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大宋人民沐浴在節日氣氛中(1 / 3)

距離東京汴梁五六百裏外的水泊梁山,眾好漢剛剛排了座次,閑來無話。

漸近年末的一日,嘍羅們抓來一批從山下經過的行人,這幫人推了五輛車子,上麵載了一些花燈。宋江他們一問,原來是萊州府解燈上東京的一行人,八九個燈匠、兩個解差。東京汴梁要搞上元燈節,各地都有製燈進貢的任務,指標派下來,萊州府往年是三架,今年又多了兩架,所以備了五輛車子。一架燈就是一組燈,五架總共是九九八十一盞玉柵玲瓏九華燈。宋江叫取燈來看,於是燈匠們七手八腳將玉柵燈在忠義堂上掛起,安下四邊結帶,直垂到地,倒也給個強盜窩增添了一份節日氣氛。

宋江就對眾頭領說了:“我生長在山東,不曾到京師。聞知今上大張燈火,與民同樂,慶賞元宵。自冬至後,便造起燈,至今才完。我如今要和幾個兄弟,私去看燈一遭便回。”

盡管軍師吳用再三勸諫,但宋江執意要去。於是梁山泊點起四路人馬,盡數化裝成百姓模樣,潛入東京去看上元燈會,於是引出“柴進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市東京”的故事。因了一場燈會的契機,宋江他們倒是成就了到李師師家走關係求朝廷招安的任務。

無獨有偶,另一部反映宋朝士民生活的小說《金瓶梅》中也多次寫到上元賞燈。整本一百回的《金瓶梅》,光是上元燈節就被描寫了四次,內容跨越了十六個回目,龐大的篇幅更是讓我們感覺到《金瓶梅》的作者對於燈節的熱鬧有種幾近迷戀的情結。政和七年元宵——妓女吳銀兒認西門慶第六房愛妾李瓶兒當幹娘的這個燈節,也是西門慶加官求子之後的第一個上元節——是《金瓶梅》中關於燈節的第三次描寫。為了展示西門慶家歡慶的氣氛,書中描寫的篇幅以及熱鬧的場麵,更是前所未有。

那麼,上元節究竟是個什麼節日,以至於兩部書的作者都這樣不惜筆墨地加以描寫呢?正好,馬上就要過年了,我們可以在這裏親身感受一下上元節的熱鬧!

上元節也就是今天的元宵節,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可以說是宋朝人民最大的法定節日。上元賞燈盡管在唐朝就已成為習俗,但唐朝的時候並沒有將上元節定為法定節日,這個法定節日的誕生還是在北宋的初年。

建隆元年的元夜,剛當了皇帝不久的趙匡胤登上了宣德門城樓,隻見萬家燈火、簫鼓間作、士女歡會、車水馬龍,好一派繁榮盛世!宋太祖心情很好,特意問身旁的大臣李昉:人物比五代如何?李昉當然接靈子,正是溜須拍馬的好機會,立即回答說:民物繁盛,比之五代數倍。趙匡胤聽了很高興,想想新成立的大宋朝剛剛平定了南唐、討定荊湘、四川,趙氏大旗迎風飄揚,也該好好慶祝慶祝了。那個時候國際上還沒有通行搞閱兵式,於是趙匡胤下令,以“年豐米賤無邊事”(收成好、物價低、西線無戰事)為由,特詔開封府在上元節時更放十八、十九兩夜,縱士民行樂。從此,上元節這個法定節日就在兩宋成為慣例。

如果說冬至、立春、除夕、元日,大家還都忙著各自過年,那麼到了上元節這一天,則是集體性慶祝春節的一個高潮了。由於有了三天假期,遊樂的時間更充裕了,東京市民便將上元觀燈的習俗發揮到了極致,將東京汴梁布置成了一個燈的海洋。

你看:大內宣德樓前搭起了山棚彩燈,各家各戶也都掛起了燈籠,有錢人家更是會用五色琉璃甚至白玉製成各式各樣的燈籠,燈上繪製了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等圖案。

蘇州製作的羅帛燈在宋代很走俏,其中有一款叫“萬眼羅”的燈籠,羅帛上剪出鏤空的百花等極其細巧的圖案,裏麵放上一根蠟燭,燭火明滅,透出萬眼燈光。安徽新安製作的玻璃燈也很巧妙,燈籠的骨架用玻璃製成,點燃後明亮無骨,所以又叫“無骨燈”。

禦街上有鼇山燈會,這是由宮裏出資搭建的,也算是個整下燈會的中心吧。兩條草結紮成的龍盤旋在彩門上,中央是彩色絲綢搭起一座山形狀的鼇山,上麵的燈籠都畫著神仙的故事,左右兩邊用彩絹結成文珠、普賢兩尊菩薩,鼇山的頂端還有流水潺潺而下,密密麻麻的萬盞燈火!

這許多的燈中值得一說的是走馬燈。從科學技術發展史來看,它是現代燃氣渦輪機的萌芽,可是宋朝人民卻利用空氣受熱後上升、冷空氣下沉的原理,將它轉化為走馬燈的製造,不可不謂是挖空了心思!

這一天的夜裏,連皇帝都不寂寞了,帶著後宮的嬪妃來到宣德樓上欣賞燈會、觀看民間藝人的各色表演。百戲藝人受了鼓舞,口裏高呼萬歲,表演得更加賣力,宣德樓上皇帝一聲“賞”,金錢如雨點般撒下……

我們今天的猜燈謎也是從宋朝開始發明的,估計是嫌光賞燈太單調了,要找一些助興的消遣。當然了,猜著了燈謎,你也是可以去領賞的,小到一隻燈籠,大到一貫銅錢,反正有你樂的!

由於有太祖皇帝“縱士民行樂”的最高指示,官府也就破例開放各項禁令,就連廣大婦女同胞也得到了解放。平時裏,她們三步不出閨門,談不上有什麼社會活動。到了上元燈節這一天,她們也可以隨同家人出外觀燈。於是懷春少女與王孫公子就在這一天上演了不少愛情故事:

東京有個姓張的書生,元宵夜到乾明寺看燈,在殿首上拾到一塊紅綃手帕,手帕上有一首詩,還附有一行小字:“有情者拾得此帕,不可相忘。請待明年正月十五夜在相國寺後門一會,車前有鴛鴦燈的就是。”

套路當然是老套的,但就是這樣老的套路,在那個時代就足以叫人心驚肉跳了。我就納悶,那個掉手絹、扔手帕的少女也忒膽大:她怎麼知道撿到手帕的一定是個英俊郎君?而且還忒有耐心,約會約在一年後。好在才子佳人的佳話總是往好裏編的——張生果然耐心地等了一年(比起今天男女的約炮,他可真是個誌誠君子啊!),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十五晚,有情人終於有了機會相見,於是他倆經過一番曲折,相約變姓(注意,不是變性)埋名,逃到蘇州白頭偕老。

這則宋人故事記錄在《永樂大典》裏,權當是宋朝上元節的一則社會新聞吧。更搞笑的社會新聞記載在《宣和遺事》裏:

東京元宵觀燈,風流天子宋徽宗一時心血來潮,下令遍賜禦酒。一個婦女吃了禦酒後,貪小把金杯藏了起來。那個時候沒有胸罩,也沒有坤包,不知道她藏在哪裏?反正是被發覺拿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