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它北有秦嶺,南有巴山,中間是漢中平原,土地肥沃,河水豐足,而且是連接關中和四川的樞鈕地帶,因此地位十分重要,曆史上發生過多次戰爭,都是對天下局勢產生舉足輕重影響的。比如秦國滅蜀,劉邦出定三秦,劉備與曹操之戰等等。
此時的漢中與古時不同,因為全國的戰略重心多在河南中原等地,因此這個地方不太重要,但是對於發展中的秦軍來講,卻是一定要拿下的地方。
細作經過打探得知,漢中的官軍更多的駐防在南鄭和散關,其餘地方兵力不多,隻要打下南鄭,便可以平定整個漢中。
南鄭有官軍一萬餘人,守將名叫車興國。是員猛將,曾經率軍參加過圍剿張獻忠的戰鬥,積功升到這個位置,倒也不是泛泛之輩。
其實漢中的人馬並不多,尚不及秦軍的半數,但是道路太難走了。當年諸葛亮從漢中進攻關中,是出祁山,走斜穀,到陳倉,也就是明代的寶雞,這條路是較為平坦的,但此時官軍在散關駐有重兵,而且散關極為險峻,急切之間打不下來。大軍如果被阻擋在那裏,曠日持久,對於秦軍極為不利。
白起將地圖反複看過,頭腦之中漸漸形成了一條計策。
他立刻派人請李岩前來,因為秦王將攻取漢中的大事交給了他們。另外又派人去叫李敢前來。
這二人一到,白起立刻請他們看了地圖,然後道:“大王將漢中交與你我,事關重大,我有一策,可是必須要與你商議。”李岩一笑:“攻城克地,乃是大將軍的本行,隻要大將軍有了主張,就可以施行,不用問我吧。”
白起正色道:“此計需要雙管齊下,因此必須與你配合好才行。”
李岩這才點頭:“大將軍是想兩路分兵?”
白起道:“我秦軍四萬人馬,不可能隻走一條路,散關過於險要,不易攻克,因此必須分兵。”
李岩道:“當年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大將軍難道也想明著從棧道,也就是斜穀出兵,暗地裏兵出寶雞嗎?”
白起微笑搖頭:“這個戰例,但凡是戰將,一般都知道,因此絕不可以照搬出來,那樣的話就是邯鄲學步。”
李敢點頭:“這話對,不知大將軍如何用兵?”
白起將手在地圖上一指:“我們走這條路。”
李岩一瞧,白起指的那條路正是子午穀。不由吃了一驚:“走子午穀進入漢中嗎?這條路可是最難走的。”
白起不以為然:“我知道。因此我想兵分三路,一路由你率領,紅娘子隨著你,率一萬人馬大張旗鼓,進攻散關。這是虛攻,不必拚命攻關。第二路一萬人馬,由李敢率領,經褒斜道進漢中,這一路要靜悄悄地進軍,如果官軍覺察了,能打就打,如果打不過,就且戰且走,退回關中。第三路由我率領一萬人,從子午穀進兵,去打南鄭。我想官軍就算料到你們兩路人馬,也斷不會想到會有第三路。”
李敢一揮手:“大將軍,還是你率人從斜穀進軍,我率人走子午穀吧,這條路太險,一旦出事,後果不堪設想。”
李岩也勸道:“不錯,大將軍是主帥,豈能親自犯險,你率第一路去打散關,我帶人進子午穀吧。”
白起連連搖頭:“不可不可,這三路人馬當中,以子午穀的人馬最為重要,必須要由我率領,因為這一路人馬是主攻方向,而且出其不意,自從高迎祥敗亡之後,更沒有人敢走子午穀,這是天賜良機,我率軍進了漢中之後,分兵四出,漢中必然大亂,你們兩路人馬再齊頭並進,漢中必然落入我秦軍之手。因此這第三路人馬需要我居中指揮,你們就不必爭了。再說隻要你們攻得厲害,漢中官軍的注意力全在你們身上,我那邊就安全得多。”
二人一聽,這才點頭。李岩道:“子午穀極為難走,馬匹不易通行,大軍前進困難,因此糧食飲水要多多備下。至少要二十天的糧食才行。”
白起道:“這個不必擔心,一萬人馬之中,可以分出五千人運糧。隻要十天,就可以出穀,到達南鄭了。”
三人商議定了,白起告訴他們要嚴守軍機,不可對別人講,李岩與李敢自然明白。
白起點起三萬人馬,命李岩為左路主將,率一萬人馬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