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族複興的百年探索看對黨的十八大的期盼
高端訪談
作者:程冠軍
即將舉行的黨的十八大,舉世矚目。自1921年7月成立至今,中國共產黨已經走過了90餘年的輝煌曆程。90餘年風雨如晦,90餘年花落花開,90餘年前赴後繼,90餘年矢誌不移。這期間,體現了一個政黨對於一個民族百年複興的艱辛探索,也體現了一個政黨對於自身執政和國家發展道路的勇敢擔當和智慧選擇。為了回顧民族複興的百年探索,同時解讀對十八大的熱切期盼,本刊專訪了著名中共黨史學家、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研究員。
中華民族的盛衰與苦難中國的呼喚
《領導文萃》:中華民族是個有著5000年文明曆史的偉大民族。早自秦漢就進入盛世。作為其載體的古代中國曾以世界上的頭號富強大國“獨領風騷”達1500年之久。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擁有5000年文明曆史的中國,在曆經了農業文明的幾度盛事之後,到了近代,卻一步步走向了衰敗,尤其是從清末到民國,竟然被西方列強瓜分豆剖。這種興盛和衰敗,都有哪些顯著特征?
石仲泉:古代中國的盛世有兩個重要標識:一是疆域版圖特別遼闊。漢武帝時,版圖達1000萬平方公裏。元世祖忽必烈開辟的元帝國,其疆域版圖逾越漢唐,達到古代中國的最大值,麵積約為1500萬平方公裏。清康熙年間,疆域版圖共約1300萬平方公裏。清帝國中央政府對各地的管轄權和控製力達到了封建社會的最大值。第二個標誌是對世界文明的貢獻特別巨大。十六世紀以前,影響人類生活的重大科技發明約有300項,其中175項是中國人發明的。十八世紀末期,中國的經濟規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對外貿易長期出超,當時西方國家中最富強的英國銷往中國的商品總值,尚不足以抵消中國賣給英國的茶葉一項。
1840年鴉片戰爭特別是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以後,中國這個曾在世界上獨占鼇頭的“天朝上國”,迅即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在僅僅五六十年間,幾乎所有西方和東方列強通過上十次侵略戰爭,對中國進行瘋狂掠奪。最突出的:一是割地。葡萄牙人割去澳門,英國割去香港,日本侵占台灣,沙皇俄國奪走了150萬平方公裏領土,二次大戰後又強迫國民黨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我們又失去了150萬平方公裏領土。二是賠款。1895年日本在甲午戰爭後通過《馬關條約》掠去2.3億兩白銀。1900年八國聯軍通過《辛醜條約》拿走了4.5億兩,總共掠奪走了十幾億兩白銀。就這樣,曾幾何時的泱泱大國,僅幾十年時間就瀕臨亡國滅種邊緣。譚嗣同對此曾悲愴地呼號: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作為中華民族20世紀第一個偉人的孫中山,首次提出了“振興中華”這個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偉大口號。
《領導文萃》:正當中華民族處於水深火熱的煎熬之中的時候,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了。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裏,是什麼力量催生了這個拯救中華民族於水火之中的政黨?
石仲泉:是苦難中國呼喚中國共產黨誕生。100多年來,先進的中國人前赴後繼,英勇奮鬥,進行反對帝國主義列強和腐朽封建統治者的革命鬥爭。同時,奔走世界,尋找強國富民的真理,求索振興中華之路。但是無論考察西洋還是留學東洋所獲得的這個理論那個方案都不能拯救中國出水火。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求索中處於迷惘的中國人帶來新的希望。中國的先進分子從與中國情況相近的俄國政治變革中,認識到馬克思主義適合改變落後國家的命運,便用這個新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
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新文化、新思想的傳播,特別是經過五四愛國運動群眾性反帝反封建鬥爭的革命洗禮,使工農勞苦大眾的革命意識有了初步覺醒,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中國共產黨便在神州大地誕生了。這是近代中國曆史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中國先進分子苦苦求索救國救民真理的必然結果。
中國共產黨肩負的曆史使命和艱辛探索
《領導文萃》: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使命和探索艱難曲折的民族複興之路。這個曆史使命和複興道路是如何形成的?另外,在改革開放之前這個曆史階段黨對這個曆史使命和複興道路的探索主要有哪些成就?同時,還有哪些錯誤和不足?
石仲泉:正如您所言,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使命。自洋務運動有識之士“實業救國”的幻想,再經過維新派“百日變法”的改良,然後又是孫中山革命黨人上十次的武裝暴動,最後這個曆史使命就落到了中國共產黨人肩上。
中國共產黨90多年探索中華民族複興之路的曆史既波瀾壯闊,又多曲折險阻。1、黨領導人民用了28年時間,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進行艱苦卓絕鬥爭。中國共產黨成立後迅即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中。黨努力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經過10年土地革命戰爭、8年抗日戰爭和3年解放戰爭,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創建了新中國,初步實現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的曆史使命。其間,在理論上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曆史性飛躍,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2、新中國成立後,黨為改變國家貧窮落後麵貌,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曆史使命進行艱辛探索。黨在這個時期的成就是初步改變了國家麵貌。另一方麵,自1957年開始的20年間不斷遭受曲折和挫折,特別是“大躍進”運動和“文化大革命”兩次全局性的失誤,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造成了嚴重傷害。但是,中國共產黨畢竟是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負責任的政黨,既努力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錯誤,又一舉粉碎“四人幫”結束了“文化大革命”,為改革開放作了諸多方麵的重要準備。這29年盡管走了“S”形彎路,但曆史地辯證地看待這個時期,其成就是主要的、基本的;無論取得的成功還是經曆的挫折,也無論正麵的經驗還是負麵的教訓,都為後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奠定了基礎。
《領導文萃》:發生在1978年5月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駁倒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思想,恢複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現了撥亂反正,為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作出了理論和輿論上的準備。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從此揭開了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曆史序幕。此後的30餘年間,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被稱為第二次思想解放的1992年小平南方談話,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說曆經波瀾,卻依然壯闊。改革開放30年、建黨90餘年至今,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都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石仲泉:發生在1978年5月的真理標準討論,讓禁錮的思想衝破了牢籠,十一屆三中全會,斷然地摒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指導思想,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它開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新事業,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重新奮起。1992年初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使黨和人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經曆了又一次思想大解放。我們開始實現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這些轉變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朝著持續、平穩和快速方向發展。2010年,我國的經濟發展總量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盡管人均GDP依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後,但這畢竟是一個驚豔世人的奇跡。改革開放的30多年,是黨90餘年曆史的唯一沒有發生大的曲折和挫折的時期,是共和國60多年來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中國人民的麵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麵貌、中國共產黨的麵貌發生了曆史性巨變。
縱觀黨的90多年曆程,從總體上言,可以概括為:1、成就輝煌。一是建立了擁有民族獨立和主權完整的新中國,雄踞亞洲東方。二是使國家由“一窮二白”變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三是實現香港、澳門對祖國的回歸,中華民族和平統一大業呈現新的願景。2、曆史曲折。黨在前兩個曆史階段的艱辛探索有大的曲折和挫折,付出了“慘烈的代價”。但是,“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為兩次偉大轉折,走向勝利的坦途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3、道路成功。黨的90多年曆史,可解讀為領導了兩次偉大的革命,實現了兩次曆史性飛躍,開辟出兩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成功道路。一條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再一條是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鮮明特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總結這兩條道路的曆史經驗和概括這兩條道路的理論成果,就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
《領導文萃》:曆史和實踐證明,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鮮明特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適應時代發展大勢、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發展到今天,我們已經處於社會轉型時期,這個時期各種矛盾凸顯,利益分配失衡、貧富差距拉大、社會道德滑坡、腐敗現象嚴重等各種社會問題對我們的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您認為應該如何看待和解決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