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歲時節日類(1 / 3)

過年(春節)

春節俗稱過年。年,古時又叫歲。我國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便以歲紀年,那時把木星走完一周定做一歲,歲首則有各種喜慶活動。漢武帝太初元年創立了太初曆,俗稱夏曆,確定正月為歲首,初一叫元旦。後來為了避免與陽曆的元旦相混,把民間傳統的元旦叫做春節。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一般認為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末的祭神祭祖活動。農曆的正月(一月)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時間立春是在農曆臘月下旬),所以定名為春節。節日具體時間最後的確定,應該跟這個時間對農業勞作影響最小有關。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為29日),稱之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在一起吃年夜飯,年夜飯以後有熬年夜(守歲)和發壓歲錢的習俗,表示從農曆上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來年的第一天,因此,對這一節日又稱之為過年。

大年

在民間,特別是農村地區,有小年和大年之別。大年,從臘月最末一天開始,一般認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說法。但各地仍有差異,如:(1)指農曆春節,有時包括除夕和節後數日。元乃賢《新鄉媼》詩:“數來三日當大年,阿婆墳上無紙錢。”(2)四川、貴州等部分地區指農曆正月十四(即元宵節前一天)為大年。(3)有些地區隻指臘月三十為大年。大年三十到來之前,別的門飾可以不要,但一定要貼上一副紅彤彤、喜洋洋的對聯。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一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即使常年在外工作的人們,此時也一定要趕回家團聚。中國人的傳統裏有形形色色的飯局,但天字一號重要的當屬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飯。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除一般年俗外,逛廟會則為舊時各地過年的重要習俗。

小年

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習慣各異,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稱臘月二十三或臘月二十四的祭灶節為小年。也有不少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冬至節氣在有些地方也叫做小年。此外,還指農曆臘月是小年(即臘月是二十九天)的年份。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幹幹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舊俗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這天祭灶,送灶王爺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畫焚化),向玉皇大帝報告他所在的一家在過去一年的表現。為了讓灶王爺說好話,要供奉糕、糖、瓜、果之類的供品,送行時還要用糖糊在他的嘴上,讓他上天美言好事。到除夕(年三十)再把灶王迎回來,就是請(買)一張新的灶王畫(畫上畫有灶王爺和他的夫人灶王奶奶)供在廚房。畫的兩側通常貼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橫批:一家之主。

除夕

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夜,因常在陰曆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舊時,大年三十叫歲除,所以是日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詩:“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除夕這一天,家裏家外不但要打掃得幹幹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祥瑞圖案的新衣。其俗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活動。據《呂氏春秋·季冬紀》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鬁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所撰的《風土記》。這一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好日子。北方風俗較為一致,過年包餃子;而南方各地則不同,或做年糕,或包粽子,或煮湯圓,或吃米飯等,年俗不一。餃子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圍爐

大年夜全家大小,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一起聚餐,叫做圍爐。圍爐是我國閩南及台灣地區一種傳統的民族民間風俗,蘊涵並凸顯著團聚、團圓的主題和基調。參加圍爐的人,不論大小,桌上的每樣菜都得下筷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討吉利。圍爐時桌上的每樣菜都是很有意思的:魚圓(丸)、蝦丸、肉圓取意“三元”,象征一家人團團圓圓;蘿卜,台灣和閩南一樣均叫做菜頭,意為好彩頭,有吉兆祥瑞之意;全雞的雞,台灣語諧音家即食雞起家;一些油炸食物,因為經過油煎火炸,以示家運興旺、紅紅火火;蚶,台灣詰解作胖,吃蚶,取意發財發福。圍爐進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淨連根煮熟後,吃時也不咬斷,而是從頭到尾,慢慢地吃進肚裏,以祝福父母長壽。圍爐時,如果家裏有人外出,來不及趕回,也要空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大小對他的思念。

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春節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清人顧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依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通常是正月初一,家長帶領小輩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以吉祥語向對方祝頌新年,卑幼者必須叩頭致禮。主人家則以點心、糖果、紅包(壓歲錢)熱情款待之。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把它叫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隻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裏,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拜年不僅古今盛行,兄弟民族同樣流行。藏族同胞拜年時,要敬獻哈達;回族同胞拜年時,要互送香油;布依族青年男女相互串門拜年,結伴遊玩,盡興方歸。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短信拜年、電話拜年、郵件拜年和視頻拜年等。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相傳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著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裏健康吉利。漢代,出現了專門用於佩戴玩賞的錢幣狀避邪品。唐代宮廷裏,春日散錢之風盛行。宋元以後,過年給孩子“壓歲錢”已成為民俗。明清時期,“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所以,清人吳曼雲《壓歲錢》詩雲:“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民國以後的壓歲錢基本和今天很相像了。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貼(掛)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都很普遍,濃色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廣大民眾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是一種祈福民俗事象。年畫,跟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曆史上,我國形成了三個年畫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它們分別代表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現今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女。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習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景。民國初年,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合二為一,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貼春聯

春聯俗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雅稱楹聯。喜慶的大紅春聯貼在門上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它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辟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民間文學形式。傳說春聯的普及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辟邪之意,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製(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春聯與門神的功用相當,隻是春聯由神荼、鬱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則沿著繪畫方向發展。二者都具有祈福、辟邪、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

貼門神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現在許多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俗。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威武的象征,所以,我國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手裏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上門來的鬼魅戰鬥。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門的旁邊,故家家戶戶於春節戶懸桃符,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上。東漢應劭《風俗通》中引《黃帝書》雲:上古有神荼、鬱壘二兄弟,居度朔山。山有一桃樹,樹蔭如蓋。每天他們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有惡鬼為害人間,便縛之喂虎。傳說中的神荼、鬱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後,又有畫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有詩雲:“當年惡夢驚唐王,秦瓊敬德守門旁。傳到草民小茅舍,也請將軍佑吉祥。”《西遊記》中便有唐王做惡夢,要秦瓊、尉遲敬德守宮門的故事。

貼窗花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窗花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以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數量較大。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各種剪紙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窗花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體現了窗花古老而豐富的文化內涵。

窗花比其他剪紙樣式更能代表剪紙的藝術語言,作為節日的一種民俗活動事象,更重要的是成為人們審美交流的對象和載體。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期,中國古代先賢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經司馬遷等人提議,漢武帝下令改定曆法,責成鄧平、唐都、落下閎等人製訂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農曆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其中既包括相關的諺語、歌謠、傳說等,又有傳統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工藝品、書畫等藝術作品,還包括與節令關係密切的節日文化、生產儀式和民間風俗。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具體表現,具有很高的農業曆史文化的研究價值。2011年6月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方便記憶,人們把24個節氣名稱中的一個字連接起來編成歌訣: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七十二候

七十二候候,中國最早的結合天文、氣象、物候知識指導農事活動的曆法,源於黃河流域,完整記載見於公元前2世紀的《逸周書·時訓解》。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平年365天為七十三候,為與二十四節氣對應,規定三候為一節氣,一年為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個物候現象相應,稱候應。七十二候候應的依次變化,反映一年中氣候變化的一般情況。其中植物候應有植物的幼芽萌動、開花、結實等,如萍始生、苦菜秀、桃始華;動物候應有動物的始振、始鳴、交配、遷徙等,如鴻雁來、虎始交;非生物候應有始凍、解凍、雷始發聲等,如水始涸、東風解凍、虹始見、地始凍。七十二候的起源很早,對農事活動曾起過一定作用。雖然其中有些物候描述不那麼準確,其中還有不科學成分,但對於了解古代中原地區的氣候及其變遷,仍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元旦

元旦,據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曆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中國古代元旦曆來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初一。從漢武帝起,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中華民國始為公曆1月1日,不過當時並未正式公布。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得以明確。為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鑒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一月初一日改稱為春節,陽曆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並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因此,元旦在中國也被稱為新曆年、陽曆年(與之相應,春節稱為舊曆年、陰曆年等)。中國古代的元旦習俗,即現代中國所稱之為春節的習俗;現代中國對元旦的慶祝,較之春節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機關、企業會舉行年終集體慶祝活動,但民間活動很少。

賀歲

賀歲就是慶賀歲末。《現代漢語詞典》釋義:賀是慶賀,歲是年,賀歲也就是表示慶賀(新)年。從民間文化和民間生活去發現和追溯,賀歲事象也是有民間來源的。舊時我國的梨園有個傳統,每逢年關歲末,必會聚合大幫名角兒唱一出大戲,內容都是與春節關聯的吉祥喜鬧類,各位角兒都使出看家的本領。演出目的就是感謝觀眾多年的厚愛,與義演無異。從我國傳統文化和民俗文化去理解賀歲文化及其事象,那麼其內容一定與祝賀新年、春節等有關。中國的賀歲文化是春節文化的特有產物,不容盲目更改其固有的賀歲內涵。賀歲活動必須具備以下標準:一是主題以喜慶吉祥為主,為節日裏圖個吉利;二是內容與過年有關;三是目的主要是酬謝和報償。文化市場所謂的賀歲文化是近幾年由出版商、影視界和娛樂媒體承襲現代西方賀歲理念,忽視我國傳統賀歲蘊涵,忽略傳統民俗心理,進行文化市場運作而表現出來的一種文化現象,與真正的賀歲並不相關。

破五

農曆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舊時,漢族民間過春節有很多習俗禁忌,如不得用生米做飯,婦女不能用針縫紉等,在過了初五之後即告解除,故而稱此日為破五。破五是勞苦大眾祈求吉利、幸福的日子。這一天,有一種叫做趕五窮(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的風俗。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每間房屋裏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轟將出去,讓它們離我們遠遠的,越遠越好。尤其放“二踢腳”(兩響)稱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人們從初一至初四已經四天沒幹活了,日出之前放炮崩窮後,要努力幹一天活,稱恨窮。破五意味著隻要在新的一年裏,不辭勞苦勤勤懇懇,便可過上好日子。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據說,這樣可免除讒言之禍。習慣上,過了破五,商店酒樓五行八作方才正式開張從業。隻是由於地域不同,節日習俗也有差異。

人日

人日,又稱人生日、人慶、人勝節等,時間在農曆正月初七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得到重視。在古代民間,人日有戴“人勝”和互贈“華勝”以及登高賦詩的習俗。南朝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古時以人日這天的天氣情況,來占卜一年的凶吉。若天氣晴和,則人類繁衍興旺;若天氣陰沉,則有災禍病疫。唐代溫庭筠在《菩薩蠻》一詞中寫道:“藕絲秋色淺,人勝參差剪。”在浙江地區,男女老少人日均要以秤稱體重。在四川夔州,“俗重諸葛武侯,以人日傾城出遊八陣跡上,謂之踏跡。”人日節也是仕女出遊與文人墨客登高賦詩的日子。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舊時也有過人日的習俗。錫伯族在人日要吃餃子、年糕、麵條,以象征年高長壽。

餉太平

人日(正月初七)這天拿飴糖掇炒米做成圓團,叫做太平團,據說吃了能夠一年太平。有的拿去饋贈別人,叫做餉太平,亦即想太平或享太平之意。據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誌》載,安徽人在人日“以飴糖掇炒米成團,謂之太平團,食之一歲人口太平,且以饋餉他人,謂之餉太平,俗以為想太平之意”。人日慶宴民俗,最早見於南朝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初七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據傳人日吃七寶羹,可以祛病辟邪。後來不斷充實新內容,如薦祖祈福,仕女出遊,食米團與煎餅,吃線麵慶壽,以及懷念家鄉,尋古踏跡等。人日習俗各地不盡相同:福建泉州“是日取菜果七種作羹,名七寶羹”;廣東“人日,以菜七樣煮食,雲益壽,競抬神出遊,各村落設供,以兆一歲平安”;浙江“家家吃疊沙團子,俗名曰人口團,食者可一年人口平安”;湖南則“食煎餅,於庭天作之,雲熏天”,這是祈禱上蒼降福免災;陝北“用糠著地上,以艾炷灸上,名救人疾”。

元宵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複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唐朝詩人盧照鄰在《十五夜觀燈》中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均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