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動畫到電影
編者語
“動畫如何電影”包含兩個角度的思考。
首先,動畫電影該是什麼樣的“電影”。是電視動畫和網絡形象的影院版,還是以動畫為鏡頭語言和主敘事手段的電影?
其次,國內動畫電影的現時發展,核心命題、方向在哪裏?
本期特別策劃《動畫如何電影》提出這一問題,希望通過案例、意見采集、行業數據等,思考這些問題。
去年,國內參與動畫電影投資、製作、發行的企業近百家,製作完成取得公映許可的共29部,其中26部登上大銀幕,產出票房6.6億元。現在回頭看,除了這些數字,這些影片的電影“本義”有多少?其媒介傳播所產生的複合價值有哪些?無須和迪士尼、皮克斯、夢工廠去比,和受眾趨同的《爸爸去哪兒》電影相比,大批動畫電影在觀影體驗、情感勾連、社會議題設置上和“爸爸”都相差甚遠。
這麼說或許激烈但未必過分:國內動畫電影整體還處在“商品”階段,創意線很短,內容屬性單一,欠缺表達的感染力,支撐它的更多是短線投資邏輯,諸如:終端市場很大、理論觀眾基數龐大、領域內缺少龍頭產品和龍頭企業,市場空白明顯。
但作為電影,不論從媒介形態還是商業屬性而言,都須完成“商品-產品-作品”的升級。從“商品”發展至“產品”,需要解決現在過多的短線投資邏輯,加入用戶思維,提升創意水平和內容活力;而從“產品”升級至“作品”、讓內容具有價值觀和情感溫度,則是讓電影回歸電影的惟一通途。
即便退一步,從business is business出發,一樁優質電影生意,其驅動力也必然來自優質內容。互聯網視頻公司繞了那麼大圈子,撕掉各種花裏胡哨的商業模式圖紙之後,今天,他們手中的規劃正是這麼幾條:專注於視頻內容,打造文化娛樂品牌,渠道分散和碎片化之後必然落足於內容驅動營銷。對動畫電影而言,這難道沒有啟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