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旅遊須知:怎樣跟宋朝人打交道(1 / 3)

地陪:範仲淹。

不好意思,這麼晚把大家召集攏來,開一個緊急會議。

大家都已經拿到了房間鑰匙,裏麵的設施還可以吧?啊,——你問我PASSWORD?中國人一到哪兒第一個就問PASSWORD,好像離開了網絡就活不下去。大宋朝沒有互聯網、沒有路由器,哪來的PASSWORD!空調、電視機當然也沒有,要想寫信,桌上倒有文房四寶。大家艱苦一下,艱苦一下,穿越時光到大宋來,早就應該有思想準備的。

我這會兒把大家叫來是通報一些情況:

剛才,我們二八五號房的客人下去打熱水,為了搶一個老虎灶的龍頭跟其他的人發生了糾紛,吵起架來,二八五號的客人還用杭州話罵人家“六二”(杭州方言,活死人的意思),幸虧人家聽不懂,要是弄不好打起來,捉到縣衙門去,我們這趟旅遊也都泡湯了——其實,房間裏沒有熱水供應,你出幾個小費讓小廝給你打了送上來就是了,何必自己提著個水瓶子吃吃力力去打,還要跟人家吵相罵——出來旅遊麼,一要開心,二要想通,想通就要會用錢。

是啊,導遊都這麼講,導遊都希望你們多花錢,可是花錢也要花得值得。剛才還有一位團友告訴我,他急猴猴地已經去街頭小販那裏兌換了銀子,一兩官銀隻兌了三十個銅板回來,蝕煞老本!

所以,我要趕緊把大家叫攏來,開一個會,普及一下旅遊須知,免得再去闖禍惹事或者吃虧做冤大頭。

首先,我們先來認識一下身邊的人。哦,對了,我身邊這位是我們這一章的地陪範仲淹範老師,大家在中學的時候都讀過他的《嶽陽樓記》,鼓掌!鼓掌!歡迎範老師!

大家看我們旅店裏進進出出那麼多客人,這些客人都是從那裏來的?我可以明確地告訴你們,玩穿越過來的就我們這麼一個團,其他的都是大宋朝的子民。

1、走過三關六碼頭,宋朝的江湖都是哪些人在混?

你看街麵上來也熙熙,去也攘攘,感覺宋朝人民好像一個個行色匆匆“在路上”的樣子,其實,這是假象。

宋朝人民熱愛家鄉,誰不說咱家鄉好,一般都不輕易離開家鄉,如果要搞個統計調查的話,估計60%的人從出生到過世一般隻在一個地方呆著,老老實實,安安分分,從來沒有想過外麵的世界。一部《金瓶梅》,像西門慶這樣的角色一輩子也隻去過東京汴梁一趟,那還是去走蔡太師的關係遞門生帖認幹爸爸的,其餘時間都呆在清河縣一隅之地作威作福。來,來,我們聽範老師說:

中國有句成語叫“安土重遷”,出處是東漢班固的《漢書?元帝紀》:“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在一個地方住習慣了,生於茲長於茲,祖墳祖宅都在這裏,你還想跑到哪裏去?留戀故士,不願輕易挪動,把搬遷看得很重,不隨便遷移,這是我們大宋朝人的普遍想法。再則說了,我們宋朝的城市化進程也較之前代大幅提速,有台灣學者研究,宋朝是中國曆史上城市人口比例最高的時代,北宋為20。1%,南宋為22。4%,其後幾個朝代均不及我們大宋。除了汴京、臨安這樣的大都市,像導遊剛才講的清河縣這樣的小縣城也如雨後春筍,這些大小城市的城市功能越來越完善,娛樂、旅遊一條龍,應有盡有,大可以叫人足不出戶盡享繁榮。當然了,道路交通太不發達,不像你們這般飛機、火車日行千裏,我們宋朝人要出一趟門總得一年半載,俗話說出門一裏不如家裏,所以大家還是喜歡做井底之蛙,各自守著一口井。

——聽到沒有?聽到沒有?範老師講了,你們在這裏碰到的,大部分還是東京汴梁本地人,俗話說,強龍不壓地頭蛇,為了搶一個老虎灶搶一罐熱水,犯得著跟人家地頭蛇去鬧?弄得不好,碰著宋朝的皇帝、大官微服出行,你也去衝撞人家?不是導遊嚇你們,開封府那個老包市長最喜歡微服出行了,不過,他倒也好認,麵皮比較黑額角頭還有一隻月亮掛在那裏。

當然了,在我們旅店住下的總還是旅客為主,那個時候同城約會開鍾點房的,那真是聞所未聞的——你不要壞笑!看你的樣子就是開慣鍾點房的,當心紀委查開房紀錄!——導遊我歸納起來,那個時候,走出家門闖蕩江湖的大凡有三類人:

第一類是做官的,像我們範老師,今天在這裏做官,明天一紙調令到另一個地方上任了,這叫宦遊。宋朝的地方官員大多三年一任,連任者較少,常常調任其他地方。這種宦遊最少負擔,沿途都有當地政府接待,等於是公費旅遊,隻不過宦遊的人當中有人春風得意,“把酒臨風,其喜洋洋則矣”;也有人灰心喪氣,“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範老師的千古名篇《嶽陽樓記》已經把這兩種宦遊人生寫得淋漓盡致。遭遇不同,心境不同,遊法也自然不同。像我們的前一站地陪陸遊先生那樣騎驢出劍門也算是宦遊人生,隻是他的官做得不大,以至於連匹馬都騎不上。我們範老師就比他厲害,上馬為將下馬為相,事實上,範老師也是那個時候的大旅行家,一生任宦四十年,足跡遍布全國各地,他每到一地,在工作之暇多登覽當地的山水風光,給我們留下了不少優美的遊記散文。——你問範老師《嶽陽樓記》是怎麼寫出來的?哈哈,範老師倒還真沒去過嶽陽樓!他的朋友滕子京出任巴陵郡守,讓人畫了一幅嶽陽樓的圖畫寄給範老師,範老師發揮想像力,點染一下景物,發一通議論,就這麼寫了一篇課文出來,厲害吧?鼓掌!鼓掌!再次為範老師鼓掌!不過,公款旅遊的事就不要渲染了,那個時候還沒有八項規定,做官宦遊也算是一種福利。

好了,來說第二類人。第二類是讀書人,赴州、府及上京趕考,這叫遊學,四年一次大比之年,天下士子紛紛出動,等於是集體串聯,且不管能不能魚躍龍門攀龍附鳳,先自飽覽一番祖國的大好河山,美其名曰:“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也是好的,反正盤纏、路費都是家裏出的。若是路上還能演出“倩女幽魂”式的愛情故事,那當然更加浪漫且充實。你不要豔羨人家,這些大宋朝的莘莘學子平時在家長和塾師的高壓監督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過著類似苦行僧的日子,初到東京汴梁,繁華的都市,聲色犬馬對他們都是不小的誘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各種本能及心理的壓力愈重,渲泄的欲望也就愈強烈。而一旦金榜題名,立刻成了萬人仰慕的社會菁英,“人生得意須盡歡”,當捷報飛至,“漫卷詩書喜欲狂”。於是,緊繃的神經一下子鬆馳下來,各種平時積壓的渴望噴湧而出。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你要想過他們的生活,那你就要先吃得起十年寒窗的苦!範老師,我說得對嗎?

第三類,第三類則是商人了,像西門慶府上的韓道國是西門大官人雇傭的職業經理人,就要走南闖北替東家長途販運。這些人雖然也闖蕩江湖,跑過三關六碼頭,但宋朝跟中國曆史上的所有朝代一樣,從來都不提倡“重商主義”,商人再有錢再有能耐也還是不太被人看得起的,對他們的評價隻有一句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像韓道國那樣拚死拚活替西門慶賺銀子,到頭來家裏的老婆王六兒都被東家西門慶給偷走了。

以上三類人應該是我們碰到的主體了,如果說還有什麼大規模的遷徒、移動,那就隻有逃荒的難民了,當然難民是用不著投宿正店、腳店的。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春,正是王安石變法的年份,這一年天下大旱,饑民流離,汴京城裏一下子湧來一大批饑腸轆轆、麵呈菜色的難民,神宗皇帝憂形於色,當朝嗟歎。王安石當然不以為意,說:“水旱常數,堯、湯所不免,此不足招聖慮。”但他顯然低估了事情的嚴重性,他那幾句話也不足以打消皇帝的憂慮。這個時候,有個管城門的小吏鄭俠畫了一幅《流民圖》獻給神宗皇帝,圖畫上都是流民扶老攜幼的困苦之狀,皇帝看了果然十分震驚,當即下旨罷免王安石、停止新法的頒行。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有人用一畫打倒了一位當朝宰相。所以,我們下次到街上行走,看到難民模樣的也要注意避讓,連宰相都要栽在他們手裏,我們還是少惹是非。

怎麼?你還有興趣探討這個《流民圖》?看來你這位先生倒真是對曆史肯鑽研的——所謂《流民圖》的流民,其實就是逃荒的農民。鄭俠不過是一個小官,他敢於又繪圖又上疏,指名道姓胡說八道誣告宰相,很可能是受到了保守派大臣的唆使。整個的事件策劃得非常巧妙:攻訐者事先知道了神宗的猶豫心理,這至關緊要。把逃荒的農民繪成《流民圖》也是富於巧思的,圖片宣傳總是比文字宣傳來得有力。我們現在講讀圖時代,其實那個時候也一樣,讓身處深宮廣殿之中看慣了錦上添花的皇帝和太後們,猛地一下子看看從未見過的老百姓的顛沛流離之狀,“少見多怪”就可能引起轟動效應。果然,這個精巧的設計奏效,兩位太後流淚了,神宗的疑心也更大了,你王安石這個宰相還能當得下去嗎?一場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就被一幅小小的圖畫給搞掉了。

這個故事也說明:盡管大宋朝經濟繁榮、天下熙攘、南來北往、熱鬧非凡,但真要是走江湖的人多了,朝廷還是擔心的。範老師剛才說得對,中國的農業社會根本還在於安土重遷,而不是背景離鄉。像《水滸傳》上描寫的那樣,個個都在路上,“說走咱就走,天上的星星參北鬥”,大家風風火火闖九州,那就要鬧出事來了。

總結一下:大宋朝不提倡促進旅遊經濟,人家經濟已經夠繁榮了,世界第一,用不著靠旅遊來拉動內需,所以,我們也不要以為自己是遊客,遊客利益至上就自覺高人一等,大家還是和平共處、平等相待,好在大宋朝的道德水準和全民素質比我們今天不知要高多少,人家可是“存天理,滅人欲”講理學的,跟宋朝人打交道,你不用擔心坑蒙拐騙,你不用擔心假冒偽劣,你不用擔心缺斤少兩,你不用擔心以次充好,這裏沒有三聚氰胺,這裏沒有PM2。5,這裏沒有轉基因,這裏沒有電信詐騙。可以這麼說,我們現在來到的絕對是個“君子國”,宋朝人的誠信簡直讓你不敢相信:

清朝一個姓徐的老頭輯錄編纂了一本《宋人小說類編》,其中的第4卷《傳奇》中就記載了一個故事。汴京礬樓旁邊有一家茶肆,桌椅整齊,衛生清潔,所以生意很好。福建邵武有一個姓李的邀客在此飲茶,結果把數十兩金子遺失在茶肆的桌子上。三四年後,李先生又來到這家茶肆,說起當年失金之事,茶肆主人當即將收藏好的那包金子從櫃台裏拿出來交還,一秤,分毫不差。李先生為感謝店主,想分一半給他,被店主拒絕;想請店主礬樓飲酒致謝,店主也堅辭不肯。這麼一則拾金不昧的故事,體現的是我們大宋人民的高風亮節,這樣的故事要放在今天都可以上“感動中國”了。

誰是最可愛的人?大宋朝人民就是最可愛的人。

跟這麼一群最可愛的人打交道,你用不著顧忌、用不著擔心、用不著害怕,用不著緊張——什麼?你剛才兌銀子的那個小販?一兩官銀隻兌給你30個銅板——那個小販不是宋朝人!沒聽說過在大金國都流傳這麼一首歌嗎?

俺們那個宋朝人,俺們宋朝人都是活雷鋒——那個小販不是宋朝人。

好了,好了,碰到個把無良商販也是難免,怪隻怪你自己太性急,沒搞清外彙牌價就去盲目兌換,這個我等下要說,也是旅遊須知,我們現在還是先把怎麼跟宋朝人打交道講清楚。

要打交道首先就有一個稱謂、語言關。

2、小姐不要亂叫,養娘未必是娘。

人在江湖,我們來自五湖四海,大家南腔北調,又如何交流呢?這個你倒不用替古人操心,現在有普通話,宋朝也有普通話,隻不過今天的普通話以北京話為基礎,宋朝的普通話當然是以開封話為基礎了,後來遷到了杭州,仍舊把開封話移植過來,所以現代的杭州話與周邊的南方語係截然不同倒有些接近河南話,語言學上稱為“南宋官話”。剛才二八五號房間的客人用杭州話罵人家“六二”,我告訴你要小心啊!很多杭州方言都是從這裏移植過去的,說不定人家聽得懂!

語言的問題解決了,還有一個要注意的是稱謂。人在江湖嘴巴要甜,大伯大媽地叫人家,你敬人一尺人還你一丈,總是不錯的。但是,語言是進化的,稱謂當然也在變化,宋朝的稱謂跟今天還真有些大不一樣。

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天你在大街上問路,看到一位漂亮的年輕美眉,你上前稱人家一聲小姐,人家就不高興:你媽才小姐呢!因為“小姐”這個詞在今天的詞彙學意義上已經等同於“雞”了,盡管這個詞彙與它相對應的“先生”一起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曾經是開化、文明、新生活的用語。說來也巧,宋朝時“小姐”也隻是對樂戶等地位低下的女子的稱呼,所以,你見了宋朝的年輕妹紙千萬不能稱“小姐”,要稱“小娘子”,當然了,娘子前麵一定要加小,否則那是人家老公的專屬經濟區,你不可以去占便宜。

“小姐”是對賣藝、賣唱的樂戶女子的稱謂,也可以說是當年的三陪;而專職的妓女則又有另外的稱呼,叫“行首”,當然也有沿有前朝的稱呼,叫“錄事”的。上一站的地陪陸遊先生跟我講過一個笑話:蘇東坡的次子蘇過於宋徽宗政和年間來到汴京,有人將一個妓女稱為“錄事”,他嚇了一跳,以為是什麼官職,後來翻書去查了一查,原來那是唐代的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