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3 / 3)

方孝孺的悲劇

中國曆代的開國君主和賢臣,誰不認真總結前朝治亂的經驗和教訓呢?但保得住子孫後代百世千秋嗎?《古文觀止》裏有一篇文章叫《深慮論》,不知道在座有沒有人看過?有興趣的可以找來看一看。作者是明朝的方孝孺,是朱元璋的孫子建文帝的老師。朱元璋死之前,讓方孝孺給建文帝當老師。建文帝登基後,他就寫了一篇《深慮論》,把曆代興衰的經驗教訓羅列出來給建文帝看。

《深慮論》中說,秦始皇總結了春秋戰國的亂因,是因為諸侯分封,然後他就搞郡縣製、大一統。但秦始皇搞郡縣製,沒幾年就完蛋了。先是陳勝、吳廣起義,然後是楚漢相爭、劉邦統一天下。劉邦根據春秋戰國和秦朝的這麼一個曆史經驗,就搞了郡縣製和封建製的結合,一方麵搞中央集權,一半的土地拿來行郡縣製,一半的土地拿來行封建製。但是,封建製這些諸侯王老是造反,不聽中央的。隻要有機會,隻要自己強了一點,就想篡黨奪權。所以,漢武帝實行“推恩製”,才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西漢又出現了外戚專權,出了個王莽篡位。好容易劉秀建立了東漢,安定了一段時間,又出現外戚和宦官專權,引起了漢末大亂、三國逐鹿。

到了魏晉時期,重新改製,搞九品中正製。九品中正製,既非封建製,又非郡縣製,結果搞得莫名其妙。因此晉朝的江山不長,十多年後“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就僅剩半壁江山了。以下東晉南北朝,都是很糟糕的。到了隋唐統一,唐太宗根據曆朝曆代的教訓,又搞了他的那一套辦法。但是,他就不知道他身邊有個美女武則天,要奪取他的天下,也沒有意識到會有藩鎮之亂。到了宋太祖趙匡胤,根據唐末五代的經驗教訓,杯酒釋兵權,加強文官隊伍,降低軍人的權力。國內倒是一派繁榮了,但是宋朝的結局也不好。

宋代的文治古今無二,曆代的文治都達不到宋朝文治的高度。那個時候出了範仲淹、歐陽修、蘇東坡、司馬光、二程、朱熹等數不清的人物,我們現在的文化界能出這樣的人物嗎?出不了。那時候還出包公,我們現在看見包公沒有?包工頭倒是不少。

但是,宋朝與周邊遊牧民族國家在關係上就很可憐了。西夏隻有寧夏、甘肅那麼一點點地方,北宋那麼強的武裝力量就拿他沒辦法。宋仁宗的時候,科學技術已經是世界第一,GDP據說占了全世界的40%了。在一次跟西夏人作戰的時候,光火箭就用了幾十萬支,才遏製住西夏人的騎兵。西夏人全部加起來也就一百多萬人,而中原人口到宋仁宗時,基本上有一億人了,但就是不能平定西夏。最後還跟他握手言和,隻能承認他的割據政權。和遼國相比更窩囊,每年送幾十萬兩銀子去買和平。遼國還算守信用,澶淵之盟以後,就不來攪亂了,每年吃你幾十萬兩銀子,感覺也可以。但是,女真人一來就全亂了。女真是東北山裏的漁獵民族,才幾十萬人,一年工夫滅遼,一年工夫滅宋。好在有長江天險,南宋才苟且偷安,又玩了一百五十年。

南宋這一百多年也不得了。當時科學技術發達,商業貿易、外彙收入也非常大。除了近代,曆朝曆代的外彙收入,隻有南宋最大了。南宋跟北邊沒有什麼貿易,江山也丟了一半,還剩多大一個地方呢?北方少數民族那麼強,要維持軍隊,又要加強防備,還要養那麼多官吏,怎麼辦?隻有外貿。包括我們廣東海裏打撈的南海一號,就是南宋初年的船,搞海外貿易的。後來,蒙古人來了,才徹底完蛋了。

方孝孺寫這些,就是總結曆朝曆代治亂的經驗教訓。兩千多年下來,凡是開國皇帝都非常精明。朱元璋根據曆朝曆代的經驗,也搞了這麼一套,看起來很完美,但是,屍骨未寒,他的嫡長孫很快就被他四兒子燕王朱棣把江山奪走了。朱元璋算是最精的了,還是沒能保住他的嫡長孫。

方孝孺寫《深慮論》給建文帝看,寫得好不好?太好了。管不管用?不管用。方孝孺也是悲劇啊。墨跡未幹,建文帝就被朱棣廢了,方孝孺也被朱棣誅了十族。

所以,莊子這裏說“師治而無亂乎?”這些治國的經驗靠得住嗎?靠不住。“師是而無非乎?”我們學先進、學英雄、學偉大的人物,能成就嗎?未必能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