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產品加工學定義水產品加工學是理工結合的一門應用學科,是關於以水產資源為原料,借助基礎科學理論和工程學的研究方法,研究原料和產品的基本物理化學特性、生物化學特性以及保藏加工原理與技術的科學。它主要研究海洋漁業資源和內陸漁業資源的理化性質、營養與藥用性能、加工特性以及這些特性的變化規律、保藏加工原理與技術、產品安全性等內容。所以要求學生具備紮實的生物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營養學、高等數學、試驗設計與統計、物理化學、工程學原理和單元操作、普通微生物學、食品分析、食品加工與儲藏原理等基礎知識,能夠理論聯係實際。
二、水產品加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水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2007年我國漁業產值占農、林、牧、漁總產值的比重達到9.1%。水產品也是我國重要的出口產品。2008年水產品出口額占農產品出口額的比重為26.2%,居農產品出口的第一位。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這一比重還將進一步增加。
水產品營養豐富,向人類提供全價蛋白,因而,發展水產品加工業對於改善膳食結構和營養結構,提高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水產業的發展為水產品加工業提供了豐富的原料。水產品加工業是水產生產的延續,對整個水產業的發展起著橋梁紐帶的作用,是加快發展現代水產業的重要內容,是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增值增效的有效途徑。水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對於增加財政收入,擴大勞動就業,促進農村城鎮化發展,帶動機電、輕工、化工等相關行業的發展,保持社會穩定和促進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我國水產品加工業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一)過去
我國水產品加工曆史悠久,加工方式多樣。水產品的生產、加工及消費遠在種植業和畜牧業發明以前。我國原始社會已經有了相當發達的水產捕撈業。夏商周時代捕魚工具與方法進一步發展。春秋戰國時代,漁業已逐步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其特點是海產捕撈已見於記載,生產性人工養魚業也已出現。漢代不但江湖之魚不可勝食,大規模陂池養魚也很多,有些郡縣特設“水官”征收漁稅,可見當時漁業經濟相當發達。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頻繁,漁業生產比漢代有較大衰落,但魚類等水產品的生產與消費仍保持一定規模,一些技術得以繼承和發展。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成書於533—534年)專設《養魚》篇並詳細記載了各種水產品加工技術。
《齊民要術》所記載的魚及水產品的加工技術及方法很豐富,涉及魚品有鯉、鯽、鮒、魴、鱔、鱧、鯰、蟹、蝦、鱉、蛤等淡水魚和海魚,種類眾多;加工的方法包括、醬、膾、脯臘及炙、煎、蒸、煮、羹、諸般,方式多種多樣。
《齊民要術·脯臘第七十五》介紹了一種較為高級的幹製魚法——“作鱧魚脯法”。“作鱧魚脯法”雲:“十一月初,至十二月末作之。不鱗不破,直以杖刺口中,令到尾。杖尖頭作樗蒱之形。作鹹湯,令極鹹,多下薑、椒末,灌魚口,以滿為度。竹杖穿眼,十個一貫,口向上,於屋北簷下懸之,經冬令瘃。至二月三月,魚成。生刳取五髒,酸醋浸食之,俊美乃勝‘逐夷’。其魚,草裹泥封,灰中爊之。去泥草,以皮、布裹而搥之。白如珂雪,味雙絕倫,過飯下酒,極是珍美也。”
《齊民要術》中記載了用魚等水產品做醬的技術。“作魚醬法”雲:“鯉魚、鯖魚第一好:鱧魚亦中。鱭魚、鮐魚即全作,不用切。去鱗,淨洗,拭令幹,如膾法,披破,縷切之,去骨。大率成魚一鬥,用黃衣三升,一升全用,二升作末。白鹽二升,黃鹽則苦。幹薑一升,末之。橘皮一合,縷切之。和令調均,內甕子中,泥密封,日曝。勿令漏氣。熟,以好酒解之”。賈氏引《食經》之“又魚醬法”,雲:“成膾魚一鬥,以曲五升,清酒二升,鹽三升,橘皮二葉,合和,於瓶內封。一日可食。甚美”。可見,當時魚醬生產的方法多種多樣,技藝已臻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