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生存的質量(1 / 1)

春節前,某市組織了一次到偏遠地區扶貧幫困活動。參與這次活動的人們目睹了山區農民的生活狀況,不禁感慨萬千。一位成員說:“山區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長年吃苦受累,一年的收入不夠某些人的一頓飯錢,十戶八戶找不到一台黑白電視機,這樣的生存質量太低了。“另一位成員接口道:“可話又說回來,有些人住著豪華別墅,坐著高級轎車,白天忙得昏天黑地,晚上醉得稀裏糊塗,這樣的生存質量就高了?“同行的人們陷入了沉思。

說實話,如果可以選擇不同的時空,或者不同的星球去生活,我寧願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粗茶淡飯的生活。可偏偏生活在這個高消費多誘惑的時代。就算我們想一個人去過農民的生活,也未必能如願。我們拿什麼贍養在縣城生活的父母?拿什麼去教育子女?農村的田地也不是你想買就能買,房子也不是想蓋就能蓋的。生個病,翻山越嶺千裏迢迢出去醫治,想吃個肉得等幾個月,喝水得跑好遠去挑。這樣的生活在城市住慣的你能夠忍受?我們之所以從農村走出來,還不是因為那裏封閉,落後,貧窮?城市不是天堂,農村也不是。住在哪裏,關鍵在於我們的選擇和生活態度。

生存的質量與環境有關,也與人本身有關。有些人,就算生活在農村,也能把日子過的紅紅火火暖暖和和。而有些人就算生活在城市,日子也過的清湯寡水淡而無味。有很多人在農村碌碌無為卻能夠在城市大展手腳。也有很多人在城市焦慮煩躁卻在農村心滿意足。生存的質量著實很難說的清楚。

我曾經想,如果我們更努力一點,多參與一點,擁有更多的經驗,相對來說生命的質量也會高些。可是,想到某些人一輩子基本隻做一件事情,生活過的十分單純,卻在那件事上開辟出了一片廣闊的天地。盡管別的事情他幾乎一無所知,卻也過的自給自足。是不是擁有的越多,見識越廣,經驗越豐富,生命就越富足?恐怕未必。

生命短短幾十年的時光,我們究竟要如何過才能不辜負這來人世一趟的機緣?他們說,你要找個事業單位,穩定。他們說,你該結婚生子成家立業了。他們說,你該退休養老,享受天倫之樂了。他們,他們,他們,都在教我們怎樣去過這一生。可是,我真的不舍得,就這短短幾十載,為什麼不能自己去尋找該怎麼過?為什麼是別人告訴你要怎麼過?

我知道,一個年輕的生命需要有人引導,以免誤入歧途,生命的成長也需要來自四麵八方的幫助和考驗。可是,我真的很想自己去走這條路,即使是歧途,也隻有走過了才知道什麼是歧途,知道了歧途,才知道正途。永遠生活在別人的引導下,順順暢暢的過完一輩子,究竟有何意義?也許,走一條自己的路真的難免痛苦與孤獨,將來過的不如意可能也會後悔沒有聽取前人的意見。可是,如果讓我過俯首帖耳的日子,我也許更會像行屍走肉一般,那亦是我所不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