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文史資料工作的由來
政協文史資料工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民政協履行職能的一種重要形式。這項工作是在時任全國政協主席的周恩來的親自倡導下開展起來的。
1959年4月29日,周恩來在招待60歲以上全國政協委員茶話會上指出,戊戌以來是中國社會變更極大的時期,有關這個時期的曆史資料要從各個方麵記載下來。他希望過了60歲的委員都能“把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留給後代”,作為對社會的貢獻,並指示政協全國委員會成立工作組時,其中要有收集曆史資料組。根據周恩來的指示,政協全國委員會於1959年7月20日成立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8年4月改稱文史資料委員會),由範文瀾擔任主任委員,由李根源、王世英、楊東薄、申伯純、顧頡剛擔任副主任委員,委員由王伯祥、王家楨、劉大年、葉景莘、鄧哲熙等40人組成。隨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協也相繼成立了文史資料工作機構。
政協委員和各方麵的有關人士,響應周恩來的號召,積極撰寫文史資料,到1959年年底,送交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的史料稿件已逾200萬字,其中有不少極有價值的第一手資料。在這個基礎上,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決定編印《文史資料選輯》,陸續出版。
人民政協的文史資料工作具有鮮明的政協特色和統戰特色,按照曆屆全國政協主席的指示和要求,政協文史資料工作的獨特作用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存史、資政、團結、育人,其特點就是“三親”(親曆、親見、親聞)。
隨著曆屆全國政協主席對文史資料工作的不斷重視,如今,文史資料工作早已成為人民政協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後起之秀”說的誰?
日常生活中,我們多用後起之秀來誇讚後來出現的或新成長起來的優秀人物,然而,誰是第一個被讚為“後起之秀”的人呢?
據《晉書·王忱傳》,東晉大臣王忱(?-392)少年時就顯露出才氣。其舅舅範寧(約339-約401)是著名經學家,對王忱很器重,有著名文士拜訪,他總讓王忱到場接待。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比他早出名的張玄。張玄很想與王忱談談,但因自己比王忱要大,就等著王忱先打招呼。不料王忱一言不發,張玄隻得怏怏離去。
事後範寧責備王忱,王忱卻說:“他要是真心想和我來往,完全可先找我談。”範寧聽了這話,反讚外甥:“卿風流逸望,真後來之秀。”王忱又回應說:“沒有你這樣的舅舅,哪有我這樣的外甥。”後來範寧便告訴張玄,張玄就親身去拜訪王忱,行賓主之禮,毫不因在範寧家之事而尷尬。
而“後來之秀”也慢慢演變為“後起之秀”,表示新成長起來的優秀人物。(文/徐娜)
“門神”到底有多少
“門神”原本是一種美術作品,貼在大門上辟邪正宅,這種風俗在我國源遠流長。
周代的“五祀”,即祭祀門、戶、井、灶、土地,是周天子及各諸侯的隆重典儀。祭門是在農曆九月舉行,正是收獲的黃金季節,百官皆參與這個活動,因為秋收了,準備收藏過冬,必請門神來守護,而民間亦然。《禮記·祭法》載,天子立“五祀”,大夫立“二祀”,適士(即上士)“二祀”,庶人(老百姓)隻“一祀”,其中都包括祀門。
但當時的門神,沒有具體所指,也沒有其神像。直到漢代以後,門神才有了姓名,即古代的勇士成慶。西漢廣川王劉去生病時,便要畫工在殿門上畫短衣大褲、手執長劍的成慶像用來驅鬼(清·俞曲園《茶香室續鈔》)。後來也有人畫刺殺秦王的荊軻像。但能廣為人所接受的門神,當屬神荼、鬱壘二神,南朝梁人宗檁的《荊楚歲時記》雲:“歲旦,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之門神。”
漢代王充《論衡·訂鬼》引《山海經》:“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裏,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 ,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鬼。善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這兩位神仙是專管鬼怪的,故人們把他們的形象貼在門上,作為驅鬼辟邪的門神。
到了唐代,又多了兩位門神,即秦叔寶、尉遲恭。“唐太宗不豫。寢外拋磚弄瓦,鬼魅呼號,唐太宗以告群臣。秦叔寶出班奏曰‘願同尉遲恭戎裝立門外以伺。’太宗準奏,夜果無警。”
宋代的門神像,除了神荼、鬱壘和秦叔寶、尉遲恭之外,還有仿照佛寺裏四大天王的塑像,畫而貼在門上。南宋紹定年間,宋理宗印發的門神像,變成了鍾馗。
明清時的門神,就更多了,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趙公明、燃燈道人等等。除了這些威猛的武門神之外,還有文門神,穿朝服,戴烏紗帽,稱為“五福臨門”或者“納福迎祥”。 (文/王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