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全都失算(1 / 2)

一戰中德國的戰敗,為鄰國們再次提供了一個清算普魯士的機會。在一戰後對德國的處置中,削弱普魯士成為戰勝國十分看重的任務。

德皇威廉二世在被廢黜了“德意誌皇帝”封號,同時也被取消了“普魯士國王”的稱號。普魯士王國被正式解散。

在一戰後對德國領土的分割中,普魯士地區被削弱得最嚴重,1920年生效的《凡爾賽條約》又將西普魯士省的一部分割讓給波蘭,東普魯士的默麥爾割讓給立陶宛。

條約還特別規定要德國解散延續數百年的“普魯士軍官團”,該組織一直被認為是普魯士精神的象征。

一戰戰勝國對於普魯士的處置更甚於拿破侖時代,但依然沒有阻止這個陰魂在二戰中重新複活。

相反,戰勝國對於普魯士的有意壓製,反而激發了德國人對這個名詞的懷念。納粹在崛起過程中就一再利用德國人的這一情結。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一職時,特意將宣誓就職地點選在了波茨坦的腓特烈二世陵寢旁,並鼓吹要把“普魯士精神與新的運動”結為一體。

被納粹綁在一起的普魯士,因而在二戰之後受到了更為嚴厲的懲罰,徹底成為了一個曆史名詞。

在經曆了數百年的爭鬥後,普魯士的對手們,終於將這個他們所恐懼的“魔鬼”收入了魔瓶中。從某種意義上說,直到二戰結束,歐洲因普魯士而起的那場綿延數百年的恩怨糾葛大戲,才最終迎來了落幕。

其實,德意誌皇帝和普魯士王國隻是一個表象和稱呼,普魯士遍布的貴族勢力,才是戰勝國和普魯士的對手們要充分對付的。

普魯士皇室和王國隻是一個相當於家庭的小組織,但戰勝國壓製、傷害和割舍的是德意誌的貴族與令貴族們失去他們最看中的土地。

戰爭依然和必然會發生,希特勒僅僅是一個引領者,這其中更有太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弗裏茨·馮·勃洛姆堡,一位普魯士容克貴族將軍,一戰結束後,他繼續在德意誌魏瑪陸軍任職。

勃洛姆堡生性謹慎、內斂,是一個自製、有所保留和敏感的人。他外表高雅,行動舉止頗有威嚴。

自從勃洛姆堡在哥尼斯堡,遇上了兩個對他的政治傾向、產生了重大影響的人物--賴歇瑙上校和第一軍區軍區牧師莫勒。

這兩人是希特勒納粹黨的鐵杆支持者。在他們的影響下,勃洛姆堡漸漸接受納粹思想。

作為老牌貴族和經曆過一戰的將軍,恩斯特·羅姆的貓膩逃不過他的眼睛。他不會聽羅姆說什麼,他知道自己要幹什麼!

羅姆尚沒有資格知曉軍令的內容,但他看到由一名上校帶隊的整支陸軍步兵團開出營區,羅姆心想這便能回家睡覺了!隻要能困住西海灣特首,無論生死,他希特勒都脫不開幹係。

而此時的賴歇瑙上校和第一軍區軍區牧師莫勒都在清晨被叫醒,他們將按希特勒的吩咐趕往柏林,以求在防衛軍中取得平衡。

政府、議會和總統興登堡方麵則由希特勒本人去麵對。

當希特勒接到納粹黨秘書處的請示,一名對納粹黨具有長期和大額經費支持的遠東德意誌商人請求拜會,希特勒對安德烈.皮特便充滿了興趣,他與羅姆共同會見了皮特。

他們都想從長期身在遠東的皮特處、了解華夏民國那一位神奇而不得官方提及的人物,誰知皮特遂是那位神奇特首的使者。

希特勒後悔邀請羅姆一同參與會見皮特,如同一份巨大的財寶被兩個人發現,是分還是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