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與編

網友留言

不願摘貧困帽子有違政策初衷

讀了《迷茫扶貧路》之後,感觸頗深。

有些地方之所以“爭當貧困縣”,即使富裕了也“不願意摘去貧困縣帽子”,這與“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是殊途同歸。大家都知道:國家會對列為“貧困縣”的地方,在資金和政策等方麵予以傾斜,以幫助解決這些經濟生活貧窮落後地區的脫貧致富,改善和促進其自身發展。

隨著時間的推移,過去的一些“貧困縣”變成了“富裕縣”,他們仍然不願意摘去貧困帽子。這不僅破壞社會公平,而且也有違設立貧困縣的初衷。(江西/昝易方).

點擊民生網,隨時和我們互動吧

讀者來信

發展養老產業真得多動動腦筋

按照市場規律來講,有需求就有市場,既然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發展養老產業前景似乎十分光明。

但是,發展養老產業,如果不重視老年人的切身體驗和實際需求,隻是從投入產出的角度把養老產業當做一門投資生意去做,甚至簡單地把養老產業的固定投資當做一項政績去看待,重物質投入,輕精神支持,不僅偏離了以人為本的初衷,也難以滿足老齡化社會的發展需要。由於缺乏引導和支持,不少民營機構的養老設施處在遠郊、交通不便,對家庭和傳統鄰裏社會的疏離,令老人們退避三舍。既要讓老人安心養老,又能帶來新的市場需求,大力發展養老產業還真得多動動腦筋。(山東/郤子業)

鐵龍兒童血鉛超標原因何在?

本刊記者/陳沙沙

11月18日,我坐了近9個小時的高鐵來到韶關市,與我同時到達的,還有民間公益組織“關愛血鉛兒童”的發起人宋元老師、自然大學重金屬汙染調查員潘慶安。我們的第一站不是鐵龍,而是毗鄰的大坑口鎮。一是因為村民怕被幹部發現,希望記者在鄰鎮先接觸鐵龍村民;二是大坑口鎮不在此次血鉛篩查範圍內,村民希望宋元帶的便攜式儀器給他們一個參考。

在一棟二層高的民房裏,聞聲趕來的村民越來越多。宋元和潘慶安臨時找來一名鎮上的護士,開始給22名兒童檢測血鉛含量。“哇哇”——樓上傳來孩子們被紮針的陣陣哭聲。為了讓我有一個安靜的采訪環境,家長們都選擇帶著孩子在外麵的小院內等待檢測結果。深秋的山區,冷風瑟瑟。耳邊是孩子們的哭聲,身後是村民在窗外張望,我被村民們樸實的情感所感動。

村民們反複說著近年來環境的惡化,但又沒有直接證據。他們頻頻表示曾多次到鐵龍林場委員會和企業討說法,但又不了了之。他們寄望於廣東省環保廳給他們一個答案,但又擔心地方政府偏向企業……已經交稿,但是我的內心仍有遺憾,最大的疑問還未解開。鐵龍兒童群體性血鉛超標到底原因何在?村民與我都沒有專業的監測能力,希望唯有寄托在已經介入調查的廣東省環保廳,而能否為孩子們創造一個無“鉛汙染”的環境也唯有寄托在當地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