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當年,書聖王羲之的理想並不是當一名藝術家,而是馳騁戰場殺敵無數的將軍。王羲之從小就被父輩灌輸愛國思想,以北伐複國為己任。他把其他男生玩魔獸世界的時間,都用來苦練武功。書法,隻是業餘愛好而已。
王羲之是功夫高手,這可不是杜撰,不是故事新編。眾所周知,王羲之的官職是寧遠將軍,那可是貨真價實的武官,沒有金剛鑽,豈敢攬瓷器活?“入木三分”這個成語,說的就是王羲之把字寫在一塊木板上,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一直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木工驚歎王羲之的筆鋒力度。其實內力不深厚的人誰能做到這點,你試試?
就在王羲之滿腦子鐵血戈馬,報效祖國的時候,生活與他開起了玩笑。19歲那年夏天,當朝太尉郗鑒欲在宰相王導家,為自己的女兒覓婿。王家子弟玉樹臨風瀟灑飄逸,管家一路目不暇接,最後來到東院書房,隻見靠牆的床上有個青年人,仰臥袒胸,展露著完美的八塊腹肌,渾不把相親當回事。回去,管家把耳聞目睹之情景一一向郗鑒彙報。誰知這老爺子是朵奇葩,聽了這種事,不但不生氣還肅然起敬:德智體全麵發展,我的女婿就是他了。這就是“東床快婿”這句成語的出處。後來,王羲之在全國出名了之後,郗鑒坐在太師椅上很得意地煽情:他如此掩飾鋒芒,也沒瞞過老夫識貨的眼光。
王羲之結婚後,掌管會稽,右將軍軍銜。他覺得英雄終於有了用武之地,可是他悲哀地發現,無論他走到哪裏,大家隻關心他的書法,好多次的軍事會議,最後都演變成書法討論會。最著名的一次是公元353年3月3日,他奉旨在蘭亭召開“北伐複國”會議。那天到會42人,都是軍方代表及省軍級幹部。會議結束的那天晚上,大家飲酒賦詩,彙詩成集,喝得醉醺醺的王羲之揮毫作序。這種會議在軍中是常有的事情,王羲之也就沒放在心上。誰知不久,竟然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同時傳來:好消息是他的醉酒之作《蘭亭序》被書法界評為“天下第一行書”,獲獎理由是:用筆果斷渾然天成,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就各不相同;壞消息是,上頭認為王羲之不適合待在軍營。王羲之撲到父母墳前大哭一場。
卸任後的王羲之憑書法《蘭亭序》紅透全國。唉,潛能都發揮出來了,想不紅都很難,從此中國掀起了向王羲之同誌學習的高潮。粉絲無數。最高規格的粉絲有兩個,一個是大名鼎鼎的唐朝皇帝李世民,他公開宣稱——“心慕手追,此人而已”。但當時的《蘭亭序》已經成為王家的傳家寶,秘不示人,他公開求之不得,竟然派下屬使用齷齪手段獲得。另一個粉絲是南梁皇帝蕭衍,此人本來荒淫無恥,自從研習王羲之的字後,從此不近女色,86歲高齡去世,40年未碰女人。他說,看王羲之的字,快感如情愛,是瞬間而逝的奢侈。真是變態啊。
一把手之所愛,即群臣之所愛。連皇帝都對王羲之的書法鍾愛不已,販夫走卒能不盲目跟風?每次他家一倒垃圾,大家都蜂擁而上,看有沒有王羲之的練筆。每年除夕他家都沒法貼春聯,因為常常前腳貼上,後腳就被人偷偷揭走。卸任後的王羲之在心灰意冷之際,倒變得平民起來,他靈機一動,很惡毒地寫:“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等著偷對聯的人一看這也太不吉利了,遂掃興而歸。翌日,王羲之大筆一揮補幾個字,變成了“福無雙至今日至,禍不單行昨夜行” 。看著眾人囧樣,王羲之捉狹大笑。再比如,他家門後,經常有人撒尿,王羲之寫:不準隨處小便。過了幾天,竟然有人把此字揭去掛於中堂。王羲之很納悶,靠,這個也能大雅之堂?去尋究竟,隻見人家中堂上赫然貼著:小處不準隨便。——真是防不勝防啊。
這樣的例子,實在數不勝數。公元361年,王羲之死於家中,終年58歲。一個將軍,不以軍事才幹而出眾,不以兵學而被人推崇,卻以書法流芳百世,不知是王羲之幸與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