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他手下的將領,什麼高傑,賀人龍,左襄等人,都是武將,沒有做一軍之帥的能力,而且在早些時候,範雎已經與身在潼關的兵部觀察使結成好友,因此在幾天前送呈兵部的戰報上,才有範雎嚇退秦軍,招降子義的說法,這便是那位觀察使為範雎說的好話。
眼下看來,熊文燦必將被降職或革職,關中一地的軍事大權,或由楊嗣昌親任,或由朝庭另派人來,不過此時孫傳庭還在獄中,洪承疇在河南圍剿李自成,盧象升在山西與滿人韃子血戰,這幾位有能力,有聲望的重臣,都脫不開身,楊嗣昌對於這麼一個爛攤子,也不一定敢接手。
於是範雎斷定,關中一地,朝庭必將委給自己,又加上自己在潼關,封住了陝西進入中原的要道,朝庭為了上次的教訓,恐怕不會再換人來代替自己。
隻要兵權在手,就大有可為。
果然這一天剛剛吃過早飯,便有京城的錦衣衛來傳旨。
熊文燦一聽錦衣衛到了,立時感覺到天塌地陷了一樣。按規定來講,如果是一般的旨意,朝庭會派傳旨官來,而錦衣衛來傳旨,那便不光是傳旨,而是要拿人了。上次孫傳庭被捕入京,就是錦衣衛前來傳的旨。
果然,錦衣衛宣讀聖旨之後,立刻將熊文燦拿下,而在一邊的範雎,卻是暗自心喜。
聖旨上說,委任他為兵部侍郎,兼陝西觀察使,兵部侍郎是有兵權的,而陝西觀察使,則可以直接向皇帝奏報事情,也就是說,在關中失守的情況下,朝庭已經把陝西的兵權和政權,都分給了自己一半。
而另一半,當然在楊嗣昌手中。
範雎剛剛領旨謝了恩,錦衣衛又取出另一份聖旨,這份聖旨是單獨給他的,便是要範雎想辦法,讓秦軍方麵主動來和談。
聽完這道聖旨,範雎心頭便是一驚,他暗想,朝庭怎麼會和秦軍和談呢?這可不像崇禎的做法。
領完旨之後,範雎照例擺下酒席,款待錦衣衛來人。
此時熊文燦就沒有這個口福了,他已經坐上了專門的囚車,啃大餅鹹菜去了。
範雎在席間頻頻勸酒,錦衣衛的人知道範雎有能耐,也很敬重,雙方談得非常高興。酒過三巡了,範雎這才問:“下官有句話,想問問貴使。”
那錦衣衛首領一抱拳:“觀察使大人有什麼話隻管講,不要客氣。”範雎道:“熊文燦大敗,我聽說張獻忠等賊寇緊接著又再次反叛,聲勢比以前還要大上三分,不知朝庭對此,是如何計較的?我想楊嗣昌大人,定有平賊妙計吧。”
錦衣衛首領點頭:“大人不知,那日聖上一共下了三道旨意,兩道是下到潼關,還有一道就是給楊大人的,就算我不說,再過幾天,公文便也到了。因此我這裏先告訴大人也無妨。聖上命楊大人為六省總督,親自出馬,剿滅張羅賊寇。大人隻要先穩住關中的秦軍,等楊大人那邊滅了張羅,再助洪大人滅了李自成,騰出手來,再一並對付秦軍,聽說這個主意,也是楊大人出的,聖上很是滿意,因此才下旨給大人,與秦軍接洽接洽。”
範雎立時便明白了,這是楊嗣昌給崇禎獻的穩軍之計,先與秦軍和談,然後騰出手來,集中兵力剿滅農民軍,最後再收拾秦軍。他一想也好,朝庭的這個方案,倒也符合自己的心思,隻是如何與秦軍接洽,還需要好好斟酌。於是便道:“這個嘛,我可以試試,但成與不成,我說了不算,還得看秦軍方麵。”
錦衣衛道:“這便不是小人的事了,在下隻管回京複命,大人盡快行動,以免聖上擔憂。”
喝完了酒,範雎留這幾個錦衣衛住了一晚,第二天,錦衣衛便押著熊文燦上路,回京複命去了。熊文燦走的時候,全營將士列隊歡送。士兵們很多人喜形於色,指指點點,而更多的人則是怒目而視,有人甚至想上前打他幾拳,這與孫傳庭走的時候,完全不同。
熊文燦心中苦笑,他知道自己的末日就算是到了,楊嗣昌連封信也沒回,不用說,他是為了保自己,而把熊文燦拋棄了。
眾人眼看著熊文燦上路,心中均是快意。且不說他們,單說範雎,範雎送走了錦衣衛,立刻將子義找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