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曆經挫折的青年律師(1 / 3)

1869年10月2日,莫漢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在古老神秘的東方大國——印度西海岸卡提亞華半島的波爾班達城降生。

這一年正是英國經過2個多世紀的經濟掠奪和將近1個世紀的軍事征服正式將印度變成其殖民地的第20個年頭。當時的印度已失去了一個文明古國的輝煌與尊嚴而屈服於異族的統治,變成了一個半封建的殖民地。其社會經濟停滯不前,民族國家軟弱渙散,政治生活腐朽反動,人民大眾缺衣少食,愚昧落後,災難事件層出不窮。有資料表明,當時印度的麻瘋病人數和瑞士的居民一樣多,僧侶數目不亞於比利時的總人口,整個荷蘭也容不下印度的乞丐,此外,印度有1100萬沙陀,2000萬土著人,900萬15歲以下的少兒已婚或喪偶,1000多萬印度人過著半流浪的生活,靠弄蛇、算卦、賣唱、雜耍、打井、玩魔術、走鋼絲、賣草藥為生,印度每天有38000個嬰兒出世,其中1/4在5歲前天折。印度每年有1000萬人死亡,其中很多死於營養不良或天花、霍亂等疾病。正如一位曆史學家所說:“在印度,人比田地更多產:,人們信神信得發狂,而對可怕的自然災害卻束手無策。這個國家有悠久的曆史,然而現狀卻變化莫測,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像它那樣問題堆積如山。”

甘地就出生在這樣一個苦難的國家。甘地的家族信奉印度教,屬於毗濕奴教派,為第三種姓——吠舍的一支,班尼亞種姓。甘地家族曾世代經商,但甘地的祖父烏塔昌德棄商從政,先後擔任過卡提亞華半島上幾個土邦的首相,甘地的父親及其叔父也做過波爾班達邦王公的首相,這使甘地家族在卡提亞華享譽一方。

甘地的父親拉姆昌德·甘地曾因喪偶先後連續結婚4次,一共生有3男3女,甘地排行最小。甘地認為他父親“忠勇俠義,慷慨大方,熱愛宗教”。雖然性情有些急躁和縱情肉欲,卻因其廉潔公正而聞名遐邇。他淡泊名利,無意升官發財,雖然沒有給甘地留下雄厚家財,卻為之樹立了良好的家風。甘地的母親為一虔誠聖潔的宗教信徒。她對宗教的篤誠給甘地留下了深刻印象。據甘地回憶,她母親每日必參拜神廟,每餐必作禱告,每遇宗教忌日,她必絕食祈禱,而且時常許願,有時甚至許下最不易奉行的誓願,她仍信守不渝。不過,甘地的母親雖是文盲,卻並非尋常的家庭主婦。她熟諳世理,知曉國家大事,她的才識曾得到過土邦王寓裏一些貴婦人的賞識。幼年的甘地曾多次隨母親出入王公府邸,在一旁聆聽母親與王公寡母們的談話,母親的誌趣對甘地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甘地在波爾班達度過了孩提時代。大約7歲時,他的父親離開波爾班達去拉奇科特做王府法庭的法官,他也前往那裏,並在那裏念完小學和中學。與很多政治家早年生活不同的是,甘地並非一個天資聰穎的學生。他勤奮刻苦卻反應遲鈍,記憶欠佳,從小學到中學直成績平平。他也不是一個活潑頑皮的孩童,他生性靦腆,膽小怕事,是個誠實規矩的孩子。有一次,一位督學劍甘地所在的學校視察,要求學生們默寫5個單詞以測驗他們的拚寫正確與否,甘地寫錯了其中—個,站在一旁的教師用腳尖輕觸了他一下,暗示他去抄身邊—個學生的寫法,可憨實的甘地卻不解其意,以為老師是在警告他別左顧右盼,結果除他以外,別的學生都對了,他也因此挨了老師一頓罵。

當時印度教社會盛行童婚陋習,13歲那年,甘地與一位目不識丁的女孩嘉斯杜白結為夫妻。兩個無知的孩子由此被投入了人生的大海,過早地涉足了成人的牛活。甘地這位後來成為世界禁欲主義象征的人很快發現夫妻生活的樂趣,並因此墜入情網,迷戀家室。好在當時印度教社會對於童婚這種殘酷習俗有很多的限製,如做父母的往往不希望年輕的夫婦長年廝守,童婦大半時間要消磨在娘家,加上婚後還要讀書,沉重的作業也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因而甘地才沒有終日沉溺其中。

因婚事輟學一年後,甘地又返回學校,繼續讀中學。老師為彌補這種損失,讓甘地跳了一級。進入四年級後,由於大部分課程用英語講授,甘地簡直如墜五裏煙雲。新課《幾何》對於他過於高深莫測,梵文則要死記硬背。因為家庭的熏陶,他似乎對宗教情有獨鍾,而且悟性很高。總的說來,中學時代的甘地仍平庸無奇,他對自己的才能缺乏信心。

甘地的少年時代,革故鼎新的風氣已在這塊災難深重的大陸悄然興起。當時一些印度知識分子試圖給積貧積弱的印度注入生命活力,開始倡導印度現代化運動。他們的目標是致力於宗教改革和社會改革。他們喊出了“以理智與推理代替純主觀的教條和信仰,以科學與進取,代替玄想與保守,並以新的宗教觀念代替舊的偶像”。受這些思想的影響,甘地所在學校的許多教員和知名人士開始破除教規,喝酒吃肉。在他的同學中流傳著這樣一首打油詩:“英人雄糾糾,印人何其小,肉食者治人,身軀六尺高。”甘地的好友,一位體格強壯,身姿矯健的小夥子,也不時在甘地耳邊宣傳吃肉的好處:“我們是一個孱弱的民族,因為我們不吃肉;英國人所以能統治我們,就因為他們吃肉。”並說自己之所以體魄強健,也是因為吃肉的結果。從小在素食環境裏長大,卻一向瘦小纖弱、膽小怕事的甘地不能不為之心動。他開始相信吃肉能使自己身強力壯,膽識過人,如果全國一致肉食便可將英國人打倒。

革新熱情和好奇心驅使他第一次背叛自己的父母和信仰,和他的同伴一起偷偷摸摸地找到河邊僻靜處,生平第一次看見並吃了山羊肉和麵包。初次的嚐試很糟糕。山羊肉的粗糙和膻味讓他無法下咽,加上心理作用,他最後不得不拋下山羊肉走開了。當晚他做了一夜惡夢,仿佛總有一隻活山羊在肚子裏苦苦哀叫,然而一想到肉食並非為順從口腹之欲,而是出於為自己和同胞的強壯英勇這樣一種責任,他便心安了許多,並且還要進一步嚐試。

他們不再像做賊似的龜縮在河邊僻靜處,而是頻繁出入政府賓館大廳,享用色香味俱全的葷宴。潛移默化中,他不再厭惡洋麵包和山羊肉,也不再為山羊而心生憐憫,而且漸漸愛上了葷食。這種嚐試大約持續了一年左右便結束了,因為美味佳肴盡管有益健康,但價格高昂,一般印度人不敢問津。再者,老是背著父母去做這些事情有悖甘地的天性。甘地本人認為吃肉固然重要,可是欺騙父母,過不誠實的生活,豈不更壞。所以甘地決定在父母健在的時候,暫且遵從他們的願望,盡一份忠孝之心。

在進行肉食體驗的前後,甘地情不自禁有些放浪形骸。他曾和同伴一起光顧妓院,因他木訥怯懦徒然遭到一陣羞辱而落荒而逃。他也開始嗜好吞雲吐霧。由於家中管教甚嚴,他沒有錢買煙,隻有撿煙頭抽;煙頭找不到,就去借錢;借不到就偷傭人的零用錢,甚至偷偷地從哥哥的手鐲上刮下一塊金子去變賣。在幹著這一勾當的時候,他內心所受的折磨使之曾嚐試過自殺。

最後甘地毅然向父親懺悔。他向當時臥病在床的父親寫了一封悔過書,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並發誓不再偷竊。甘地本來以為暴躁的父親會高聲嗬斥,捶胸頓足。然而父親去卻老淚縱橫,一言未發。父親的眼淚與寬恕在汁地看來是一堂非暴力的實物課,他深深領悟了懺悔的力量。

甘地16歲的時候,經曆了人生的重大轉折。父親因久患瘺病終於臥床不起,妻子偏偏又在這時有了身孕,孝順的甘地和母親及家中的—個老仆人一起擔當起看護病人的責任。甘地常給父親清洗創口,敷藥、配藥並協助其吞服,每天晚上還堅持在父親腿上按摩,直至有人接替或父親安然睡去才肯離去。可是年輕的心思卻常使他一心二用。雖則每晚忙著為父親按摩雙腿,心中卻記掛著有身孕的妻子。終於有一天發生了甘地追悔莫及的事情:約莫晚上10點半到11點鍾左右,甘地的叔叔接替他服侍病人,他便樂不可支地直奔房間與妻子溫存。僅僅五六分鍾後,傭人扣響了這對年輕人的房門並告之父親去世的消息。甘地聞言,羞愧難當,他為自己沒能在父親彌留之際盡份孝心卻耽於與妻子纏綿而無地自容。他認為這是他終生難以洗刷和忘懷的汙點,為自己的縱情恣欲而深感羞辱。在這之後,他的第一個孩子生下幾天便夭折了。這些經曆對他日後的人生道路產生了深遠影響,這是他後來產生節欲思想的一個重要原因。

1887年甘地念完中學,通過統一考試進入巴納加爾城的薩爾馬達斯學院就讀。然而他聽不懂教授的講課,也談不上什麼興趣,學習生活很不如意,一學期後他趁著學校放假打道回府。

正當甘地為下一步學習愁苦不堪的時候,事情出現了轉機。一日,甘地家的世交,一位學識淵博的婆羅門馬福濟·達維先生前來拜訪甘地的母親和長兄。當來人得知甘地在薩瑪爾達斯學院就讀時,便建議道:“當今時代,如果你們不受適當教育,就別想繼承祖業。但如果按部就班地在國內就讀恐怕也很難如願。倒不如送他到英國去學習。不僅經濟,而且時髦。等他學成歸國,帝萬的職位便會送上門來。”這個建議很合甘地的口味。他當即詢問長兄能否送他去英國學醫。哥哥說:“我們毗濕奴教派不應做解剖屍體的事,父親希望你能當律師。”馬福濟·達維也附言道,“我倒不像你父親那樣反對學醫。不過,你要是拿個醫科學位,也當不了帝萬,也就擔當不起這個大家庭的責任,做律師倒是個好差事。”

客人告辭後,甘地便開始構思他的出洋計劃,然而現實卻不像甘地想的那麼簡單。首先,是宗教陳規的約束。因為毗濕奴教派禁止其教徒航海旅行,兒子要漂洋過海,這對虔誠信教的母親是件極為痛苦而難以接受的事,寡居的母親為此心煩意亂。她對兒子說:“叔叔現在是家中的長者,我們必須先和他商量,然後再作考慮。”母親的意思是希望她的小叔子能製止甘地的幼稚行為。為實現赴英理想,一向膽小怕事的甘地居然雷厲風行,他立即動身前往波爾班達去向叔叔求援。正如甘地的母親所料,叔叔對甘地遠涉重洋前往英國憂心忡忡。他說:“我所遇到的那些從英國回來的大律師,我看不出他們和歐洲人有什麼區別。他們對飲食沒有禁忌,他們嘴上永遠離不開雪茄,他們穿的衣服也和英國人一樣丟人。所有這些都和我們家的傳統背道而馳。我怎麼可能答應你到英國去呢,你還是回去問你的母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