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完成交付出版之際,正是重慶大學法學院恢複設立十周年之際。重慶大學法學院在2002年得以恢複設立,2005年獲建環境資源法學二級學科博士點,自此學院學科建設迅猛發展,並在2010年獲建法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包括我在內的許多學人既成為這一發展曆程的見證人,遂也成為幸運兒,能夠擁有在重慶大學法學院攻讀法學博士學位的機會。也正是在這樣一個紀念的年份,我們努力交出一份紀念的學術成果,試圖在環境資源法學領域探索一點較有挑戰性並更具有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的問題。
研究該書主題的想法起源於6年前我在重慶大學法學院獲得博士學位之時,其時也是法學院恢複設立之後首次授予畢業生以環境資源法學博士學位,這一想法雖曆時六年而至今未變。2006年博士答辯之時,我以《生態消費法》為選題對消費行為模式的法律引導進行了研究,當時參與博士論文答辯的老師給予了鞭策性的肯定,並鼓勵我能夠繼續深化和開拓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自那時起,我便開始對消費視界中環境義務的規範建構問題進行思考,對環境法律製度主流範式的環境權利理論進行反思和檢視,並進而去把握和感悟如何通過製度層麵實現消費者向環境公民的身份轉換。
諸如此類問題,國內外學術界亦有詮釋和解答,但“言人人殊”,尚未有公論,且囿於專業視域限製致使法律層麵的回應至今留存空白。因此,我們嚐試遵循“批判—解構—重構”的方法來解答“環境法治應當選取何種路徑”這一問題。我和杜輝博士為此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我們力圖回答當下環境資源法學中環境權利理論遇到的種種挑戰並闡明環境義務理論的科學和理性基礎,力圖在此基礎上豐富和拓展環境資源法學的理論構架。
盡管做了很大的努力,我們的研究以及這個簡短的成果仍有諸多不足,留待我們持續跟進。以“吾生有涯”來回應“知也無涯”當是我們學人的使命和本分。我們也期待學界同仁積極參與討論,形成碰撞,敦促我們重新審視,或刪或補、或修或改。假如這個簡短且不成熟的小冊子,還能得到讀者的一瞥,對我們的論證結論,或駁正,或批評,那將使我們非常感謝。
在寫作過程中,我們也曾和很多同仁談到過我們的寫作思路,他們都不同程度地給予了批評性意見和建設性的建議,在此一並致謝。感謝田亦堯和薛宇航同學在研究過程中為消費者環境意識進行問卷設計和社會調研所做出的工作,更要感謝接受問卷調查的所有參與者,他們是以實際行動在踐履環境公民的角色。
秦鵬2012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