,它們之間既彼此聯係又相互獨立。例如探索與追尋真理的責任,即人類對尋求美德的職責,就是由第一種來源生發出來的。一個被大家公認為富有智慧的人,他對真理的定義越是明晰,那他就越是能夠準確而快速地解釋其中緣由。由此看來,真理是關係到第一種責任來源的唯一因素。
餘下的三種美德都是和日常生活相關的,它們要滿足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資料,以保證人與人之間能夠和諧相處;同時還要將崇高的心靈體現在讓他人得益和不為自身利益所動的行為上。在自我節製和言行自律方麵還要將思想與實踐相結合,因為隻有身體力行地將禮儀秩序應用到解決日常事務中,我們所說的道德上的善才能夠發揚光大。
人類的本性中就有著對真理的向往,這剛好與我們所講的四種道德上的善中的第一條相吻合。人人都有求知的欲望,通常大家都會對擁有淵博知識的學者愛戴有佳,而對那些不學無術、踐踏真理的人深惡痛絕。在汲取知識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盡量符合自然的邏輯,避免一些不應該犯的錯誤,這類錯誤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對他人的觀念隻是膚淺地理解,這樣就導致不加懷疑地表示認同,缺乏自我的鑒別和見解;第二種是不求實際地去鑽研一些根本無用的而且又是困難的問題,不但不懂得變通,還一味堅持錯誤的路線。
按照上麵所述的兩種錯誤的方法去研究問題是沒有好處的,我們隻有尋求到正確的方法,合情合理,才能夠在真理與知識的探討上獲得豐厚的回報。在我們的生活中就有許多值得學習的榜樣,他們在自己的學術領域內不懈地追求,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比如蓋烏斯·蘇爾皮休斯在文學上的成果,賽克斯提烏·龐培在數學方麵的鑽研,此外還有許多學者在邏輯與民法的研究中也有重大進展。當然了,他們的研究必須依托於實際,否則就通向了虛無,與道德責任相悖逆。
美德的探索成果均來自於實踐,這樣的實踐往往是和理論研究交替進行的,因為實踐活動還要受到各方麵條件的限製,有時候甚至無法繼續下去。與實踐活動的條件性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人類的思維,它可以無時無刻地運轉,讓人們在探索知識的空間中自由地翱翔。而人們又樂意於沉浸在追求知識以及那些合情合理的事物當中,因為這是人類獲得幸福感的一條通道。
這就是關於責任的第一種來源的相關論述。
我們知道,在我們的生活中,用以維持社會秩序的工具是一種叫“公共約定”的東西,因此在剩下來的三種責任的來源中,與“公約”有關的來源就是得到最為普遍運用的。公正與博愛是“公約”的組成部分;公正是“好人”的前提,也是美德中最為高貴的品質;博愛就是善良與寬容,它與公正相輔相成,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