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重:2155公斤
正常起飛重量:3155公斤
動力:中島榮31型14缸風冷活塞發動機驅動一具住友漢密爾頓三葉定速螺旋槳,直徑3.05米
起飛功率:1230馬力,最大速度:554.2公裏/小時(高度6400米)
爬升性能:達到6000米高度需時7分35秒
實用升限:10300米
俯衝限製速度:740.8公裏/小時
航程:1520公裏(正常)或2190公裏+全速30分(帶副油箱)
武裝:99式2號20毫米機炮2(機翼內,每門炮備彈125發)和3式13.2毫米機槍3(機翼內2機頭處1,每挺機槍備彈240發)
炸彈:60公斤炸彈2枚或250公斤炸彈1枚或500公斤炸彈1枚或火箭彈4枚
副油箱:150升副油箱2(翼下)
(九)金星零戰A6M8零戰54/64型
早在零戰32型開發階段,日本海軍方麵就已經第一次開始考慮用大功率的金星發動機取代潛力有限的榮係列發動機的可能性。不過在當時,榮21型發動機的功率基本上還夠用,對於換發的要求還不是很急迫,所以這個想法從設計階段就被放棄了。
軍方第二次產生換裝金星發動機的設想是在1943年10月。因為痛感榮係列發動機動力已經嚴重不足,加上有必要為中島飛機公司轉產2000馬力級的譽發動機騰出製造能力,日本海軍方麵向三菱重工方麵發出要求,希望從零戰52型開始,換用更大功率的金星60係列發動機。
三菱重工方麵經研究後認為,換裝金星發動機的話現有的零戰的機體強度明顯不夠。如果在進行機體補強作業,重量增加而且機體內部空間縮小的零戰航程將有大幅度下降。與其那樣還不如集中精力大批量生產剛剛定型投產沒多久的雷電戰鬥機和抓緊研製零戰的換代產品17試艦戰(即艦戰烈風)更合算。三菱重工方麵對於雷電的生產和烈風的研製都實在是過於樂觀了一些。對於日本海軍來說,以太平洋上眾多島礁為基地迎戰來襲的美軍航空母艦特混艦隊是一種標準的作戰方式。
作為一種防空截擊機,航程較短的雷電要部署到日占島嶼上需要動用航空母艦進行運輸,日軍認為不是很劃算,尤其是在戰爭末期日本航母出海就等於被擊沉的時候就更是如此。三菱公司關於在前沿島嶼上大量部署雷電困難不少。曆史上就沒有一架雷電配屬到南太平洋的島礁基地,某些已經換裝了雷電的部隊在奉命前出到硫磺島作戰時,都不得不再重新更換成較老的零戰,非不願也,實不能也。而烈風戰鬥機性能雖然可以滿足要求,但是進度太慢。以成熟可靠的零戰機體搭配上同樣成熟可靠的金星發動機,研製一種性能全麵提高的零戰加強型難度不大花費的時間也不會太長,這才是烈風服役前最合適的過渡產品。在這以後,由於對雷電的性能感到失望,海軍方麵反而大幅度的削減了雷電的產量。而17試艦戰的研製進度更大大低於三菱方麵的希望,一直到戰爭結束時,烈風仍然處於原型機試製階段。
時間進入1945年,為了提高更重要的譽係列發動機的生產能力,中島飛機公司徹底停止了榮係列發動機的生產,這就意味著以後零戰將再也沒有新的發動機可用。這就迫使日本海軍方麵和三菱重工第三次考慮用1560馬力的金星62型發動機徹底取代榮係列發動機的可能性。這就是俗稱為金星零戰的A6M8零戰54型。金星62型發動機不是戰爭末期日本最先進的航空活塞發動機,但肯定是最好的航空活塞發動機。日本陸軍在Ki-613式飛燕戰鬥機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末代製式戰鬥機Ki-1005式戰鬥機就采用了這種發動機。3式戰鬥機由於采用的是水冷活塞發動機,細長的機體改裝大直徑的風冷活塞發動機相當困難。即便如此,從1944年下半年提出規劃,到1945年初5式戰鬥就服役了。如果三菱公司從1943年下半年開始研製金星零戰,到1944年中服役的可能性應該很大。由於三菱公司方麵的原因,使最有希望大幅度提高零戰係列性能的金星零戰晚問世了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