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裏的樂觀是積極,順境裏的冷靜也是積極。當一個領導人能夠成熟從容麵對各種危機時,自信已然在他的內心紮根。
一位連長帶領全連打阻擊。敵人如潮水般湧上來,還有天上飛機、地上大炮不斷轟炸。連長臉色蒼白,嘴唇哆嗦,虛汗直冒。彎腰抱著無線電聲嘶力竭地狂喊:“我們打退了敵人無數次進攻,現在頂不住了!頂不住啦!趕快派大部隊增援!我們要增援!”
同樣是阻擊戰鬥,另外一位連長站起身來,頭纏著繃帶,滿臉血跡,他一手拿起無線電,目光掃向戰場,無比堅定地說:“敵人在發起第30次進攻,全連戰士還剩55名,繳獲敵人的武器彈藥食品充足。我們現在進入坑道陣地,以求最大殺傷敵人,拖延時間。我們將在陣地上堅持到明天傍晚!請求上級炮火延伸射擊支持!”
同樣的戰場,同樣是連長,同樣的情況,給人截然相反的印象,任何一名戰士都願意同後者戰鬥在一起。由此看來,作為一個領導人須知,領導的任何行動都會被“無限”放大,對團隊成員產生或正或負的影響。有的導致團隊對未來喪失希望,員工自亂方寸,抑或是口出狂言,漠視危機,睥睨四方都會給團隊成員傳遞失敗的信息。任何強大的集體都害怕失去人心,人心一散,必敗無疑。南京淪陷前,國民黨軍隊匆忙撤退,忙亂中淹死的軍民比日本打死得多!
淝水之戰就是心理戰的典範,強人符堅所率領百萬大軍投鞭斷流,氣勢如虹。謝玄領導的晉軍在初期的接觸戰中就故意隱瞞軍力,對外宣稱5000勁卒,實際上也許數倍於此,幹淨利落大敗了五萬秦軍,然後將此消息大加渲染,極大擾亂了秦軍心理。
淝水之戰,符堅隔河望見晉軍列陣堂堂正正,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心裏早已慌亂,臉煞白,話也結巴,手中的馬鞭都掉下來了,秦軍上下士氣已遠弱於晉軍。這個時候謝玄要求秦軍後退,讓晉軍過河決一死戰。符堅期望在晉軍半渡河時以精銳騎兵衝擊,晉軍背水而戰,必定死無葬身之地。
而謝玄早就在秦軍中埋下了炸彈,符堅的部將朱序原籍是南方,已經和謝玄約定投降。就在秦軍後退的當口,晉軍乘機發起攻擊,加上朱序在隊伍中發難,高呼“秦軍已敗”,大隊人馬向後衝擊。秦軍近百萬人馬自相踐踏而敗,梟雄符堅再也沒有翻過身來。
領導人的自信心的確非常重要。一個領導人如果腳踏實地,明了問題,采取行動解決問題,不屈不撓,他必然會迎來勝利。勝利就是因為那一刻的堅持決定的,而支持這一刻的內心力量就是自信。
一個領導人怎樣培養保持他的自信心呢?領導人的自信首先來自於他成功的曆史。有人說,沒有成功過的更容易失敗。這句話是有些道理的,因為如果一個人沒有品嚐過勝利的美酒,當勝利到來的時候,他常常會不知所措,因為他從來就沒有自信過。積累一個個小勝利,是逐漸建立自信最好辦法,實際也是建立個人聲譽的最好途徑。
其次,領導人必須學會用積極的眼光看問題,不但是用積極的眼光看人、看世界,也要用積極的眼光看自己。困境裏的樂觀是積極,順境裏的冷靜也是積極。要知道一時的失敗隻是走向成功路途上的門檻。當年曾國藩如果在鄱陽湖兵敗後自殺成功,也就沒有了後來的“大清中興”了;楚霸王項羽如果不是喪失了繼續戰鬥的信心,逞匹夫之勇,有沒有大漢王朝真的很難說。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當一個領導人能夠成熟從容麵對各種危機時,自信已然在他的內心紮根。麵臨困難問題時,領導可以和核心團隊共同商量,依賴團隊每一個成員的智慧和能力,讓團隊的力量成為你自信的基礎。對個人而言,冥想與靜思,熟讀曆史及更多的專業知識都會對領導人的自信有益處。
1976年唐山地震後,埋在廢墟的死亡者之中有三分之一並沒有致命的外傷,其中大部分是由於困在廢墟中,因為恐懼失去信心而死。關鍵時刻失去信心,是會丟命的。所以說自信永遠是希望之光,是我們的動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