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聽聽“小草長大的聲音”(1 / 1)

聽聽“小草長大的聲音”

社會保障

作者:劉根生

在物質的誘惑下,人們總是腳步匆匆,對自然美往往已渾然不覺,當然也想不到聽聽“小草長大的聲音”……

有篇散文中一個細節令人難忘:草地上,有個小孩子突然俯下身子,把耳朵緊貼在雨後潮濕的地上。家長大聲嗬斥:你在幹什麼!趕快起來,別弄濕了衣服。小孩滿臉快樂地說:“我在聽小草長大的聲音!”

“東風無一事,妝出萬重花”。問題是,我們還能不能從自然美中感受到快樂?兒童是純真的,沒有功利之累,一片草地就足以吸引他停下腳步,從“小草長大的聲音”中就能找到快樂。但在物質的誘惑下,人們總是腳步匆匆,對自然美往往已渾然不覺,當然也想不到聽聽“小草長大的聲音”。

其實,“小草長大的聲音”不是用耳朵能聽到的,得用“心”來感知。此乃無聲之聲,是超越功利收獲的快樂心態。這也啟示我們,快樂更多是種態度而非某種狀態,狀態是外在客觀形態,而態度是內在主觀感受。如同麵對半杯水,有人因“隻剩半杯”而鬱鬱寡歡,有人因“還有半杯”而充滿希望。隻要願意,我們都能因改變態度而感知“小草長大的聲音”,收獲更多快樂和幸福。

某地曾調查1300多位市民,發現青少年和老人對“自己生活幸福”認可度最高。中年人工作勤奮,事業有成,幸福感卻相對最低。或許,這是因為他們更焦慮子女教育、焦慮買房換房、焦慮升職升遷。個人欲望往往大於實現可能性,若是始終把某種狀態視為快樂,生活將永遠是疲於奔命。解放心靈,學會傾聽“小草長大的聲音”,快樂和幸福將俯拾皆是。

當年,有記者曾問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籍華人崔琦:您是否覺得很累?他回答:“我每天進實驗室的時候,就像去迪斯尼那樣充滿了興奮。”牛頓晚年曾對侄兒講:“我隻像海灘邊玩耍的男孩,偶然間發現了一粒比較圓的石頭,或一粒比較漂亮的貝殼,就覺得很愉快。”科研是“壯麗探險”,萬分艱辛,但超越功利,勤勞和快樂完全能相得益彰。學會聽“小草長大的聲音”,也才能實現“寧靜致遠”。

小農經濟時代物質短缺,人們往往重物質享樂,輕精神享樂。就連諸多文化人,也是更重口腹之樂。比如寫讀書之樂,則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說來說去,不過“金錢食色”,把快樂等同於某種狀態。此種傳統,還在不少小環境中延綿,以致“玩樂風”成了頑症,享樂主義泛濫,造成了巨大浪費,腐蝕了官員,損害了黨和政府形象,影響了黨群幹群關係。

老子有過三問:“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老子如此問,不是要人們絕對拒絕功名物質,而是想提醒人們,“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欲望過分膨脹,貪圖物質享樂,不僅會失去快樂,甚至會犯錯誤。現實中,這種人和事已不知有多少。比如某官員因升官無望轉而以權斂財,事發後萬般悔恨,才真正悟出,一生享有“好名譽”才是真快樂和真幸福。

有感於不少人因成年而變得世故,作家冰心曾呼喚:孩子救救我!即返回孩子狀態——拒絕世故、拒絕心機、拒絕名利誘惑。視快樂為態度,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們就能保持“赤子之心”。人人都有美麗的心靈,中華大地何缺快樂與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