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5章 曼達勒之戰(1 / 2)

橋本道正用工兵鏟拍實掩體壁,檢查一下自己的單兵防炮洞,沒見什麼疏漏,便放心手中的兵工鏟,拿出毛巾搽下汗,便擺弄起屬於自己的莫辛-納甘步槍。

日軍士兵並非不認識莫辛-納甘步槍。作為第一代無煙火藥步槍,莫辛-納甘足足比三八式步槍早服役16年,38式屬於全手動型,而莫辛2型已屬於半手動型。最明顯的差別是莫辛-納甘有突出的固定彈匣,而三八大蓋沒有。

如果論精確度,莫辛-納甘與三八式步槍不分伯仲。但論威力,38式威力遠不足;而論可靠性,莫辛-納甘更好,從來沒有因可靠性而受詬病。而三八式由於日本的稀有金屬稀缺,槍膛壽命等指標均都不如俄國貨。

因此,除了莫辛-納甘7.62毫米子彈對比三八式6.5毫米子彈,前者威力較大且後坐力稍大外,作戰的士兵哪有不喜歡殺傷力有效性高的武器!

三八式相較於莫辛納甘,優勢僅僅在於射程遠、精度高。其有效射程為460米,訓練良好的士兵可以達到600米,而莫辛納甘通常在400米內使用,精度相比三八式有所不及。可幾百米外人形比準星大不了多少,戰場上哪有時間給你慢慢瞄準,都給安裝個瞄準鏡便扯平了。

第一師團兩個旅團以聯隊為單位在曼達勒戈壁邊沿布置狙擊陣地,鑒於敵情告警及時,第一和第八師團互為犄角,有充足的時間來完成戰壕工事和反坦克壕的挖掘,士兵們熱火朝天地幹完活路,忙著熟悉他們的槍械和擲彈筒等,顯得比較輕鬆。

但匆忙組建的反坦克手和防空大隊便極為頭疼,各陣地上就數他們忙忙碌碌,軍官們呼來喝去,士兵和操作手跑來跑去,摸頭不太知腦,畢竟大多都是趕鴨子上架。。

鵝式反坦克炮便是ZIS的2型與3型反坦克炮,是20世紀30年代後期鵝國為軍事改革製作的武器,主要有37毫米和45毫米兩種型號。

ZIS-3堪稱最著名的鵝國火炮。克虜伯軍工集團火炮分公司首席工程師,沃爾夫教授在他的日記裏這樣寫到:

“總地來說,德國火炮比除了鵝國以外任何國家造的火炮都要好。在二戰期間,我測試過許多繳獲的火炮,英國和法國的炮不如我們德國的。但ZIS-3不同,它確實是二戰中最好的火炮。毫不誇張地講,我斷言這種炮將在世界火炮史中留下重要的一頁。”

ZIS-2型係列加農炮的戰鬥任務是消滅敵方有生力量,破壞敵步兵火力點和壓製敵方炮兵,擊毀敵坦克裝甲車輛,破壞敵鐵絲網障礙物,消滅敵掩蔽部和永備火力點。在戰爭中ZIS-3主要執行伴隨步兵衝擊、遂行火力支援和反坦克任務。

ZIS-2/3的炮手班由8人組成:炮長、副炮長各1人,炮手6人。炮長負責訓練炮手和指揮全班人員進行戰鬥;副炮長兼瞄準手,負責瞄準操作瞄準具、瞄準機和發射;一炮手負責開閉炮閂,檢查和報告後坐量;二炮手是裝填手;三炮手是引信手,負責裝定引信和傳遞炮彈;四、五、六炮手為彈藥手,負責準備炮彈,行軍時五、六炮手為馬車駕馭手或牽引車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