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是“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是世界市場的霸主。
倫敦是世界金融、工業和貿易的中心。
倫敦同社會主義思想中心的巴黎形成鮮明的對照。
曆史上雖有過偉大空想主義者羅伯特·歐文影響下的全國工聯總罷工和大規模的憲章運動,但是在1847年的經濟危機過後開始新的經濟繁榮時期,英國工人放棄了自發的社會主義鬥爭。
這種氣氛使作為革命家的馬克思受到壓抑,使他在倫敦的僑居更加難受。然而對作為思想家的馬克思來說,倫敦又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這個國際經濟中心使他有可能看到整個世界的政治和經濟生活,從而擴大視野。
倫敦作為資本主義的先驅和典型的中心,使馬克思能夠對於資本運行的體係和機製進行全麵的科學分析,並用新的事實來豐富自己的學說。
英倫三島的政治流亡生活對馬克思來說,是個人和家庭方麵的悲劇,可作為他的主要著作——《資本論》的思想和材料,這種生活又是他縱有萬貫家私和天堂之樂也無法替代的。
倫敦是馬克思一生的最後一個階段,好像是由曆史事件的內在邏輯為他預先準備好了似的,好像是曆史事件將馬克思的各個發展階段作了很理想的安排,幫助他登上了一個新的階梯,促使他把在歐洲大陸上受到的教育加以完善。
“前30年,人生的前半生——這個充滿激情和樂觀精神的青年時代……”馬克思離開浮躁的“小家”時又在英國博物館裏盡情遨遊著。他不時回顧總結自己前30年走過的路:1842至1849年是人生最重要的階段,這期間觀察社會、積累知識、獲取經驗,在社會意識急劇發展和革命運動不斷高漲的影響和鼓舞下製定了新的學說,創建了黨,擬訂了經過深思熟慮和詳盡無遺的革命綱領,並且親自參加了革命鬥爭。此外,也實現了個人生活方麵的理想:和燕妮結婚……同恩格斯的友誼、琳蘅的友誼……
馬克思得出結論:7年曲折的戀愛婚姻是最大的幸福;尋求到人生最高尚的信仰,探索一條理想的發展道路,結識恩格斯這樣一些銘友,並將全部心身投入偉大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事業之中,這更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流亡倫敦之前的30年,在馬克思心中留下了美好幸福的回憶,他將前30年生活中的風霜雨雪全略去不計,他認為:在柏林這個全世界公認的哲學思想中心鑽研了理論;在科倫,用現實生活檢驗了自己的理論知識;在巴黎這個社會主義思想中心,發現了曆史發展的規律性及其動力——階級鬥爭;在布魯塞爾,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具體化;在眼下倫敦這個世界經濟中心——應是曆史為自己著意選擇的最理想的政治經濟觀測點。
於是,他麵對生活中的任何困苦都不沮喪、頹廢,似乎幾個孩子餓死也是自然而然的,自己把外衣典當一個星期不能出家門也是自然而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