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一章希望在田野上(1 / 3)

孟河,大學畢業近兩年,身為獨生子在父母強烈要求下,上月初他將工作找回了自己家鄉,三水縣城。依然是老本行,水處理技術員。

三水縣位於蘇中平原地區,經濟發展屬於中等水平。

兩條小河相隔一裏多地南北分布,彎彎錯錯穿過一個恬靜美麗的村莊。這裏是孟河的家鄉,三水縣大垛鎮興聖村。小河兩岸一戶戶人家傍水而居,連成與小河一樣的曲線。兩河間和兩河南北是歸屬於各戶的農田,阡陌縱橫,五月麥青,放眼處是一望無際沉甸甸的碧綠。

興聖村是確確實實的富村,家家戶戶都是樓房,一半人家擁有小汽車。從馬路看也足以證明,不止是用於行車的馬路是用水泥鋪設,連農田間都開辟四條一米五寬的水泥路方便農忙運輸。這些路都是村民主動集資修建的,隻要了政府很少的補貼。把‘要想富,先修路’反過來說,興聖村是因為富才修路。

然而,村民富裕對孟河來說卻是苦惱。

之前在外地工作孟河每月工資四千,因為回家少,他也就沉浸在自己對現實逃避裏。可是在回來後這一個月裏,他不得不麵對現實,作為村裏唯三的大學生,他真的很沒出息。

尤其是現在休息日一回家,就能聽到西家鄰居崔大娘對她兒子的花樣炫耀,孟河覺得他還不如待在廠裏宿舍睡覺的好。他是上四休二,夜班後就是兩天休息,休息日的第一天上午基本是用來補覺。

“我跟我家大偉說,手機屏幕摔裂條小縫還能用,可這孩子就是不聽!硬要給我重買一個,買就買吧,他還偏買個蘋果七,我打聽過,五千五百塊呢!這孩子,有點錢就不知道寶貴,真是氣死我了!”

孟河都不用下樓,就知道此時的崔大娘臉上肯定是一副炫耀和快誇我家大偉的表情。大偉比孟河大四歲,初二輟學出去闖蕩,六年前在三水縣經濟開發區開了家編織袋廠,現在每年有近三十萬的純利,是興聖村年輕一輩混得最好的一位。

“你氣啥,大偉一年到手三十萬,這一個手機不算什麼……”

菜田長長方方,清綠滿地。一棵綠葉如華蓋的銀杏樹立在菜田東北角,孟母端了小木凳坐在家門前的樹蔭下,仔細的擇著韭菜,話語很平靜沒有絲毫羨慕。孟河家沒有砌圍牆,菜田南邊相鄰的馬路上,崔大娘撐著拖把柄,臉上掛滿笑容。崔大娘本是到小河裏洗拖把的,可看見孟母後,拖把也不洗了,拄著拖把就在那跟孟母閑聊。

接下來的話孟河塞上消音耳塞沒有再聽。反正不管什麼話題,崔大娘肯定都能扯到她兒子身上。而他剛值完夜班,需要睡一覺緩緩,沒精力聽這些。

明明很困,孟河翻來覆去卻怎麼睡都睡不著,腦子裏不停回想著村中同齡人的狀況,各種雜念紛紛到來。

村裏不止一個崔大娘,也不止一個大偉。孟河小學三年同桌張達在鎮上開了家燒烤店,一年十七八萬入賬;小河南岸的楊家老二,比孟河小三歲,在興聖村和四個鄰村開了八家麻將館,一個月總計兩萬多塊收入;還有村東頭的孔大輝在縣城裏……

這些做生意的的孟河之前就知道。可哪怕不談這些,村裏做農民工的同齡人賺的錢也遠超過他。

首先要明確兩點,一是不要認為農民工賺的少,二是農民工也有區別的。一種是純粹賣苦力吃青春飯如搬磚,工資隻看量;一種是也很苦但有手藝如木匠,工資受手藝加成。而大環境下願意吃苦學手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少,現在瓦匠、木匠、漆匠、水電工這些工種缺口變大,這些工種的工資也因此越來越高。

興聖村從八十年代開始就全村投入建築裝修行業,隨便湊出一隊人就是工種齊全,能給客戶進行新房裝修一條龍服務,在外都是從胚房到可直接入住成品房裝修工程全包。傳承也一直延續到孟河這一輩,凡是沒考上高中大學的,都跟在父親或自家叔伯後麵學手藝。比如孟父後就跟著孟河的一位表弟,孟父是漆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