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友善為中國夢積聚力量(1 / 3)

“友”字的本義為朋友,在甲骨文中,就如向同一個方向伸出的兩隻手,表示以手相助。“善”字的本義是吉祥的象征。友善意指要像對待朋友那樣善良地對待每一個人。具體來說,友善即與人為善,要求人們善待親友、他人、社會、自然。善待親人以和諧家庭關係,善待朋友以凝結牢固的友誼,善待他人以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善待自然以形成和諧的自然生態。黨的十八大報告把友善寫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友善強調公民之間應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睦友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友善,是對人類以往友善理念的繼承和發展,是社會主義條件下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價值準則,是我們建設和諧家園、實現民族夢想的重要精神條件和價值支撐。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國家博物館參觀“複興之路”展覽時,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具有深刻而豐富的內涵,可以說,“中國夢”是和平的夢、友善的夢。中國人民熱情、友愛、和善,他們以自己的行動傳承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友善美德。

(一)孝老愛親:踐行友善有善念;友善的行為是我們內在的友愛和善理念的外化。從個人品德的角度講,如何能做到友善呢?那就是要有善念,形成仁愛之心,並以此作為友善的內在根基。隻有內心有愛,才會有和善的態度和友愛的精神,才能關愛他人,尊重他人,進而有助於人。要形成仁愛之心,最基本的是要做到孝老愛親,這也是友善的最基本要求。隻有做到友善地對待親友,才能做到友善地對待他人、對待社會、對待自然。

2011年6月,一位名叫孟佩傑的女孩因孝心在網絡上走紅,被稱為“最美的女孩”。她在四千多個日日夜夜裏無怨無悔地照顧癱瘓養母的故事令人動容,她以實際行動傳承和踐行著中華民族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

任勞任怨,不離不棄

出生於1991年的孟佩傑是山西臨汾隰縣人,她有著不幸的童年:5歲時,孟佩傑的生父因車禍去世,迫於生活壓力,母親不得不把她送給當時在山西臨汾隰縣老幹部局工作的劉芳英收養。不久後,孟佩傑的生母也因病去世。8歲時,孟佩傑的養母劉芳英突然患上了椎管狹窄症,下半身癱瘓,生活不能自理。不堪重負的養父離家出走,留下了年僅8歲的孟佩傑和癱瘓在床的養母劉芳英,此後杳無音訊。8歲,正是大多數孩子在父母的嗬護下享受快樂童年的時候,孟佩傑卻從此承擔起了侍奉癱瘓養母的重任:孟佩傑每天在上學之餘要買菜做飯,替劉芳英洗漱梳頭、換洗尿布、塗抹三種褥瘡藥膏……

那時候的孟佩傑人還沒有灶台高,每天就踩在小凳子上生火做飯,不知道摔了多少跤,但她從沒喊過疼。就這樣,孟佩傑日複一日地照料養母劉芳英,任勞任怨,不離不棄。

帶著養母上大學;2007年,孟佩傑初中畢業,劉芳英的病情卻開始惡化,最終癱瘓並完全喪失了自理能力。還未成年的孟佩傑看著家裏和養母的現狀,學習成績優異的她毅然選擇了到可以走讀就近照顧媽媽的臨汾學院隰縣基礎部學習。2009年,孟佩傑被距離家鄉百公裏外的山西師範大學臨汾學院錄取,一邊是充滿無限憧憬的未來,一邊是躺在床上的母親,不足20歲的孟佩傑犯了難。苦惱了很久之後,不放心癱瘓在床的養母的孟佩傑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帶著養母上大學。

為了及時照顧母親,孟佩傑在離學校最近的地方租了房屋,並向學校申請了走讀。一間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一張單人床,一張小課桌,其他的就什麼都放不下了。孟佩傑每天的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當當:早上6點,幫養母穿衣服,給她洗臉、梳頭,然後趕到學校上課。中午12點下課後,又匆忙趕回家,做飯、喂飯,給母親擦洗身子、活動筋骨、敷藥按摩、洗漱更衣、換洗床單被褥,下午兩點再趕回學校上課。下午放學後,她又匆匆趕回家中做晚飯、做家務,服侍母親睡覺。孟佩傑每天就這樣奔波於課堂和出租屋之間。

我隻不過是做了每個女兒都會做的事;要強的孟佩傑拒絕了不少好心人的幫助,堅持自己照顧養母。有人提議“哪怕同學們幫你做頓飯也能減輕你的負擔”,她卻說:“我的娘隻愛吃我做的飯。”孟佩傑的堅持與樂觀深深感染了養母劉芳英,讓她找回了生活下去的勇氣。劉芳英說:“剛癱瘓那幾年我心情不好,常發脾氣,但孟佩傑從來沒和我爭過吵過,而是笑著給我講故事,她還買了一本笑話書讀給我聽,經常擠眉弄眼、出醜變怪逗我樂。再苦再累,她都沒在我麵前流過一次眼淚,無論什麼時候,她都是一臉陽光高高興興的樣子。她還常鼓勵我,說:‘媽媽別怕,有我呢,隻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說起往事,說起多年來孟佩傑遭的罪,劉芳英泣不成聲:“我照顧了她三年,她卻要照顧我一輩子,我下輩子還給她做母親,我一定報答她。”說起這些年的不易,孟佩傑卻淡淡地說:“我隻不過是做了每個女兒都會做的事。”在孟佩傑眼中,一切都是本分。養母就是她在這個世界上最親近的人,無論何時何地她永遠都會想著養母,從未替自己考慮過什麼。還有什麼比這種平靜來得更有力量?

感動中國;“在貧困中,她任勞任怨,樂觀開朗,用青春的朝氣驅趕種種不幸;在艱難裏,她無怨無悔,堅守清貧,讓傳統的孝道充滿著每個細節。雖然艱辛填滿四千多個日子,可是她的笑容依然燦爛如花。”這是2011年孟佩傑獲評“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時,組委會給予她的頒獎詞。

簡短的文字,感人的事跡,打動了許多人。命運對孟佩傑很殘忍,她卻以微笑回報這個世界。她小小年紀,卻以稚嫩的肩膀,撐起了母親頭頂的那片天,更擔起了中華兒女對孝道的期許。她純真而善良的眼神,散發著青春的堅毅與倔強,傳遞著不屈的精神和生活的希望。