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是曾經的王者,它們正在走向沒落,它們又是誰呢?
在地球上,有許許多多的動物曾盛極一時,然而由於環境的改變,昔日的繁盛已不複存在,它們無奈地接受著自然的選擇。沒錯,它們就是最後的貴族。
作為我國國寶的大熊貓已經少之又少了,而在可可西裏的藏羚羊呢?是不是有一天,也會像大熊貓一樣,成為無數人珍愛的種群。
除此以外,這樣的動物還有許多,讓我們走進它們,共同為它們最後的時光做點什麼吧!
“東方寶石”歸來
在鳥類王國,朱鹮可算是鳥中極品。你看它,一身雪白的羽毛,紅紅的臉蛋,黑長的嘴巴,下部還打了個彎兒,粉紅的嘴尖、朱紅的頭,再加上兩隻粉紅的長腿,真是相映成趣。而它小腦袋上那頂美麗的柳葉羽冠,更使它顯得異常高貴。知道嗎,人家這羽冠,可是由幾十根細長的華羽組成的,俗氣的皇冠哪能與這相比啊?夠神氣吧?
在我國古代,人們把這種紅臉的怪鳥當做吉祥的象征,稱它為“吉祥之鳥”、“東方瑰寶”。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和大熊貓一樣,它是我國的國寶之一。目前,我國朱鹮數量有近千隻,其中野生種群數量為300多隻。
變成醜小鴨
每年春季,雌朱鹮就會來個大變樣。原來一身潔白如玉的羽毛,不多久就變成了灰褐色。在生物學上,這叫做繁殖羽,也叫婚羽。顏色的變化意味著它要當媽媽了。更令人吃驚的是,它的脖子上還會分泌出一種灰色的色素,遠遠看上去,就像長了黑色的青春痘。在洗澡的時候,它用長嘴巴從脖子上啄取黑豆豆,然後再塗抹到羽毛、腦袋、背部和翅膀上。這樣,美麗的“白天鵝”一下子就變成了醜小鴨。
雌朱鹮為什麼突然間要這麼打扮自己?原來春天一到,四周沒了雪的痕跡,到處是綠色,一片生機。而白色又很亮眼,很容易招來天敵。為了安全起見,朱鹮故意把自己全身塗黑,使用這個障眼法,烏鴉、青鼬等敵人就不會輕易地找上門來了。
小寶寶誕生
或許是考慮到高枕無憂吧,朱鹮的家一般建在比較高大的樹冠上,看上去像一個大圓盤。它的巢是用一些小樹枝架成的,再在裏麵墊一些柔軟的東西,比如細藤條、草葉及草根等,十分簡陋。不過,它們對周邊的環境很在意,除了要安靜,還要有沼澤地、水田等濕地。想想也是,濕地裏的小魚、小蝦、田螺、泥鰍等食物豐富,以後照顧起小寶寶來,就不用飛到很遠的地方去找吃的了,想得蠻周到的嘛!
接下來,就該孵化小寶寶了。朱鹮媽媽每次能產下2—4枚卵。而孵卵的工作,由父母替換著完成,要經常翻卵、晾卵、理巢。一個月以後,小朱鹮就會破殼而出了。剛出生的小家夥體力單薄,不會自己捕食,隻能讓父母一口口地喂著吃。喂完食物後,夫妻倆還要做一些家務活,比如用嘴銜開窩底的樹枝,讓寶寶的糞便掉下去,以便保持巢內的衛生。就這樣,在父母的悉心嗬護下,兩個月後,小朱鹮就能獨立地自由飛翔了。
鹮歸故裏
急報,加急報!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棲息地環境逐漸惡化,朱鹮數量急劇減少。為了挽救“東方寶石”,1981年5月,我國科學家曆經波折,終於在陝西省洋縣找到了幸存下來的7隻朱鹮。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人類將盡可能地去保護它們。科學家在洋縣建立了專門的觀察站,那裏也是全世界唯一的野生朱鹮的棲息地。
為了保護朱鹮的棲息環境,當地決定不再向水田施用化肥和農藥,開展綠色水稻種植項目,圍繞這個項目,還大力發展多種經營,興修水利,退耕還林,重視泥鰍養殖。這樣,既保護了朱鹮,還可使當地群眾致富,真是一舉兩得!經過多年努力,當地朱鹮的數量已經達到300多隻。不過科學家們仍然不敢鬆氣,因為這個數字對一個物種來說,實在太少了,而且朱鹮長大後就會飛走,離開了這片地方,它們還能活下去嗎?這個問題值得人們深思。
寶貴的黑白色
它是我國的國寶,無論到哪裏,都是耀眼的明星。而且,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徽章上也有它的身影。它長著圓圓的腦袋,黑黑的耳朵,皮毛黑白分明,特別是那一對別具一格的黑眼圈,呈八字形,仿佛戴了一副黑墨鏡。再加上它一副憨態可掬的樣子,深受人們的喜愛。它就是素有“國寶”之稱的大熊貓。想聽想看想見識這個溫順的“素食主義者”嗎?還等什麼,一起去探訪吧。
慢步調生活
我們都習慣稱呼它為大熊貓,其實,它的學名叫熊貓,屬於熊科家族的一員。據考證,熊貓的老祖先是一種肉食動物。但後來,由於自然進化的結果,它們就成了典型的素食者,靠吃竹子為生。每天不用外出捕獵,吃些竹子就能填飽肚皮,慢慢地,心寬體胖的它們就變成了現在這副憨憨的樣子。
大熊貓們生性孤僻,過著獨居的生活。總喜歡呆在自己的家園裏,隨遇而安。要是吃飽喝足了,就小睡片刻,或者這兒溜溜,那兒逛逛,活活一個樂天派。難怪,又有人送它外號——“竹林隱士”呢。
說來有趣,這位隱士還有一個嗜好,就是特別愛喝水,而且一旦喝起來就沒完沒了。隻要一到泉水邊上,它就會如饑似渴地大喝特喝起來,直到喝得醉醺醺的為止。即便到了冬天,天寒地凍,冰雪封河,它們也會砸破薄冰喝水。據說,大熊貓在喝水時,看到了自己的倒影,非常好奇,就想弄個明白,但每次都想不明白,所以,就醉倒了,躺在小溪邊上休息。真是有趣的家夥。
竹子吃不膩
在大熊貓偏愛的竹子中,它最愛吃的,當屬箭竹。而且,它們很挑剔,隻吃竹子的嫩莖、嫩芽和竹筍,因為竹子的這些部分不僅脆而且甜,更主要的是,還最有營養、含纖維素最多。大熊貓一般身高在1.2米以上,體重也有80千克,塊頭這麼大,吃得自然也多。它們每天大約有14個小時都在吃竹子,一天要吃30千克的竹子,幾乎占了體重的40%。怪不得它們總是胖乎乎的樣子。當然,除了箭竹,它們也吃點華桔竹等其他竹子。雖然是素食者,不過它們多少也繼承了祖先的一點食肉特性,偶爾也會抓幾隻竹鼠解解饞。
小竹鼠也生活在箭竹林裏,體重約600克,長得像一頭迷你小肥豬似的。大熊貓的這位鄰居一點兒也不安分,專吃地下的竹莖,破壞竹林,這讓大熊貓非常生氣,和它成了冤家對頭。一聽到有“嚓嚓”的響聲,大熊貓就知道,竹鼠又在搞破壞了。它會立刻找到洞口,用嘴向洞裏噴氣,接著再用前掌,使勁拍打洞上的泥土,把竹鼠逼出來,然後當場抓捕。要是這招不管用,就說一不二,幹脆抄家,把手掌伸進洞裏,直接把竹鼠揪出來!看來,溫順的大熊貓也不是好惹的!
熊貓不是啞巴
我們都在動物園裏見過大熊貓,可是你聽過它們的叫聲嗎?曾有人誤以為它們是啞巴,實話告訴你吧,這些憨態可掬的家夥可不是啞巴。科學家研究後發現,它們有嗷叫、哼叫、吠叫、強吠、吼叫、尖叫和嘶叫等12種不同的叫聲。當然,不同的叫聲表示了不同的含義。
每到春暖花開,它們就會走出自己的家園,跋山涉水,發出像山羊一樣的“咩咩”聲,召喚愛侶。如果它們發出牛一樣的叫聲,就是在說自己非常苦惱,快來給我解悶吧。要是情緒激動,它發出的聲音就會像狗叫。而一旦它發出刺耳的咆哮聲,那是在警告:“離我遠點,別惹我!”
長鼻猴拜訪記
早就聽說馬來西亞的婆羅洲上,生活著一種奇怪的長鼻猴。婆羅洲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有這樣一句俗話,“淨你到婆羅洲”,意思是說,把你趕到荒無人煙的角落。婆羅洲過去是一個荒島,如今也稱加裏曼丹島。這個島嶼麵積為70多萬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三大島嶼。今天,我們一起去走訪一下這片猴子的天然樂園。
以大鼻子為美
穿過灌木叢生的原始森林,終於見到了長鼻猴。你瞧,它那隻紅紅的、大大的鼻子,長得像茄子一樣,大約有7厘米長,有時候甚至會蓋住大嘴巴呢!這樣的“美貌”,相信美猴王孫悟空見了也會自歎不如吧。
它叫長鼻猴,不過,有人卻習慣稱它為大鼻猴。你可別小瞧了這隻大鼻子,在長鼻猴家族裏,誰的鼻子大,誰的魅力就大!如果一隻雄猴的鼻子太小,那它就背到家了,這將意味著它多半找不到媳婦,這輩子都會單身了。因為雌猴挑選如意郎君時,就是看鼻子大小的。鼻子越大,就越會受到追捧。除了用來展示美外,雄猴的大鼻子還是一個大喇叭。一旦自己的地盤受到威脅,雄猴就會吹動這隻大喇叭:“喂,別越界,快離開!”
吃東西不輕鬆
河邊的一處紅樹林是長鼻猴的地盤。常言道,民以食為天。每天早上,當陽光灑向樹林的時候,一天的活動就開始了。當然,第一件事就是成群結隊地去尋找食物。不過,不是所有的東西都適合它們的胃口。長鼻猴最愛吃的一種植物是海桑,這種植物含有一種毒素,所以,在采集樹葉的時候,長鼻猴都會格外小心。
一旦發現美餐,它們立即會跑上去大吃一頓。找吃的相對容易,但要把吃的東西吃到嘴裏可就不那麼輕鬆了。因為那隻又長又大的鼻子擋住了嘴巴!在享受美食時,它們得先把鼻子撇到一邊去,再花上好幾個小時,慢慢地細嚼。這樣優雅的吃相,在動物世界裏可是絕無僅有的。
大腹便便好家夥
你注意到了沒有,每隻長鼻猴都挺著一個圓鼓鼓的大肚子,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這和它們的消化係統有關係。
長鼻猴的胃口大得驚人。據說,在填飽肚子後,光它們的胃的重量就占到體重的1/4。事實上,它們的胃和牛的一樣,也是反芻胃,像一個大袋子,分為幾個胃室,裏麵含有大量的有益細菌和消化液。每天吃的葉子、幼芽和青果子等這些難以消化的食物,在胃裏都能被消化掉。更重要的是,這些胃液還能去除食物中的毒素。而且天天吃這些東西,也不會缺鋅缺鈣,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猴”!
吃飽後,長鼻猴多半會找個地兒睡上一覺,曬曬肚皮,讓吃的東西慢慢消化。原來,它們的便便大腹是被沒消化的食物撐出來的。
驚險跳河隻為嘴
萬般辛苦為張嘴。有時候,為了尋找食物,猴子們不得不到河的對麵去,但是河的跨度超過10米,要想順利地跳過去,談何容易。你瞧,一隻猴子起跳了!它四肢平伸,尾巴筆直,像一隻雄鷹,嗖地一下,就準確地落在了對岸的樹上。但不是所有的猴子都那麼幸運,這不,一隻年紀大的猴子就不小心失手了,“撲通”一聲掉在了水裏,變成了一個“落湯猴”!這時,其他猴子都會“吱吱”地尖叫,好像在說:“趕快遊上岸!”因為要是遊得慢,就會成為鱷魚的腹中餐。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由於過分地開墾、狩獵、砍伐以及林火的威脅,長鼻猴在地球上已經不足8000隻。看來,保護長鼻猴勢在必行。
高原“牛魔王”
我是一隻小小的普通的牛虱,不過,我的主人可不普通,它就是名號響當當的牛魔王,自從它被孫悟空打敗之後,便跑到海拔4500米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修身養性,變成了一隻高原“牛魔王”——野犛牛。
野犛牛可是個耐寒高手,它長得剽悍健壯,身高和體長都超過2米,重約1000千克,長著一身黑褐色的皮膚,在肚子和腿上有一層既濃又密的長毛,長達40厘米。特別是它肚子上的毛,幾乎垂到了地麵上,就像穿著一件遮風擋雨的蓑衣。這些體毛不僅彎曲,還富有彈性,保溫作用極好。難怪野犛牛不管遇到多麼惡劣的天氣,照樣能睡冰臥雪,漫步高原呢!
“牛魔王”的法寶
高原“牛魔王”之所以能在雪域高原上稱王,自然有特殊的法寶,就拿它的四個蹄子來說,真是又大又圓,堅硬有力,足掌上還有柔軟的角質,使它在陡峻的高山上行走自如;還有它那張“硬嘴”,對付又硬又刺嘴的針茅、苔草、莎草、蒿草等高山植物真是遊刃有餘,它的舌頭上也長有刺,正適合吃這些“堅”草;而且,它的消化能力也比一般的黃牛要強得多,牙齒質地也更堅硬。所以,在嫩草稀少的高原上,它絕對不會被餓著。
野犛牛還有一個本事,就是能適應青藏高原的惡劣環境。因為海拔太高,那裏是典型的高山草原氣候,氣壓低,空氣中的含氧量很少,約為我國東部平原地區的一半。但“牛魔王”卻全然不在乎這些,常常小跑前進,步態十分敏捷。那野犛牛的耐力為什麼這麼好呢?
這和它的身體結構有關係。野犛牛氣管粗短,心肺發達,呼吸量大。並且,隨著海拔的升高,它會呼吸加快,脈搏加速跳動,血液中的紅細胞隨之增多。這樣,血液中的氧含量也就增高了。所以,即便缺氧,它們也行動自如,真不愧是“高原之舟”!
牛魔王“搶親”
其實,野犛牛喜歡群居生活,往往一群多達幾百頭。它們對自己的伴侶極為忠實。據說,有一頭野犛牛因為不小心摔壞了胯骨,再也站不起來了,雌牛就一直呆在它身邊,默默地守護著它。可見,犛牛間的感情頗深。每年七八月份,是犛牛求偶的季節。為了爭奪雌牛,公牛之間會展開角逐,常常拚得血肉飛濺。有時候,鬥敗的野犛牛依然不服輸,就仗著自己的塊頭大,會做些“橫行霸道”的事,那就是“搶親”。
它們來到牧區,誘拐走家養的母牛,然後兩個一起“私奔”。說來有趣,有些家養母牛竟然會心甘情願地跟著逃跑。在西藏的雙湖和那曲地區,這種母牛被“拐跑”的現象時有發生。不過,或許是美滿幸福吧,在自由生活一年後,家養母牛的體形往往會有所增大,皮膚光滑黝黑,比過去健美了許多。這對種群的改良來說,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大好事。
好鬥的“牛魔王”
這“牛魔王”的牛脾氣大著呢!它們力大無窮,生性桀驁不馴。一般來說,成群的野犛牛會主動逃避危險,遇到汽車也會跑走,但是有些“牛魔王”卻恰恰相反,它們脾氣暴躁,會主動攻擊,可將一輛解放大卡車頂翻。它那兩隻粗大的犄角,可以把車窗玻璃一捅一個大窟窿。有時候,它的脾氣發得莫名其妙,而原因很簡單,無非是遊人多看了它幾眼,它就牛火衝天,然後跟著汽車窮追不舍,而且越追越勇,直到跑不動為止。這裏,給你提個醒,如果看見野犛牛豎起了尾巴,你就趕緊逃命吧,因為那可是它發動進攻的信號!
好奇害死驢
如果在海拔3600米的高原上野營,你會驚奇地發現,總是有一些身影在你的帳篷外晃悠,難道這裏有偷窺者?用不著擔心,其實,那隻是一頭充滿好奇心的野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