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報國調動部隊和各級指揮員參戰,包括他本人在內,都在體驗什麼是真正的大型戰爭和大型戰場,當西海灣的軍人和軍隊,經過血與火的洗禮之後,他們才能成為暢鵬心目中成熟的軍隊。
1926至1936年是民國的黃金十年。1928年,國*黨政府實現了名義上的全國統一,南京國民政府成為國際承認的華夏唯一合法政府。
國*黨政府宣布,根據孫逸仙革命理論的三步驟——軍政、訓政、憲政,華夏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並開始進入第二階段,即轉到經濟建設為主。
於是,從1927年到1936年,華夏的工業增長率達8%以上,國民生產總值飛速增長,而民國9%的增長速度即是同期日本的三倍。正因為如此,這十年被稱為民國“黃金十年”。黃金十年中產生多個主導:
在外交上,國民政府積極開展新約運動,致力於廢除自清末以來的不平等條約,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有所提升;
政治體製上,南京國民政府按照孫總理的五權憲法理論,進行新政治體製建設,推行公平公開的官員考試製度,使優秀人才得以脫穎而出,在基層推行自治,民國大量的縣治模式初建;
在經濟上,民國工商業發展呈現快速、穩定的勢頭,對外貿易開展也日趨活躍;
於社會層麵,民國的文化推行、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初見成效,局部地區形成風氣;
教育層麵,政府加大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積極推行義務教育,國民與民眾的識字率有明顯提升;
經濟發展,民國的東南地區經濟在排除戰亂後得以高速發展,湧現了一大批知名的民族產業;
民國文化上湧現了那麼多大師級的人物,不惟“黃金十年”,整個時期,大師輩出;沒有十年相對寬鬆的學術氛圍,華夏沒有那麼多大師級人物。如,錢鍾書、華羅庚。
民國時期所謂最為輝煌的“黃金十年”,的確來之不易!但事實上,這仍是動亂的十年:
前五年北伐收尾、中原大戰、蔣桂戰爭、九一八,後五年剿*、寧粵分裂、閩地事變等,民國幾乎天天都在打仗,軍費支出占國家預算的四成左右!
此外,需承擔的前清遺留國債又占國家預算的1/3,建國經費隻占兩成左右。
而在1928年度量衡劃一製度公布實施之前,民國“標準”之亂為全世界所僅見,以度而言,吉林1尺僅為河北的2寸長;以衡而言呢,杭州的秤跟臨省江蘇的秤就差了7倍之多。
如此混亂生意怎麼做?工商業又如何發展呢?
就是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當局在農田水利、電力、礦業資源開發、化學工業、重工業的振興等等,幾乎每項對國家進步有關的事都在馬不停蹄地齊頭並進中。其實這一切均是社會進步的必然。
僅僅在1931--1936年間,民國工業成長率平均高達9.3%,創下自民國形式上統一以來的第一次經濟奇跡。其中交通事業的發展尤為蓬勃,當然也有戰爭催化的作用,除電訊、郵政快速成長外,鐵路修建達2萬多公裏,公路增開了8萬餘公裏。建立民航空運,並在十年間開辟了12條航線,空運距離達1萬5千多公裏。
民國十年建國首重教育,政府從減少文盲的識字運動做起,直到1928年的中央研究院成立,民國的教育體製終於搭成了一個完整的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