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是人類特有的精神現象,是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追求和奮鬥目標,是古今中外的智者共同探討的課題。

古希臘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柏拉圖,撰寫了《理想國》一書,提出了理想範疇,描繪出了一幅由哲學家來統治,公民劃分為衛國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個階級,男女平等的烏托邦式理想國家。

德國哲學家格奧爾格·威廉·弗裏德裏希·黑格爾說,“人是靠思想站立起來的”,“目標有價值,生活才有價值”,“理想的人物不僅要在物質需要的滿足上,還要在精神旨趣的滿足上得到表現”。

俄國著名小說家、評論家、劇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講,“理想是指路的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

在中國,古代是用“誌”表示理想的。如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孟子說,士貴立誌,誌不立則無成。曹操說,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諸葛亮講,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明朝王守仁說,仁誌不立,則如無舵之舟,無勒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到了近現代,人們才逐漸使用理想一詞。當代詩人流沙河(本名餘勳坦)用詩的語言對其進行了形象的解讀: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饑寒的年代裏,理想是溫飽;溫飽的年代裏,理想是文明。離亂的年代裏,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裏,理想是繁榮。理想如珍珠,一顆綴連著一顆,貫古今,串未來,瑩瑩光無盡。美麗的珍珠鏈,曆史的脊梁骨,古照今,今照來,先輩照子孫。理想是羅盤,給船舶導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載著你出海遠行。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折磨著你那進取的心。理想使你微笑地觀察著生活;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理想使你忘記鬢發早白;理想使你頭白仍然天真。理想是鬧鍾,敲碎你的黃金夢;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那隻不過是它的副產品,而更多的是帶來被誤解的寂寥,寂寥裏的歡笑,歡笑裏的酸辛。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偉大;有理想者就是一個“大寫的人”。世界上總有人拋棄了理想,理想卻從來不拋棄任何人。給罪人新生,理想是還魂的仙草;喚浪子回頭,理想是慈愛的母親。理想被玷汙了,不必怨恨,那是妖魔在考驗你的堅貞;理想被扒竊了,不必哭泣,快去找回來,以後要當心!英雄失去理想,蛻作庸人,可厭地誇耀著當年的功勳;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終生,可笑地詛咒著眼前的環境。理想開花,桃李要結甜果;理想抽芽,榆楊會有濃陰。請乘理想之馬,揮鞭從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同理想一樣,信念也專屬於人類。漢語詞典對信念的解釋是:信念是自己認為可以確信的看法;對某人或某事信任、有信心或信賴的一種思想狀態。張天勇認為,信念是對人生最高價值的理解和追求,反映了人與世界的關係,是對自身力量能夠達到的限度和期望的限度的反映。吳潛濤認為,信念是人們在一定認識基礎上確立的對某種思想和理想堅信不疑並身體力行的精神狀態,是人的認識、情感、意誌的統一體。相信,是信念形成的關鍵。我們認為,信念,一是信,二是念。前者的要義是堅信客觀規律,既然是堅信,既包括科學也包括感情和意誌。後者的要義是認識,即觀念、看法、精神狀態。由此可以說,信念是一種基於客觀規律之上的堅定認識,是包含科學、感情和意誌三大因素的認識,是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

理想與信念既相互區別又緊密聯係。主要區別在於:理想強調的是向往、追求和奮鬥目標;信念強調的是觀念、看法、精神狀態。主要聯係在於:基礎都是客觀規律;理想指明了方向,信念提供了動力;二者都是人的理想、信念。

正是這種聯係,我們黨在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過程中逐步提出了理想信念範疇。1985年8月28日,鄧小平在會見津巴布韋總理穆加貝時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另一個名詞就是共產主義。我們多年奮鬥就是為了共產主義,我們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產主義。”22000年6月28日,江澤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人民群眾的理想信念、精神狀態和人心所向,最終決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32007年10月15日,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明確要求:“以堅定理想信念為重點加強思想建設”,“加強黨員、幹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設,使廣大黨員、幹部成為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模範,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科學發展觀的忠實執行者、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自覺實踐者、社會和諧的積極促進者。”2012年11月18日,黨的十八大再次強調:“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2014年1月20日,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強調,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必須加強思想政治建設,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