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3章 雙十二事變(1 / 2)

長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1936年12月12日,為了勸諫蔣誌清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時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東北軍領袖張漢卿和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總指揮、西北軍領袖楊城虎在長安華清池發動“兵諫”,扣留了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員會*員長和西北剿匪總司令的蔣誌清,時稱“長安兵諫”。

蔣誌清被扣之後,國家黨內部一片混亂,以何老西為代表的親日派趁機爭權奪利,欲置蔣誌清於死地。何老西以國民政府名義褫奪張漢卿本兼各職,表麵上迎合宋三妹,暗地裏繼續向長安調兵遣將,準備向張、楊方麵動武。

12月16日,國家黨委任何老西為“討逆軍”總司令,顧*同、劉*峙為討逆軍西路、東路集團軍總司令,分別在蘭州、潼關調集20個師的兵力對長安進行威脅,並相應作了軍事部署,東西呼應,對長安進行軍事威懾,並派出飛機轟炸渭南地區,又一次內戰一觸即發。

何老西的“司馬昭之心”,明眼無不擔憂,若蔣係崩潰,國民政府不僅僅成為親日派的天下,新形式下的內戰足以形成壓垮駱駝的那一根稻草。

事變後,蔣誌清先後被送押至長安綏靖公署新城大樓,後遷居張漢卿公館。蔣被扣押期間,他一度想到了死,甚至想自殺,在一天之內,寫了寄其妻宋三妹、兩兒蔣經*和蔣緯*與全國國民三份遺囑。

蔣誌清身為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軍事委*會委*長、國家黨**席等重職,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卻被他的部屬張漢卿、楊城虎拘押,淪為階下囚,失去了尊嚴和自由;而他經過十年的"剿fei"戰爭,現在已到了關鍵時刻,消滅fei軍已經指日可待,長安事變爆發,使他十年的努力毀於一旦,這是他所不能忍受的。他寧願死,也不願受侮辱,不願放棄"剿fei"。

他自被扣押後,態度羞憤絕望,不吃不喝,並堅決拒絕和張漢卿談判國事;他曾在13日的日記中表白:"生而辱,不如死而榮。"他決心自盡。

總之,長安事變發生後,蔣誌清從至高無上統治者的權力巔峰,跌落至穀底,淪為他部屬的階下囚,失去了尊嚴和自由;他躊躇滿誌的"剿fei"計劃從此功虧一簣,完全破滅,使他感到屈辱、沮喪、悲傷和憤怒。

事變發生後,他與張、楊處於嚴重對立狀態。他12日被扣押後,張漢卿曾多次去見他,他態度倔強,說話賭氣,不容分辯;張向他提出和平解決事變的八條,他嚴厲拒絕,並痛斥張漢卿,"深恨其無恥無信一至於此"。

老蔣的不合作態度,使得事變幾乎沒有一點解決的希望,整個長安局勢乃至全國形式十分凶險。

長安北新街七賢莊,始建於1934年冬,1936年春落成,占地13600平方米,由10座“工”字形、土木結構的平房院落由西向東排列組成,借《晉書》中的“竹林七賢”而得名。

1936年春夏之交,黨人劉ding來到竣工不久正待出租的七賢莊,因這裏距火車站較近,考慮到向陝北運輸物資比較方便,於是用200塊銀元租下了七賢莊的一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