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僮寨盛會一(2 / 2)

舂堂舞一麵唱、一麵舞,若幹名婦女每人背著一條舂米之杵,撞打在長形木樁上,還用竹筒配打成節奏。多名舞者各執扁擔,圍繞木槽,上下左右,邊唱邊打。

舂堂舞,舞步雄健、活潑,場麵熱烈、歡快,體現了僮族人民勤勞勇敢、樂觀豪邁的性格。

主場的僮族儀式告一段落,便由客場的瑤族開始表演,幾十名舞者跳著瑤族長鼓舞、唱起有24種曲牌《盤王歌》,上百人拿著瑤族的烏米飯、花蛋、花糖、糯米粑粑等的節慶食物和印染、挑花、刺繡、織錦布及竹編、雕刻、繪畫等的工藝品見人就發,以示同樂。

唱歌跳舞的瑤族女人,身著無領大襟上衣,下著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裝的領口、袖口、胸襟、腰帶、裙邊飾以色彩斑斕的挑花、刺繡,鮮豔奪目。頭飾帶著銀簪、銀花、銀串珠、弧形銀板等,風格別致;

瑤族男子則蓄發盤髻,以紅布或青布包頭,穿無領對襟長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著大褲腳繡邊白褲。與女子形成宣明的對比又相得益彰。

暢鵬人等一步步邁入寨子中,寨子裏一遍節日景象。家家戶戶門前擺著五色糯米飯、彩蛋,放著紅糖、竹葉、蔥花、生薑以及家家必有整煮的大公雞,以預祝來年五穀豐登。

主道路中間擺好了一溜溜的長桌,各種烤、炸、燉、醃、鹵,口味辣麻、偏酸。酥香菜品如辣血旺、火把肉、僮家燒鴨、鹽風肝、脆溜蜂兒、五香豆蟲、油炸沙蟲、皮肝糝、子薑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雞、岜夯雞等。

更有馬腳杆、魚生、烤乳豬、花糯米飯、僮粽、狀元柴粑、白切狗肉、僮家酥雞、清燉破臉狗、龍泵三夾等的擺滿長桌,家家戶戶不斷地把剛製作好的菜肴端上。

相對於瑤族,僮族男子穿者對襟上衣,紐扣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擺往裏折成寬邊;下褲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紮繡花紋的頭巾;

僮族女子藍黑長裙短衣,頭包青色繡花帕,腰係精致圍腰。繡有彩色花邊;下著黑色寬肥的褲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繡,下有彩色布貼,色彩絢燦耀眼。紮布貼、刺繡的圍腰,戴繡有花紋圖案的黑色頭巾。

僮族女人厚愛銀飾,禮服掛滿銀鏈、銀扣、銀項圈、銀頭飾,銀光閃閃,富麗堂皇,光彩照人。喜作椎髻或鬏髻發式、上衣密紐窄腰小袖,盛裝穿細褶筒裙,多彩多姿。胸兜、鞋、帽上喜繡鳥獸、人物、花卉花紋,色彩豔麗。

八桂少數民族素有“歌海”的美譽。今天由於這特殊的原因,方圓數十裏個寨子派出的男女青年,都興高彩烈地穿上節日盛裝趕來參加,少者十幾人,多達數幾百人上千人。

頓時,馬裏山寨子人山人海,歌聲嘹亮,形成了歌與舞的海洋。

為了尤為隆重的今天各民族大聯歡,寨子裏搭彩棚、擺歌台、拋彩球、別有風情。

各寨子參加儀式的男女青年在告一段落後,便各自三五或群,集體跳舞對唱山歌。遇有合適的對象,便唱“見麵歌”和“邀請歌”;得到女方答應,就唱“詢問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愛慕歌”、“交情歌”;分別時則唱“送別歌”,歌詞隨編隨唱,比喻貼切,親切感人。

語言不一定互通,總有多個活躍的善談者做‘翻譯’,拉拉扯扯、連比帶劃間,尤其熱鬧!

今天除對歌,還舉行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有精采的拋繡球,有趣的碰紅蛋,熱鬧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僮戲等。

馬裏山人拿出自家釀製米酒、紅薯酒和木薯酒招待各方來客,有的在酒中配以雞膽稱為雞膽酒,配以雞雜稱為雞雜酒,配以豬肝稱為豬肝酒。飲雞雜酒和豬肝酒時一飲而盡,留在嘴裏的雞雜、豬肝則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當菜。

整個馬裏山寨子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之中。隨著夜幕降臨,火把和篝火燃起,從遠處向寨子望去,處處繁光點點,一條條光帶、一排排燈火,在整個寨子層層相疊,異常壯觀,讚為觀止!

主篝火點燃之前,暢鵬堅決地謝絕了再一名新選火把少女的邀請,那七個姑娘都還頭疼,哪還敢招惹。

芩福與組織者們無奈,召集各寨頭人一齊點燃篝火,隨著鑼鼓和蘆笙的吹奏,所有人一齊上席,立體式的一條條長桌坐得滿滿當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