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優先,讓勞動者各得其所
卷首語
作者:白天亮
惠民生要促就業。堅持就業優先,鼓勵創業就業,黨和國家把這一事關百姓根本利益的大事始終擺在突出位置,讓經濟發展和促進就業良性互動。穩就業、增崗位,人們感受溫暖,實現價值,走向富裕。
千方百計促就業,開啟幸福生活門
千方百計促就業,過去10年成為我國就業規模不斷擴大的10年,更多的勞動者找到工作、穩定就業,開啟幸福生活的大門。
人社部統計顯示,2002~2012年,全國共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億多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製在4.3%以內。到2011年末,全國城鄉就業人員76420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35914萬人,比2006年末增加了27%。在此期間,我國還解決了國有企業三千多萬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實現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的並軌。
我國統籌城鄉就業取得長足進展,就業結構日趨優化。在就業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我國“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就業新格局逐步走向完善。市場機製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勞動力市場更具活力。政府主動承擔促進就業的責任,具有中國特色的積極就業政策體係日益健全。
關鍵時期保飯碗,就業優先成共識
在過去的10年裏,中國就業曾遭遇國際金融危機劇烈衝擊。形勢最嚴峻的2008年末,大量中小企業關門、一千多萬農民工失去崗位、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大挑戰,大智慧,大作為。危急時刻,一項項促進就業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挖崗位、拓渠道,力保百姓飯碗,“就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就業優先”也成為全社會的普遍共識。
堅持就業優先和就業優化,中國一次次化解壓力、渡過難關。尤其是在近期,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讓許多國家麵臨失業難題,中國卻是“風景這邊獨好”,2012年上半年經濟下行,就業仍創同期新高,實現城鎮新增就業694萬人。國際勞工組織高度評價中國積極的就業政策,認為是“現代就業理念、世界各國經驗與中國實際的最好結合”。
想創業能創業,譜寫就業自強曲
就業是個大課題。政府促進就業的責任要強化,但政府不可能為幾億勞動力提供現成的飯碗,比起“安排就業”,“激發創業”更重要,也就是要讓老百姓自己“造飯碗”。然而“造飯碗”不容易,政府需要營造一個鼓勵創業、適於創業的良好環境,要讓百姓“想創業”、“能創業”。
過去10年,我國大力拓寬允許個人創業的領域,不斷降低申辦企業的門檻,簡化開業手續,使自主創業的氣氛越來越濃厚。各地也開始清理亂收費,在創業經驗、創業資金、創業場所等方麵,均給創業者提供種種便利的條件和優惠的政策,一批批有勇氣有能力的勞動者邁上創業之路,吸納更多人就業,譜寫了一首首自強曲。
人民安居樂業,國家方能長治久安。“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實現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和就業形勢持續穩定,是中國就業史上的輝煌篇章,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製度的巨大優越性。”
“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努力實現社會就業更加充分。”胡錦濤總書記的這番話語,是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的殷殷掛念,是“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莊重承諾,更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
(稿件來源:《人民日報》,略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