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治九年六月,豪格已死的消息傳遍天下,關中以扶金為口號的反明起義,逐漸被明軍鎮壓。同年十一月,盤踞於隴右的吳三桂、韓朝宣,向西突圍,走青海入西域。
是年底,明軍收複哈密衛以西的漢地,王彥於高陵祭拜皇帝後,返回南京。
共治十年,王彥頒布休養生息的法令,輕傜薄役,恢複民生,進一步改革稅製,加征五德號的經營稅,大興文教,興辦文武書院,鼓勵生育,至共治二十年,戶部統計人口已達萬萬之數,國庫歲入白銀九千萬兩。
彼時國富民強,王彥亦日漸獨斷專行,於南京大建宮殿,又仿唐太宗之例,好費百萬,建造淩煙閣,選中興二十四位文武大臣入內,並開始大修運河,行事鋪張,漸與內閣失和。
二十一年,為對付內閣和東南士紳,王彥引何騰蛟為首輔,製衡閣臣,勳戚隨之做大,而南方商賈也受到了勳戚為代表的大地主的壓製。
二十五年,騰蛟受巨賄,為浙黨群起而攻,內閣與六部官員以辭官相脅迫,騰蛟隨被罷之,夏完淳出任首輔,開始推行有利於東南的政策。
同年底騰蛟薨,王夫之年老還鄉,勳戚失勢。
又五年,王彥病故於南京,薨前謂世子曰,“孤主國事三十載,縫縫補補,至有今日之盛世。孤薨之後,爾登監國位。孤有一事要交代,孤所立議事堂之製度,現已日漸完善,今後爾要行事,必然受議事堂和內閣牽製,文臣們必會令爾感到厭惡,但爾需切記,規矩以定,爾可扶持臣子相互製衡,卻萬不能不講規矩,以武力破壞規則,否則孤王一生心血毀於一旦,我王氏一族亦將死無葬身之地。”
王彥薨,封王文道就藩於南洋爪哇,王世子文鼎襲楚王爵,進位大明監國。
次年,閣臣與議事堂,欲將權力收歸內閣,東南官僚與勳戚地主衝突更甚,被東南壓製許久的勳戚,不願意完全交權,唆使王文鼎篡位。
時,王文鼎權力受到內閣所製,轉為尋求勳戚支持,勳戚黎平郡王何文生、國公馬進忠、劉武生等人發動兵變,於南京擁立王文鼎稱帝。
薊遼郡王高一功之子高世平,於北京逼迫共治帝禪位楚王,王文鼎於南京登基,改國號為夏,年號為開泰,追王彥為夏太祖。然而南京朝廷對於文鼎奪位,武將弄權卻十分不滿,大批文臣辭官歸鄉。
文鼎隨遷都城於洛陽,又廢除對五德號的征稅和減征勳戚田賦,轉而加征東南商稅,並發兵攻打台島,又出兵幹預日本倒幕,引得勢力日漸強大的南方商賈不滿。
開泰五年,夏完淳等人於南京打起複明旗號,建立內閣和議事堂,發起倒王戰爭。
南京內閣,得到東南的新興資本商賈的支持,五忠軍內部亦發生分裂,戴之藩、李定國等站在南京一邊,同洛陽開戰,天下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