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大宋舌尖上:將味蕾的快意進行到底(1 / 3)

恩格斯教導我們: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同樣,茶酒的人生不能代表吃貨的全部人生,剛才就有團友提議:既然說到了酒文化、茶文化,何不一並說說食文化。

民以食為天,大宋舌尖上,絕對有文章!

據烹飪界人士講,兩宋時期是我國飲食文化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這話等於沒講,兩宋本來就是處在二千多年中華文明史的中間,它不承前啟後誰來承前啟後,所以,大宋舌尖文化,咱們也不能籠統地說,還是來講幾個故事,跟著場景將味蕾的快意進行到底。

對了,介紹今天的地陪——大名鼎鼎、鼎鼎大名的蘇軾蘇東坡蘇大學士!

1、謫居黃州,人武部的蘇東坡同誌說:羊肉真沒有,豬肉、菜羹,這個可以有。

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十二月,蘇東坡從紀檢監察部門的禦史台監獄(烏台)裏撿了條命逃出來被貶到黃州擔任人武部副部長(團練副使)。黃州是長江邊上的一個小鎮,距離漢口大約六十裏。人武部副部長的宿舍就在長江邊上,“風濤煙雨,曉夕百變”,他記錄的是大自然的陰晴變化,更多的恐怕是他心裏的寫照。

說來搞笑,名滿天下的大才子被抓進禦史台監獄關了4個月隻是因為他寫的幾句詩,大宋朝的紀檢幹部抓住把柄大興文字獄要他交代以前寫的詩的由來和詞句中典故的出處,搞得蘇老師生不如死,到了黃州後一度也神經緊張,杜門不出,連筆硯都不敢碰。

因為是被貶謫,他的生活也十分拮據,自己給自己規定,日用不得超出150錢,每個月初就把4500錢的工資分成30份,掛在屋梁上,每天用叉子叉下一份來用,然後就把叉子收起來藏好,免得違反規定超額消費。當天用不完的,則用一個大竹筒裝起來,以備賓客來時請客之用。一個大文豪,搞得如此斤斤計較會當家,也算是蘇東坡跟這世界開的一個玩笑。

節約歸節約,一張嘴巴總還是省不了的。好在當時黃州的豬肉非常便宜,富人不屑於吃,窮人又不懂得烹飪不會著煮,蘇東坡就幾乎天天吃肉。

蘇東坡有《豬肉頌》一篇就是在貶謫黃州時所戲作,頌曰:

淨洗鍋,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翻譯出來說是:

把鍋子洗得幹幹淨淨,少許放些水,燃上柴木、雜草,抑製火勢,用不冒火苗的虛火來煨燉。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會滋味極美。黃州有這樣好的豬肉,價錢賤得像泥土一樣;富貴人家不肯吃,貧困人家又不會煮。我早上起來打上兩碗,自己吃飽了您莫要理會。

——蘇東坡吃飽了,後世的人也有得吃了,一道名菜“東坡肉”就這麼誕生了。

豬肉是漢民族食用的主要肉食,吃豬肉的曆史最起碼可推至夏朝。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最暴虐的君主夏桀做酒池肉林就是將各種肉共煮於鼎中,其中馬、牛、羊、雞、犬、豕定為六畜。蘇東坡一生最愛吃豬肉,《竹坡詩話》還記下一則趣聞:說是因為蘇東坡喜歡吃燒豬,佛印和尚住在金山寺時,“每燒豬以待其來”——這個金山寺的和尚不像法海那樣嚴格,居然還可以替人家燒豬肉吃!有一天,東坡興衝衝趕來吃豬肉,不料卻被別人偷吃掉了,蘇東坡倒也不懊惱,戲作小詩:“遠公沽酒飲陶潛,佛印燒豬待子瞻。采得百花成蜜後,不知辛苦為誰甜。”——這個人的人生態度總是那麼喜樂達觀。宋元豐六年,他的小妾朝雲替他生了一個兒子,他居然給兒子起名叫“豚兒”,當然不是要吃掉兒子,實在是愛之極點了。

黃州東坡肉說穿了其實就是極一般的紅煨肉,浙江杭州與江西、四川、雲南等地也都有東坡肉傳世,大家爭個發源地爭得麵紅耳赤恨不得將蘇東坡從地下拖出來作證,倒是開封的東坡肉,不用醬油,肉切塊後再加上鮮筍,加鹽入大碗上籠清蒸,蒸成穌爛。據說開封人原先不吃鮮筍,蘇東坡有詩傳至開封,“無竹令人俗,無肉令人瘦。不俗加不瘦,竹筍加豬肉”,於是開封人發明了這道筍蒸東坡肉,隻此一家沒有分店,絕對的專利產品。

蘇東坡的《豬肉頌》裏也向我們透露了一點信息:黃州的富人都不屑於吃豬肉。

為什麼不屑於吃豬肉呢?當然不是因為豬肉膽固醇高、脂肪高,為了減肥節食,宋朝的人講究吃食但還沒有到這樣科學的地步。確切的原因是,宋朝人以羊肉為上品,豬肉還上不了大雅之堂。宋朝的宮廷裏就有一道明文規定:“飲食不貴異味,禦廚止用羊肉”。所以,羊肉是宋代宮廷食材用量上的絕對至尊,你如果跑到宋朝的皇宮裏去,要弄出一塊豬肉來恐怕還難!

據說當年宋太祖宴請納土歸宋的吳越國主錢弘俶。東道主待客心誠,想叫禦廚做幾道南方的菜肴招待一下貴賓,可是禦廚卻像小品裏的“小沈陽”一樣:“這個沒有,那個沒有,這個真沒有!”——因為宮裏除了羊肉,再沒有其他的肉料。饒是這樣,宋太祖也沒有改變規矩,像趙本山那樣允許豬肉“可以有”。於是,兩宋的皇宮裏一直就隻吃羊肉。這樣倒也好,後來徽宗、欽宗被金兵捉了去,至少不會口味不適。

北宋的時候,以陝西馮翊縣出產的羊肉都著名,時稱“膏嫩第一”。宋真宗的時候,“禦廚歲費羊數萬口”,都是從陝西進的貨;到了宋仁宗、英宗的時候,朝廷甚至要從國外進口羊肉,“河北榷場買契丹羊數萬”;到了宋神宗時,禦廚的賬本上更是嚇煞人,一年中吃掉了“羊肉四十三萬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兩”。

皇宮以食羊為尚,羊肉在民間也就受到追捧,羊肉的價錢也自然水漲船高,一般貧寒士庶隻有在逢年過節或宴請重要賓客的時候才能買點羊肉打打牙祭。有一個叫韓宗儒的寒士,生活拮據可嘴巴卻特別饞,喜歡吃羊肉卻又買不起,於是想了一個辦法:他跟蘇東坡認識,但又不大好意思直接向蘇東坡要字畫,於是就經常給蘇東坡寫信:

“東坡先生好:我這裏天氣很好,你那邊怎麼樣?”

“東坡先生如晤:你知不知道王安石的王怎麼寫呀?”

“東坡先生,你媽貴姓呀?”

——總之,他就這樣騙了許多封蘇東坡的親筆回信,然後拿去換羊肉吃。蘇東坡的一封信,也隻能換十幾斤的羊肉。後來,這件事被黃庭堅知道了,於是就拿來取笑蘇東坡,稱他的書信是“換羊書”。

韓宗儒先生可以拿著蘇東坡的信去換羊肉吃,蘇東坡本人卻在黃州隻好吃豬肉,世界真諷刺。

蘇東坡在黃州吃豬肉也吃出了名堂,但是這道東坡肉非但沒有替他賺到知識產權,還險些又成了反對派的攻擊武器:

——皇上,您看看!這蘇軾有多討厭!民憤有多大!老百姓都恨不得吃他的肉了!

——有這種事情?朕一向愛民如子,你個蘇**竟敢欺負朕的子民?要調查!要徹查!

徹查的結果還好是虛驚一場。黃州人民熱愛團練副使,用不著朝廷擔心。

蘇東坡在黃州沒有多少軍國大事要他處理,訓練民兵也不是他的強項,他就刻苦鑽研烹飪技藝。除了東坡肉外,他還發明了東坡羹,同樣也有《菜羹賦》傳世為證:

東坡先生卜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稱家之有無。水陸之味,貧不能致,煮蔓菁、蘆菔、苦薺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醬,而有自然之味。蓋易具而可常享,乃為之賦,辭曰:

嗟餘生之褊迫,如脫兔其何因。殷詩腸之轉雷,聊禦餓而食陳。無芻豢以適口,荷鄰蔬之見分。汲幽泉以揉濯,搏露葉與瓊根。爨鉶錡以膏油,泫融液而流津。

湯蒙蒙如鬆風,投糝豆而諧勻。覆陶甌之穹崇,謝攪觸之煩勤。屏醯醬之厚味,卻椒桂之芳辛。水初耗而釜泣,火增壯而力均。滃嘈雜而麋潰,信淨美而甘分。登盤盂而薦之,具匕箸而晨飧。助生肥於玉池,與吾鼎其齊珍。鄙易牙之效技,超傅說而策勳。沮彭屍之爽惑,調灶鬼之嫌嗔。嗟丘嫂其自隘,陋樂羊而匪人。先生心平而氣和,故雖老而體胖。計餘食之幾何,固無患於長貧。忘口腹之為累,以不殺而成仁。竊比予於誰歟?葛天氏之遺民。

這段話翻譯過來,大致意思就是:東坡先生窮困潦倒住在南山腳下,山珍海味無法享用,就煮蔓菁、薺菜來吃,煮的方法是不用醋和醬油,利用它的自然美味。點火上灶放入膏油,鍋內熱氣騰騰香津沸騰,也不要胡椒桂皮之類的調料,用武火把鍋燒開後,燒沸一會兒就用均勻的文火煨。菜蔬隨著開水而翻騰,就煮成了酥爛的濃湯。這些溪畔澤邊的野菜,能與諸侯當年的王鼎媲美。

這當然是蘇東坡的苦中作樂,但從他的《菜羹賦》中可以看出,兩宋時期,菜羹仍是平常人家的主要菜食。羹分葷素兩種,有錢人家用肉作羹,而蘇東坡當時經濟拮據,就用菜作羹,所用的原料,是大頭菜、蘿卜、薺菜,加上豆粉。由於蘇東坡十分強調烹調技術,對水、火、油都十分講究,尤其是掌握火候,怎樣才能煮爛,何時加豆粉為宜等等,都很有經驗。所以他將最普通的素菜加豆粉,能製作出最美味的“東坡羹”。

蘇東坡自稱“老饕”,是個美食達人,他的名頭又夠大,那個時候還沒有姓名權的保護,所以很多菜肴都被冠上了東坡的名字。這樣倒也好,小老百姓哪怕從來不讀蘇東坡的詩文,至少在餐桌上也久聞蘇東坡大名了。不像現在,因為有姓名權保護,你再也吃不到莫言獅子頭、馬雲豆腐的。所以建議名人適當開放自己的姓命使用範圍,以便於自己流芳百世。

2、皇帝來你家吃飯,清河郡王張俊接駕都上了哪幾道菜?

宋高宗趙構吃膩了自家食堂——皇宮禦膳房的飯菜,有一天很想到別人家裏去蹭飯。於是宣布起駕!到清河郡王張俊家裏去!

清河郡王的王府在清河坊,今天你到杭州去遊玩,河坊街的仿宋一條街就是他們家。別看張俊現在跪在嶽飛的墓前一臉苦相,那個時候,他老人家其實還是嶽飛的老長官,軍中勢力堪稱“大老虎”,在皇帝麵前也大大的得寵,他的府第就是宋高宗讓臨安府拆遷了200多戶人家給蓋起來的。

宋高宗去蹭飯當然不是一個人去,帶了宰相秦檜等文武官員一共161人。這個蹭飯隊伍也真算龐大了,其中還包括宋高宗的宮廷女廚師劉娘子。據說這位劉娘子在趙構還沒有當皇帝之前就在他的藩王府做菜了,趙構想吃什麼菜,她就在案板上切配好,烹製後進獻,趙構每次都十分滿意。按照宋朝宮廷的規定,主管皇帝禦食的官員叫尚食,隻能由男人擔任,而且是個五品官。劉娘子身為女流,不能擔任此官,然而皇宮裏的人還是多稱她“尚食劉娘子”。這位劉娘子算是我國第一位著名的宮廷女廚師了。把這樣一位女禦廚帶上,交流廚藝、互相學習的氣氛就十分濃厚了。

張俊不敢怠慢,豈隻是不敢怠慢,簡直是視為無上榮光。他招待宋高宗一行的筵席也確實十分隆重,堪稱南宋餐飲之代表。南宋人周密不知道怎麼搞到了張俊招待皇帝的菜單,在他的《武林舊事》第9卷裏詳細介紹了這份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